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采风快递 >
济宁文学

井明新 | 八月草原行(下)

来源:本站    作者:井明新    时间:2024-02-24      分享到:


8、游成吉思汗陵

在一个风和日丽,满天蓝天白云的日子里,我们来到成吉思汗陵游览。          

成吉思汗陵是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的象征,是祭祀这位伟人英灵的神圣地方。成吉思汗陵,以优美的环境,神秘的人文景观显示着草原帝王陵雄姿。

司机将车停在停车场后,我们便开始步行游览。首先映入我们眼界的是像"山"似的大门,沿着石阶往上走,便是成吉思汗面向西方骑战马的雕像。再往上走,很快便进入成吉思汗陵宫正殿。陵宫正殿是由拥有金色盘龙的八根柱子支撑着,古朴典雅,金碧辉煌。即像金色大帐篷,又像皇宫。高达4.3米的成吉思汗白玉雕像,充满着崛起于马背上的历史伟人震撼山河的恢宏气度。辽阔无比的蒙元时期的疆域示意图,再现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开辟东西方通途,挺进世界文化进程的伟业和世界巨人的气度。陵宫正殿后面便是陵宫后殿了。在这里供奉着成吉思汗与孛儿贴皇后,忽兰皇后和"准格尔伊金"皇后灵包。  

我们继续游览并听导游继续讲解。

成吉思汗既不出生在鄂尔多斯,也不是死在这里,那么为什么成吉思汗陵建在这里?这位崛起于蒙古草原,纵横于欧亚大陆的"天之骄子"就留下了许多解不开的迷。他的灵魂究竟居于何方,近800年来人们苦苦追寻。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点也一直是世界上几个考古学大迷团之一。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没有留下坟冢,却留下了洁浄的草原。成吉思汗陵是吸附成吉思汗灵魂的居住地。近800年来世世代代守陵的达尔扈人只做两件事:祭祀,讲述成吉思汗的传说。作为圣主的守陵人,他们昼夜伴随着长明灯,创造了一套纷繁复杂的祭祀礼仪和文化习俗,把成陵变成圣殿。   我们继续听讲解员讲解。   

公元1227年是成吉思汗一生的最后一个年头。这位大蒙古帝国的缔造者眼看大功告成,但,时不我予,生命的路走完了。灵车历经千山万水从甘肃运到了蒙古一一肯特山,车轮陷入泥泞。也有传说,当时成吉思汗的灵车不是陷入泥泞,而是被阿拉坦甘地利敖包挡住了去路。成吉思汗再征西夏时,蒙古军团开到黄河南岸浩特格尔,他下马欣赏此地美景,一时被美景所陶醉,朦胧中手里银柄蟒鞭落在地上了。他随口说:"此地非凡,土黄如金,水清如翠,牧草流油,马壮羊肥。此地头枕黄河,身卧高原,手握天柄,眼望苍天,恰是葬身之处。"将士们一听,都认为应在此地为他建立敖包(敖包是蒙古人做路标或界标的堆子,用石、土、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于是一齐动手拣来10万块石头堆起了一个大敖包。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圣主的陵园"。成吉思汗死后,灵车来到这里,被此敖包挡住了去路,戛然而止。祭灵总管认为,圣主英灵所居仍在此地,随传谕近卫,指派500户作为终身传世的陵丁,除将一架金鞍、一把宝箭留作遗物外,还把战神象征的"苏鲁德"留在这里,象征着圣主的英灵长在。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从此就长眠在这由雪松、冷杉和落叶松大树林组成的大树下了。据说成吉思汗被埋葬后,驱赶万匹战马践踏,然后杀死一头小骆驼放在那里,派1000名骑兵守护。第二年春草木复生,青草遍野,树木丛生,守卫的人移帐远走,谁也不知道成吉思汗埋在哪棵树下了。如果祭祀,则让小骆驼的妈妈一一母驼做向导,母驼悲鸣的地方就算是埋葬地点了。等那只母驼死后,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埋葬地了。游览结束后我们便返回了住处。今天的游览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还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 

9、赶紧去拍照

今天太阳公公似乎心情很好,憋足了劲儿放射出万丈光芒,碧蓝、一望无际的晴空像画的画一样,不,画也不会用这么深的蓝色。天,真的好蓝啊!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的白云,其形态真是千姿百态,有一大片大片的,也有一小片小片的,有高的,也有低的,有的像低头吃草喝水的牛羊,也有的像抬头望天的嘶嘯长鸣的俊马。看到这些形状各异的云,让我想起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这清新微寒的空气和晴朗的天空,让我们心情开敞明亮了不少。我们决定赶紧去拍照。   

实际上,这几天我们已经拍摄了不少的照片了。不信,你看!8月9日,我们带着小孙子去旅行,咔嚓,历史在此刻定格,时间让亲情成了永恒的记忆!8月10日,我们來到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天苍苍,夜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咔嚓,岁月在此刻定格,时间让坚持的瞬间成了不灭的风景!8月16日,我们参加了蒙古族人九年一次的祭祀大典。咔嚓,时光在此刻定格,时光给了我们一道靓丽的色彩。 

