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更要善终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易,善终难。
提起匡衡,人们马上想起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在济宁一带非常有名,至今在邹城市还有座叫“匡庄”的村落,当地人以此来纪念他。匡衡发奋努力,自励成才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但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却往往鲜为人知。
匡衡是汉代人,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可是他又特别渴望读书求知。匡衡白天要帮助父母干活,只有晚上能挤出时间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于是,聪明的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学问家,后被太子刘奭发现,受到重用。公元前48年,太子继位为汉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公元前36年,匡衡升任丞相,并封为乐安侯,食邑六百户,也就是说匡衡的封地有3100顷。当时官员出现了失误,多量了400顷。当下属报告了这件事后,匡衡不但不悬崖勒马,及时更正,反而将错就错,不愿吐出这块到口的肥肉。纸终究包不住火,最终,匡衡被撤职查办,贬为平民。他通过一生努力换来的爵位和封地也都被一一剥夺。没过几年,疾病缠身,郁郁而终。
敬始而不能慎终,这就是匡衡的一生。从轰轰烈烈到身败名裂,为匡衡的传奇人生留下了苍凉的一笔。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其实,有个理想的结局更难,甚至是难上加难。匡衡的人生悲剧再一次告诫人们,善始固然可喜,善终更为重要。综观历史风云人物,激流勇进多,平安落地少。最初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慷慨激昂者多如牛毛,而能善始善终坚守到最后者却少之又少。就像出笼的包子,刚开始热气腾腾,不大一会儿就凉了,硬了,气息全无。正所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闯王李自成带领起义军英勇作战,所向披靡,很快攻下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宣告结束。贫苦农民出身的李闯王走进紫禁城,马上登基做了皇帝。一“阔”脸就变,士卒抢掠,臣将骄奢,大肆搜刮民财。一时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北京城内陷入人间地狱,暴虐残忍程度比封建皇帝过分不知多少倍。短短40天,人心离散,形势剧变。打了18年仗,做了18天皇帝的李自成仓皇出京,被农民杀死在九宫山。一代闯王,出师未捷身先死。
太平天国运动亦是如此。天王洪秀全金田起义,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转战南北,历时14年,很快占领十余个省,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和他的团队骄奢淫逸,滥封王爵,刚愎自用,昏聩腐败程度比清朝皇帝尤甚。不足数年,灰飞烟灭。
古今兴废,犹若反掌。身处逆境时,尚能拥有明确目标,也会发愤图强,为达目标励精图治,排除万难,但功成名就后,往往很容易为眼前的成功所陶醉,意志消沉,贪图安逸,如同一飞冲天的烟花,只留下刹那间灿烂便烟消云散,迅速走向衰落败亡。一个国家,一个集团,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善始而不能善终,犹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时,临上车前,他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伟人斯言,犹在耳边!
成功自有成功的理由,失败也必有失败的原因。
终终始始,是谓君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当世之人哀之亦当鉴之!
(作者简介:丰家雷,现任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镇县市多个单位领导同志,工作之余酷爱写作,尤善散文、评论,《“诗情”与“画意”》《心里的“罩”》《隋炀帝,你着什么急》《由张飞之死谈领导艺术》《早春的荠菜》《不要生气要争气》《从“子不问马”与“穆公亡马”谈人本情怀》等作品被频频发表在《山东文学》《杂文选刊》《领导科学》《参花》《中国水运报》《大众日报》《山东政事》等报刊杂志媒体。独立创作并结集出版专著《实践与思考》(华文出版社),印有《责任与荣誉》《且行且珍惜》《丰雅集》《偶得》作品集和《心迹》手稿作品集。)
- 上一篇:上一篇:驴·驴头·罐子 ——从割驴头、砸罐子故事 谈高效率、低成本做事
- 下一篇:下一篇:李金陵 | 纪实文学《英雄王杰》读后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