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高俊喜 ‖ 兖州好人——李永良
在诸天寺村,提起李永良来没有不知道的。他曾被评为“兖州好人”,参加兖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兖州好人”——每月之星表彰大会。
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于1974年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入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54803部队,199师独立炮团、四营十连六班的一名炮手。是部队这所大学校,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一名有担当的热血男儿。他参军入伍期间,为巩固部队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他所在的部队驻地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自来水,战士在露天值勤站岗。李永良主动找到连长,自告奋勇利用自学的基建技术,带领战士们打机井,自建了水塔、水池、自来水管道和岗亭。使战士们用上了自来水,值勤哨兵有了遮风避雨的岗亭,因此,李永良受到了上级表彰。
诸天寺村毗邻泗河,鲁国石虹横跨南北,是兖州八景之一“泗水流芳”的名胜之地。李永良生于斯长于斯,是泗河这条母亲河养育了他。他从小在泗河里玩耍、游泳、潜水、钻猛子、仰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划船、撒网、捕鱼是他的爱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泗河水丰沛,河水清澈金沙铺底,游鱼成群,设下插网(地网子)虚笼,不论鱼虾只许进不许出,李永良每天都能逮住不少鱼虾,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诸天寺村泗河这一段,从京沪铁路桥至泗水桥左右,河道比上游的金口坝宽阔,没有那波涛汹涌之壮观场面,而显得平缓了许多,每年夏季,都成为兖州人的天然浴场。俗话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不论老少谁不想在炎热的夏天,洗个凉水澡呢?但是,这里几乎每年都有淹死人的事件发生。
李永良家在河堤下,几十年在这里劳作,在他当民兵连长期间,每逢夏季遭遇暴雨,河水上涨他都会义务组织民兵在泗河堤上巡逻。他是一位有见义勇为精神的热心人,多年来,他已从坑塘,泗河内多次救过落水者,打捞过不少遇难者的遗体。但是水性好,会水的,不一定会救人。在河水里救人而自身不会失手,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能救活人首先要抢时间,因为多耽误一秒钟,落水者的生命就会多一份危险。这就需要救人者胆大心细,临危不乱,遇事不慌,灵活掌握好分寸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施救。因为人一旦落水后,他就万分的惊恐,巴不得立即抓住点什么东西救命,求生的欲望促使他在水中乱扑腾,乱抓挠。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救人者必须具备自救的本领,一定要定住心神,瞅准时机游到落水者的身后,看清位置最好抓住落水者的头发或者背后的衣服往上拉,千万不能让落水者抓住你或抱住你,那样不仅救不了他,反而自己也可能搭上性命。要借助他本人的漂浮力,轻轻提起来就能离开水面,由于人在水中身体湿滑很难救。也可以转到落水者的身后,抓住他的胳肢窝往上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几个小孩在肉联厂六车间南水坑里玩耍。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跌进河水里,小伙伴们见状就四处奔跑喊“救命”。孩子在水里一浮一沉,眼看就没过头顶,危在旦夕。这时候路过的李永良听到孩子们呼喊声,立马跑过去,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跳入坑中迅速游到孩子的身边,一把拖住孩子的胳肢窝,几经周折,筋疲力尽的终于把落水小女孩救上来。幸好时间短,小孩只是喝了几口水,并无大碍,他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事后才知道落水儿童是驻守护桥部队营长的女儿。通过这件事情,护桥部队和诸天寺村更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李永良由于在村里长期担任民兵连长,经常带领村民兵参加公社、县组织的民兵训练和巡逻。1978年夏季,上游山洪暴发泗水狂涛汹涌,漩涡中漂浮着白沫,裹着泥沙,黄水滚滚西去。几天后大水逐渐消退,慢慢露出河堤里内堤,庄稼一片狼籍。泗河大桥上石砌的分水尖露出水面。三、两个大胆的人试着在河内洗澡。家住铁路宿舍的几名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洗完澡准备回家,其中一名偏说再洗一会儿,同伴阻拦不听。可他一个猛下去后再也不见人影了,同伴拼命的喊“快来救人”、“快来救人”。正在附近巡逻的李永良和几个民兵闻讯快步如飞,纷纷跳进流速挺急的水里。河底裹着泥沙混浊的水,能见度极差,大家反复探摸也没找到,李永良多次潜入河床寻找,终于探到溺水者,原来他卡在旧时护堤打下的三叉形柏木桩内。凭你如何拉拽也无济于事,李永良只能浮出水面,喊来了赵学斌,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落水者从河底捞上来。看着闻讯赶来的家属,抱着遗体撕心裂肺嚎啕大哭,大家也倍感惋惜,年青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李永良等人爱心的奉献,打捞出遇难者遗体,是对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死难者家属最好的慰籍。
在诸天寺村舞雩台遗址东,京沪铁路西有一片大水塘,水深处达2-3米。1992年夏季,有一名女子沿铁路向北走,不知何故跌落水中,有见者大呼“有人掉坑里啦”。李永良家在附近,迅速跑过去,来不及脱衣服就跳进水中向落水女子游去。此时她正在水中拼命挣扎,一沉一浮,李永良游到女子身后,抓住她的长发,由于两个人都穿着衣服,湿透了越发的沉重,李永良时而拽,时而拉,最后用尽全力才将女子拖上塘边。见女子喝了不少水,已经不省人事了,把她放在斜坡上,让她身高头低慢慢地从嘴里往外控水,不一会就苏醒过来。又给她找来干衣服换上,询问落水者家住何处,她有些神魂颠倒说是家在城北陈家村。李永良好事做到底,用三轮车推着她去了陈家村,四处询问都说不认识这名女子,看来是个神志不清的人,李永良无奈将她送到派出所才算完了这桩心事。你说图个啥?没有一声“谢”字,还搭了多半天功夫,其实李永良就是不能见人有难,哪有见死不救之理呢?
