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家雷 | 子贡赎人、子路拯溺与儒商精神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佳作共鸣 >
济宁文学

丰家雷 | 子贡赎人、子路拯溺与儒商精神

来源:本站    作者:丰家雷    时间:2024-04-08      分享到:


(一)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都在孔门十哲之列。《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了他们俩的故事。

关于子贡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发现同胞沦为奴隶的,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则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回了做奴隶的鲁国人,但他没有接受官府的赎金。

孔子批评他此举失当,认为圣人所做之事,重在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而并非只适合自己的个人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赎回奴隶后根据法令拿应得的酬金,这并没有损害行为本身的价值,但如果不拿应得的酬金,那么从此以后,鲁国就少有人再愿意为同胞赎身了。

子路的故事则是这样的: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落水者为了表达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听后很高兴,说从此以后鲁国人一定会有更多人勇救落水者。

孔子作为大思想家,的确见微知著,洞悉人性。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定会认为,子贡道德高尚,高风亮节,做好事不求回报;而子路则差了些意思,因为他虽然做了好事,但也接受了酬谢。

孔子曾有言,“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法令的本意,便是让人们把落难同胞从外地赎回来,事后得到国家的补偿和奖励,这样一来,行善举的人既不受损失,还会得到人们的称赞,长此以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做善事。

而子贡的做法,固然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但同时也拔高了人们对“义”的标准,无形中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长此以往,那些赎人之后再去向官府要钱的人,可能就得不到人们的赞扬,反而会被嘲笑,甚至责难。

做善事的人出力出钱还惹麻烦,那再遇到该施救的情况可能就会装着看不见。本来是正常善事却变成了道德绑架,鲁国的这项善政也就无法施行下去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子贡的做法的确不是一件善举。

违反常情、悖逆人性的“义”并不是儒家文化中真正意义上的“义”。曲高往往会和寡,要求过高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感到高处不胜寒,再至诚至善的事情也会无人响应。

反观子路,表面上看起来不拘小节,但他没有去刻意地提升“义”的标准,行善后毫不介意接受回报,普通人就会愿意效仿学习他的行为,能够以他为榜样。有这种“义”“利”平衡的社会行为导向推动,良好社会风气也就不难实现了。


(二)

人做事情,尤其是影响力大的人做事情,往往带有示范效应,因此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更看重事情所产生的溢出影响。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入世思想就是希望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热忱地投入社会,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后来,子贡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不断成长,成为了儒商的开山鼻祖。人们常说的“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也是子贡。

儒商是儒家思想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实践者,经济行为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特色,“商”是本质,“儒”是特点,其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左传》中这样记载孔子认为的义、利关系:“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用礼法维护道义,用道义产生利益,用利益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经济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经济,追求利益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面对义与利的选择问题。

儒商是把“商”的职业和“儒”的道德规范、伦理品质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所强调的价值观念是义利并举、义以生利、先义后利。这也是儒商有别于其他商人的重要标志。

义与利的平衡协调,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两者不可偏颇、“过犹不及”,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会带来祸害,社会的天平就会倾斜。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一个企业只注重“义”,不注重“利”,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或许一时高歌猛进,但不会长久,很快就要虚脱。

在商言商,谋“利”是商人的本分。可若只注重“利”,企业也无法长久。因为企业是经济主体,是要与其他人、与其他经济体打交道的,也要在互利互惠中实现价值交换。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利”,不顾及其他人和公共的“利”,甚至把个人的“私利”凌驾于大众的“公利”之上,那么必然会众人防之若贼,路子越走越窄,到头来只能被市场抛弃。让别人无利可图,注定自己也会无路可走。


(三)

义与利并非天生对立,有时候,义就是利,是公利,是整体的、公共的、长远的利。儒商强调的义就是把公共的利益放在个人的私利之前,私利不应该损害公利。而“利”的终极目的也是服务于“义”,葆有救世济民的忧患意识,并承担起达则兼善天下的社会责任。  义与利的背后是文化与经济,它们的关系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儒商精神对于经济行为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用“义”规范引导约束“利”,则经济健康发展,公共秩序有序循环,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儒家文化,弘扬儒商精神,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企业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践行现代企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

在经济加速转型的当今时代,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商业道德问题,弘扬儒商精神,让义利并举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秩序良性循环。

众多儒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具有长远眼光、大局观念,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积极履行责任,勇于承担义务,能够为其经济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和品牌形象。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最大的“利好”。

新时代儒商精神所追求的义利并举,就是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相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儒家文化的重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重利法则的对立统一。其实践的最优结果是既躬行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准则,又创造了灿烂的商业文明。两者的有效整合,就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作者简介:丰家雷,现任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讲授人,中共济宁市委党校特聘教授,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特聘教授。曾在乡、镇、县、市多个单位多个岗位任职,工作之余热爱写作,笔耕不辍,尤擅散文、评论,《子贡赎人、子路拯溺与儒商精神》《各司其职》《儒商的现代市场价值》《要为子孙留什么》《心里的“罩”》《隋炀帝,你着什么急》《带着问题取真经》《“诗情”与“画意”》《“一日一钱”与“五日京兆”之随想》《放下“架子”》《从“子不问马”与“穆公亡马”谈人本情怀》《早春的荠菜》等作品多次发表在《学习时报》《杂文选刊》《山东宣传》《山东文学》《党员文摘》《清风》《阅读时代》《民间故事选刊》《领导科学》《参花》《中国水运报》《山东政事》《齐鲁晚报》《鲁艺》等报刊杂志媒体。独立创作并结集出版专著《实践与思考》(华文出版社),印有《责任与荣誉》《且行且珍惜》《丰雅集》《偶得》作品集和《心迹》手稿系列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