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报告文学」李昌杰 ‖ 永不褪色的旗帜:史来贺与刘庄共同富裕之路的探索与启示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5-04-12      分享到:


在豫北平原的新乡县刘庄村,一座座花园式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村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个曾因盐碱地遍布而被称为"长工村"的贫困村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被毛泽东11次接见、9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基层干部史来贺。他以"既要把人带到富路上,又要把人带到正路上"的执政理念,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事在人为,路在人走"的壮丽史诗。

治水改土:盐碱地上崛起现代农业

1952年,21岁的史来贺接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时,面对的是700多块"蛤蟆窝"般的盐碱洼地。这些土地"旱天白茫茫,雨天流泥汤",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面对困境,史来贺带领群众展开了一场持续20年的土地革命:车推肩挑填平沟壑,拉沙盖碱改良土壤,硬是将盐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他创新采用"深翻改土""分层施肥"等技术,使皮棉亩产从不足20公斤跃升至56公斤,创造了全国棉花单产最高纪录。

在农业技术革新中,史来贺展现出非凡的实践智慧。他组织"田间大学",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建立"三级科研网",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刘庄1号"棉花品种。1958年,刘庄粮食亩产突破千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这种"向土地要效益"的执着,不仅让刘庄人填饱了肚子,更树立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工业突围:从手工作坊到生物制药王国

1970年代,当全国农村还在为温饱挣扎时,史来贺已敏锐捕捉到工业化的浪潮。他带领村民用卖粮钱购置3台手扶拖拉机,创办食品厂、造纸厂等企业,1974年村办工业产值突破百万元。但真正让刘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1985年引进的肌苷生产线。

面对当时"分田单干"的全国性改革浪潮,史来贺顶住压力坚持集体化道路。他带领考察团三下上海、五赴北京,最终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成全国首家肌苷生产线。华星药厂投产后,肌苷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产品远销欧美,使刘庄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全国首批"小康村"。这种"借智发展"的战略眼光,使刘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完成了原始积累。

制度创新:集体经济治理的刘庄模式

史来贺的治理智慧体现在对集体经济的制度设计上。他创造性地推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管理机制,将全村划分为农业、工副、畜牧等7大专业组,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这种既保持集体统一经营优势,又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模式,使刘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仍保持集体经济活力。

在分配制度上,史来贺始终坚守"共同富裕"底线。他坚持"多劳多得、合理差别"原则,村民收入差距控制在3-5倍。1990年代,当周边村庄出现贫富分化时,刘庄已实现户均存款超20万元,村民享受住房、医疗、教育等50多项福利。这种"先富带后富"的实践,避免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又防止了资本无序扩张的弊端。

精神图谱:共产党人的价值坐标

史来贺的办公室常年悬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这与其"吃亏精神"形成深刻呼应。1965年任县委副书记后,他将每月128元工资全部交村集体,与村民同工同酬;1976年新村建设中,他坚持最后一批入住,期间6次搬迁临时窝棚;1990年代,他婉拒开发商高价购买村集体土地,将资金投入教育园区建设。这些看似"傻气"的抉择,实则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坚守。

在刘庄文化宫的史来贺事迹陈列馆里,保存着1980年代的"村民意见簿"。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群众诉求:"希望增加托儿所床位""建议扩建养老院"。史来贺对每条意见都批示落实,形成"问题收集-研究-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这种"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治理理念,使刘庄连续50余年无信访案件,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时代传承:乡村振兴的刘庄启示

史来贺2003年逝世后,其子史世领接任村党委书记,继续推进"第三次创业"。新一代刘庄人投资10亿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农业+旅游"新业态。2024年,刘庄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突破5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万元,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刘庄经验给予当代乡村振兴深刻启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史来贺创造的"党员联户"制度,确保每项决策都凝聚群众智慧;二是把握发展机遇与坚守底线的平衡,在引进外资、发展市场经济中始终保持集体经济的控制力;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刘庄投资建设全国首个村级院士工作站的同时,建成农民艺术宫、道德讲堂等文化设施。

从"盐碱窝"到"聚宝盆",从"泥腿子"到"新乡贤",史来贺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一种精神遗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集体主义,在物质富裕中追求精神富有,在时代变革中保持战略定力。这种精神,正如刘庄广场上的青铜雕像——史来贺手持规划图远眺远方,目光坚定而深邃,永远指引着乡村振兴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