2006年深秋,原肉联厂南厂宿舍院内。两个儿童正在玩耍,大的七八岁,小的三四岁,由于院墙年久失修,许多灰沙脱落,从裸露的砖缝隙中,看到墙外有一片大鱼塘。一只小船停泊在东南角,塘边有一株柿子树,枝头还有几个未摘的红柿子,如同小红灯笼在风中晃动。两个小孩被吸引住了,竟异想天开地把墙掏了一个一米左右的大窟窿,两人兴奋地钻过来。啊!鱼塘太大了,是一个水深在1.5米左右的大鱼塘。两个孩子迫不急待想上船,因船紧靠塘边上,大点的孩子先上了船,可小点的孩子因船晃动不稳,只抓住了船舷,而身子却落在水中,吓的小孩大声直哭。而大点的孩子却吓傻了不知所措,也不喊也不叫。正在屋内休息的李永良出来一看惊了一身冷汗,三步并成两步跑到塘边,伸手把小孩拽了上来。小孩连哭带吓,两手都冻僵硬了,身子又泡在水里,冻的浑身发抖。如果再晚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险些酿成大祸。后来孩子的父母送来一个大西瓜,表示谢意,他叮嘱家长以后一定要看好孩子。李永良也赶快将墙窟窿堵上,防患于未然。
“有一种坚守叫信念,有一种付出叫奉献”。最让人感动的是在2014年5月24日下午,李永良患病住了两个月医院还未痊癒,上午还在打吊针。下午村里有人在泗河岸边干农活,听到有孩子叫“水里有人,水里有人”。大家赶快跑到事发地点,落水的人已经不见踪迹,只发现漂在河面上的一只鞋子。大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边拨打110,一边寻找附近群众帮助搜救。而围观的好多人没人敢救。正在西城区朋友家的李永良,闻讯拿起自家的渔网,不顾患病的身体,喊着朱宁雨一路快跑登上河堤,来到事发地点,主动要求帮助救援。橡胶坝附近水流湍急,这给打捞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李永良却迎难而上,凭着对该处熟悉和娴熟的捕鱼撒网技能和多年来积累的打捞遗体的经验,朱宁雨撑着船终于帮助消防人员于下午5点多钟,将遇难者打捞上岸。把落水者从水里捞上来的那一刻,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李永良浑身无力瘫软在地上。他毕竟是年愈花甲的人,何况又患病在身呢?消防队员说:“多亏了李大爷你们俩人了解附近水域情况,给搜救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石桥有眼、看惯天下兴衰事,泗水多情,铭记兖州功过人”。李永良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救人,打捞尸体的事迹,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寒来暑往,时光如梭,这几十年李永良在泗河岸边多次救人,帮助打捞尸体,问他究竟有多少次?他却很坦然的说:“我也记不清了,少说也有八九次,咱会水,有船、有网,人家有的人托人,脸托脸的找到咱,也是看得起咱。有的落水者在河里沉了一两天,夏天热,有的尸体都腐烂了,气味熏死人。往往溺水者是呛死的,七窍流血,面目狰狞,胆小的人看都不敢看,别说再去救人了。我胆子大,水性好,不怕,就是有会水的下去,当摸着尸体时也是毛骨悚然,赶快松手,找着也不敢拖上来”。他又接着说:“落水者家属,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便想一时把遗体打捞上来。许多人听说淹死人啦,都站在远处看,不敢近前施救,但是我不怕,我也敢将尸体往上拖,好给人家一个交代,咱吃点苦受点累怕啥,这样做咱心里踏实,也算行好做了件善事”。李永良就是一位不被利益所迷惑的见义勇为的好人,勇于救人就是他“坚守的信念”。
保护文物,无私奉献,1967年还是个少年的李永良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在村中挖池塘准备养鱼种藕。在挖坑泥时挖出一个罐子,有人见脏兮兮地不是件什么好东西,就要砸毁。细心的小永良忙说:“别砸,我留着养蛐蛐”。收工后拿回家用水洗干净,原来是一只四耳四面都雕刻有四个戏剧人物的罐子。后来不知怎的让县文化馆的孙华铎同志知道了,说借去研究一下。结果被定为“唐三彩,四耳戏剧人物罐诸天寺出土”。此罐四周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浮雕,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釉色鲜美华丽,是现已出土的唐三彩中的上品,对研究兖州唐代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兖州博物馆成立后,曾经在兴隆塔东侧平房内展出过。据1989年版《兖州县地名志》记:诸天寺……本村建于唐代之前。……据本村出土的唐上元二年(761)唐故昭武校尉卫公墓志铭记载:公讳恩九,字良臣,河东人也,晋太尉之后,因官迁于兖州瑕丘,卒于景宾之官舍,葬于临泗里之南,刻此贞石。据李永良介绍,当年出土唐三彩罐的水塘附近,那里曾有大片唐代砖瓦残片,估计有唐代建筑遗址,出土的此罐只是唐代文物的冰山一角,小小的年纪就保护了一件珍贵的文物,并无私的献给了国家,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贡献。从此件文物的出土可知,诸天寺村早在唐代就是一个风水宝地。