仔细想想,人生无处不风景,我们还要拍摄更多的照片,留住生命中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若干年以后,能拿出自己照片看一看,能拿出自己流水式日志读一读,回忆一下那年那月,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自己年轻时的容颜,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活得真实而精彩。我们都是小人物,只希望自己别那么匆促,只是希望静下来,老老实实地,把生活一页一幅幅慢慢看,用内心细细品尝。并把愉悦的刹那、感动的心情,一字一句,勤劳不倦地作成生活之细笔。于是,处处美丽。  

咔嚓,此时此刻的蓝天白云又被定格在镜头中了。

10、夕阳•骆驼•蒙古包

今天晚饭后,我们和小孙子一块在草地上散步。太阳快要落下去即将黑天的时候,看着西边红似火的晩霞,小孙子冒出了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唐诗,随后又将李商隐的诗作完整地背诵出来。小小年纪的孩子,是活学活用还是触景生情?我们听了都深深被震撼。老伴说你把这个写下来,我也正有此意。这,也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文字的共鸣。我浅浅吟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小孙子虽然学过几首唐诗,有的也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阅读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郎诵时的气氛,早已经影响了他并净化了心灵。由此可见,读书的妙处就在于:虽然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不得不说一下大漠人生活中离不开的"沙漠之舟"一一骆驼。小孙子与它近距离接触并拍照留念。具蒙古人介绍,骆驼是具有12生肖属相的吉祥之物,即它的眼睛像鼠,蹄子像牛,耳朵同虎,嘴唇同兔,额头似龙,勃颈似蛇,肚子如马,头部如羊,胸脯似鸡,胯如狗胯,还有一身猴毛和猪的臀部与尾巴。假如和一位牧驼人攀谈起来,他会一口气给你讲很多有关骆驼寻路、与狼博斗,救回主人的故事,生动感人,颇具传奇色彩。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取代了风沙滚滚的骆驼,各种机动车辆穿行在大草原里,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大漠中回荡,骆驼的役用价值逐步削弱。

同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一一蒙古包,也必须有所了解。在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曾经多次进蒙古包吃饭。特别是在乡下牧区,当那些淳朴善良的当地人,向我们投来羡慕和钦佩目光时,我们都会感到心里热乎乎的。蒙古包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是因为回避蒙古高原最为强烈的西北风的缘故。我们注意到,所有蒙古包门都是从外面往里推的。而在选场扎包方面,蒙古人很重视自然条件,崇拜并依托自然条件,这就是蒙古族俗语所讲的"前有照(充足的阳光和辽阔的草滩),后有靠(阳坡或高地)。既没照,也无靠,也应有抱(河流或小渓)。  

蒙古包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毡子和皮条就能做成,它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了最低点。修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不像窑洞那样给大地留下长久凹陷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建筑,被坏后垃圾成堆,一片狼籍。从某种角度讲,蒙古包应该属于世界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后,过不久你就会看到那里仍然是绿草如茵,生态恢复的速度之快就像神话里描述的一样。在游牧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方面,充满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传统。

11、草原绿色

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是有目共睹实实在在的。现在,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片苍茫而神秘的地带。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宛如宽广的绿毯,不得不让人倾心赞叹。

公元6世纪时西魏诗人斛律金对蒙古高原的景致有着非常形象的描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月更迭,人世沧桑,然而这带着深沉与忧伤、凄婉与悠长的长歌却世世代代触动着草原民族的心。不错,这是一片茫茫景象,无边无际的绿色涂抹在中国版图的北部边缘。   

在草原人今天看来,最珍贵的不是古物,也不是那地下的矿产,而是它的绿色,它的保存至今的相对完好的生态系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草原上没有绿色,草丛灌木消失了,空中的雄鹰不见了,马匹和猎犬也失去了用场,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只意味着真正生活的结束和苟延残喘的开始。

绿色,已经成为鄂尔多斯人的图滕之色,并作为一种遗传代码代代相传,流淌在鄂尔多斯人血液中。这里的人们非常爱惜草,对草具有独特的感情和爱怜之心。闻到草的芳香,对草赋予了最美好的品质和属性。就像农耕民族爱惜田禾一样,他们对于草赋予兴旺发达、希望和未来的多重意义。然而,在农耕民族的眼里面,草是无用的,被轻视的。他们视草原为荒原,荒原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一种撂荒之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故此,他们认为,开荒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一种英雄壮举。  

在全国各地都在流行比拼绿化率的时候,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5.81%,植被覆盖率在75%左右。一点都不作假。无论你从哪里来,这里或许都可以给你货真价实的感觉。如今这里绿意盎然,人们继续向着还未治理的黄沙发起了挑战。播洒着希望,收获着明天。作为一个旅行者,我相信这是一个有梦想与希望的时代,脚踏实地,放飞梦想,人们一定有能力让蓝天白云常相伴,看绿水青山万万年。   

12、去巴图湾游玩

8月下旬,收获的季节。当我们在鄂尔多斯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奔驰时,当地一些水果以它们特有的成熟和色泽让我们一饱口福。当老伴下车称完几斤桃子之后,司机老师便带着我们向100多公里外的巴图湾驶去。  

路上,健谈的司机老师给我们讲了苍狼与白鹿的神秘传说,感到有趣:据说,在北方一座林木茂盛的大山上,有一只苍狼从山洞走出来,碰到了一只作为它未来伴侣的牝鹿,二人便在海拔高达2800米的肯特山定居下来。苍狼与白鹿在上天安排的这个地方相爱,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巴塔赤罕,他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一天,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巴图尔率领蒙古部众攻打塔塔尔部,俘虏了对方首领铁木真兀格。凯旋之时,恰巧成吉思汗出生,父亲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儿子命名,以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在成吉思汗44岁时,蒙古诸候在斡难河源头举行盛大的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意思是"无比伟大的大可汗"。是的,风从草原走过,留下了无数传说。 

吱"。在一个刹车中我们来到了今天的目的一一巴图湾。

这里有山,有草,有花儿,还有鸟儿清脆的歌声回荡在美丽的地方。不远处有个湖,湖水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污染,因而,湖水不"老",已有不少的游客正在开着小机械船在湖上游玩了。朋友家孩子雪儿和我的小孙子也嚷嚷着去坐船,我们便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我们坐上了小机械船。小船驶向了平静的湖面,立刻就激起了层层浪花。小机械船很好使唤,雪儿和小孙子轮流开着,我和老伴则坐在船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朝远望去,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尽收眼底。迎着仲夏的凉风,侧耳倾听着湖水轻轻拍打堤岸的声音,畅游在如此美丽的湖中,颇感心旷神怡,突然感受到了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在我们身边的山坡上,三五匹马儿在一起啃草,还时不时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草原秋景,大叫几声。真是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在这样一个干旱的沙漠里,竟然有如此浩瀚的湖水,这里的环境太美了。

 看到这里的一切,让人知道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看到这里的一切,让我不仅想起家乡的那条河,要是以前,我一定竖起大拇指夸它,可是现在,我对它却提之有愧。坐完小船,雪儿和小孙子又玩上了水上漂浮,二人累的满头大汗。也许上午的运动量大了,两个小孩都叫唤饿,我们便去吃饭,等回到住处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

13、完成草原探秋之旅

今天,8月27日,我们终于完成了草原探秋之旅,回到了自已家中。  

您可能纳闷儿,完成了还得加上"终于"?说实话,这次大草原探秋之旅本应该早几天结束,因为我们多少都有点想家了。朋友工作那么忙,这次把他们折腾坏了,辛苦他们了,我们从心里感谢他们。没有他们,我们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草原探秋这一旅程。就是这样,草原探秋之旅非常的完美。    

从翻越泰山,飞渡黄河,穿越毛乌素沙漠,直抵这一望无际,辽阔富饶的鄂尔多斯高原的那一时刻起,就亲身感受大草原的神奇与美丽。这,不仅考验了我们的体力和意志,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看大草原那原始的极致美景,让我们彻底记住了内蒙古大草原。碧蓝、一望无际的晴空,澄明如水、清新微寒的空气,广阔的牧野,庄严的成陵,纯朴敦厚的牧民以及种种独特、多彩的节日庆典、风俗习惯,都给我们第一次来到大草原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草原、河湖、骆驼、蒙古包、蒙古马、风干牛羊肉以及珍珠般的羊群,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民族美丽多彩的生活场景。这个可歌可泣的民族曾养育过一位杰出的儿子一一成吉思汗。至今,每每听到或看到他的名字或故事,都会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我们喜欢这里的草原景色,热爱这里淳朴的人们。至今我还记得曾经接触过的巴特、巴音、徳力克等一些蒙古人的名字,而巴特则是我们见到并打交道的第一个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善良、诚信、热情、乐于助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力德苏木、萨拉乌苏、萨尔利格察、嘎鲁图等迷一样的地名,虽然把我们搞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它们却像无数颗草原的野生浆果一样,把绿色草原装扮的分外妖娆。  

虽然去过很多地方,能像"私人定制"般的陪同和服务是很少见的,接待的耐心周到舒适也令我们感动。   

朋友,辛苦你们了!朋友,再次谢谢你们了!    

毫无疑问,在内蒙的一段时间,是我们2015年生活的一段精彩时光。   

再见了大草原!再见了蒙古包!再见了巴特!再见了雪儿!  

这次草原探秋之旅,我赏试着用文字的形式,尽可能直播行踪和路上见闻,与大家一起分享旅程的精彩和美丽。但限于文字水平所限,有些表述可能词不达意,望各位朋友见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