“有一种温暖叫感动,有一种伟大叫平凡”。在村里,李永良又是一位出了名的热心人,他热心助人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自学成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厨师。过去村里时兴买菜立灶在自己家里设席待客。无论是酷暑寒冬,乡亲有红白喜事请到他时,他总是随叫随到。先后坚持了近30年。就连他自己开饭店的几年里,他也从不说店里忙没时间,撂下自己的生意就去给乡亲们帮忙。并且不论贫富,谁请他都去,富裕的一百多桌,条件差的二三十桌,他都一视同仁,前后帮上三天忙他从不嫌烦,而且从不接受主人家的酬谢。他说人家请咱就是看得起咱。有一年三伏天帮乡亲们做菜时他中暑后,前胸趴到大焦火炉上,幸亏身边人及时扶起,才没有被烧伤。
李永良自1982年开着拖拉机给村里拉沙、卖沙、拉石头为集体经济发展做了十几年贡献。见邻居生活困难,他偷偷地自己掏钱帮交水费。村中一条400多米的胡同小路,雨天泥泞湿滑,他怕给村里增加负担,25年来坚持自己出钱修路,估算下来少说也投资了10余万元。直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硬化了这条胡同,才算了却了他的心愿。他自己节俭,却对别人大方。这几年他先后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000多元。捐助急需帮助的人八百、一千的,那就更不计其数了,用李永良自己的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谁还没个困难,碰上了咱就帮,尽点绵薄之力”。多么朴实的话,让人们听了为之感动。
早在李永良小的时候,在诸天寺村、半边街有两大片空地,农忙时这里成为打麦晒粮的场院,秋冬坡净场光后,这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每逢春节前后,常有外村人在此踩高跷、舞龙、舞狮、冲花船、扭秧歌的各种表演。一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他就和小伙伴们猫着腰、钻到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里头,瞪大眼睛,看着踩高跷队伍在老汉的带领下绕场行走。只听一阵鞭炮响过,本村人在八仙桌上摆上茶水、香烟,热情招待来表演的人们。开场的锣鼓响了,只见踩高跷的各显其能,对打、劈叉、翻筋斗、打车轱辘、转棍、转手绢、绝技频出、激烈紧张,令人目眩。小永良看着入了迷,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在幼小的心灵中铭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常在梦中“踩高跷、扭秧歌”,从此有了远大的梦想,等我长大了,也要拉一帮子人为乡亲们演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与大潮,李永良在村里率先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物质的富裕,就有了追求精神文明的渴望。多年的梦想给他鼓足了勇气,他自费投资组建一支兖州酒仙桥广场舞表演队。此言一出立即得到酒仙桥办事处领导支持。李永良的决心更大了,2012年7月,他自费投资8000多元购买了音响和照明设备,妻子王秀珍也很支持他,共同参与组建了“辣妈队”广场舞表演队。他积极协调活动场地,寻找联系领舞指导排练。开始在大桥下路边的路灯下练习。李永良每次都亲临现场陪伴,刚开始队员们积极性并不高,李永良想尽办法鼓励大家,在范雪娇老师的经心指导下,随着对舞步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大家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慢慢地不仅本村的中老年参与,也吸引了奎星苑、明珠小区很多的居民来参加。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年青的四十多岁左右。有位老人激动的说:“广场舞能起到健身减肥的作用,跳上一个多月能减轻体重5—6斤”。来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妇女迅速增加到百余人,同时需要开三个机子。有一次正练的带劲突然停电了,大家余兴未尽都不想走,李永良立即取来四块蓄电池,充上电,亮了灯大家继续跳。看到大家兴趣高涨积极参加,李永良看到了希望。刚开始参与者大都称他为“老板”,看到他任劳任怨的为大家服务,购买参赛服装,更换音响设备不间断的充电,还负责保卫工作,遇到刮风下雨热情主动的开车送大家回家。无微不致的关怀与付出,换来大伙们信任与称赞,从此大家都亲切地喊李永良、王秀珍夫妇“六哥、六嫂”,成为亲姊热妹。组建了以王秀珍、范雪娇(教练)王桂兰、申怀花、申怀珍、魏芸等16人的“辣妈队”。主要参赛队员,队员平均年龄53岁。挑选了“红红的中国跳到北京”、“小苹果”、“西班牙斗牛士”等经典舞曲,精心设计了舞蹈动作既独特又新颖,反复训练,力求精益求精。为彰显“辣妈队”表演队与众不同的特色,第一次参加比赛,李永良别出心裁地竟然选用下厨房用的围裙,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第一次参加“2013年兖州区老年体育健身项目汇演”旗开得胜,获得优良的成绩,大家群情激奋,兴趣高昂。李永良却鼓励大家要把标准定的更高,再接再厉。2015年9月13日李永良带领“辣妈队”参加兖州区首届邮政储蓄“银龄杯”中老年广场舞大赛,力战群雄获得三等奖。当李永良捧着大红证书,举着金光闪闪的奖杯和主办单位领导合影时,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体会到只有负出才有收获,同时也感到实现梦想的喜悦。李永良与他的“辣妈队”广场舞表演队火了,出名了。这不仅是诸天寺村、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也是兖州区第一支个人投资组建的舞蹈队。三、四年以来,经过风风雨雨的磨练,李永良不断更换音响设备,先后用坏了十多个机子,购置了参赛用的四季服装和鞋子、靴子。代表诸天寺村、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多次参加文艺汇演,先后获得了“兖州市兴业银行”杯妇女健身操大赛优秀组织奖、济宁市兖州区第二十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山东省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优胜奖等荣誉称号。兖州区电视台在“主播视线”专题节目报道了“李永良与他的辣妈广场舞表演队”。齐鲁拍客团、兖州人网站慕名采记了兖州酒仙桥辣妈广场舞表演队。
“这是道德的浸润,这是爱心的绵延”。掌声和荣誉的身后离不开坚强支持与付出,李永良为表演队无私的支持大家有目共睹,他乐于助人,帮助邻里,见义勇为,善行义举,奉献社会,这些闪光的社会正能量,感召着每一位人。问他图个啥,他说:“好时代使我实现了梦想,甘心情愿,再苦也是甜,生活富裕了,为老年人寻找生活的方向,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我也享受了快乐,图的就是生活充实愉快”。这就是李永良的动力所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李永良也当之无愧的被评为2014年度兖州区“兖州好人、每月之星”。有关部门把他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帮助乡邻的模范事迹,以第一名的版面编辑在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宣传部、济宁市兖州区精神文件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出版的《2014兖州好人》一书中。2015年10月兖州邮政储蓄银行聘请李永良为“兖州邮政储蓄金融大使”。最近2016年5月28上午,以“柔柔的眼睛柔柔的你”的舞蹈被邀请参加兴隆文化园东区文化义演,兖州首届“兴隆文化园杯”舞动青春广场舞表演。李永良夫妇之所以能坚持几十年来为社会默默无闻地做奉献,得益于他家里孩子们的理解与支持,每当他和“辣妈队”获奖之后,孩子们都热情地前来祝贺。李永良与他的“辣妈队”将以更新的面貌,优美的舞姿走出兖州、济宁、山东。衷心祝愿“辣妈队”广场舞表演队越办越好。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 上一篇:上一篇:「报告文学」宋恩学 ‖ 十四年,荒山成林:于娟精神的生态长存
- 下一篇:下一篇:「报告文学」杨义堂 ‖ 运河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