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陶成桥 | 垣外马铃噪 廓内人声喧 ---诗中又赏西城墙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4-01-16      分享到:


近期在编纂《嘉祥西关志》过程中,惊喜不断,西关历史上文化底蕴丰厚,除了对画苑旷世奇才,与蒲松龄、纪晓岚齐名的著名笔记小说家、杂剧家,号称人奇、字奇、画奇、印奇四奇,甚于扬州八怪的曾衍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外,还挖掘出明朝四进士之一,在翰林院为侍读学士的张丕吉遗失多年的《皇华偶记》一卷。在此基础上这两天又有新的发现:

据清初《冯氏族谱》中记载,西关冯建国一支,系从嘉祥县卧龙山冯海八世祖冯康世那支迁来县城的。冯海八世祖冯康世与高斗光、杜嘉庆都是同时代人。冯康世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公元1610年3月),字晋之,号渭滨,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冯海村人。幼承家训,聪颖好学,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岁贡生,初任阳信县训导,继升任唐县教谕。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著有文集3卷、诗集4卷;善长书法,各体皆能,尤擅行草,存有《赏西城墙》诗一首:

一墙南北贯,四壁城池环;

山前杏花凋,峰后桃花艳;

狂歌萌山顶,笑吟洙水畔;

垣外马铃噪,廓内人声喧。

从此诗中可以进一步印证,明朝万历、崇祯年间,位居鲁西南的嘉祥小县城当时尽显繁华。嘉祥县在金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置县后,初建县城与山口镇,后迁至横山之阳,经两次迁徒,至大定十五年(1175年)正式在萌山之阳建立城池。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知县赵瑄、主薄戴允中征调民夫挖土筑城墙,高5米多,周长约2公里,东北跨越萌山,并建造了巍峨壮观的四座城门楼:东门曰“瞻鲁”,西门曰“获麟”,南门曰“南武”,北门曰“凤城”。明弘治十四年后,历经李伦、刘思颜、李昌年、黄景晟、刘孝佑等明清数任知县修建、整治和加固,使嘉祥小城逐渐变成“金汤以屏强贼、墨守以修封疆”的巍峨小城。小城的四座城门,东门名瞻鲁、西门后改称麟游、南门改名仰曾、北门改名迎风,城区以隅首十字路口为界,分东西、南北两条石板大街。当年旧县城从南城门至北城门为南北大街,街宽5米,长750米;东城门至西城门为东西大街,街宽7米,长880米。东西二街立有六道牌坊,古朴典雅,宏伟壮丽;城内各街,建有县衙、察院、分司、曾府、学宫、文庙、大学书院、五贤祠、大云寺、清凉寺、澹台祠、三皇庙、马神庙、仓神庙、城隍庙、文昌祠、奎星楼、龙王庙、节妇坊、通真庵、关帝庙、演武厅、三官庙、观音堂、八蜡庙、城隍庙、文昌阁等,分立城内,亦显威严。后另有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杜家大门。黄家(少卿)家祠、督堂(高斗光)宅院、澹台故居等,城内富户、乡绅之家宅,青砖灰瓦,楼阁亭台布于城内占缀。那老隅首更是嘉祥古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之处,也就是现在的迎凤路和古城街的交叉路口。是集市的中心,也是县城的中心,当然也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在明末清初以隔首为中心,各地县城少见的用青石板铺就的东西和南北大街官道上,可以说是店铺毗邻,摊贩满布。最有名的有倪家菜馆、鹿家惨汤、曹家杂货、三义堂、文德堂药铺、高家布店、景华社饼、鲍家杠馍、郭家酒馆、陈家茶馆、李家马车店、陈家中医药铺、李家当铺,加上摆摊的、挑担的、沿街叫卖的,唱大戏的,人来车往、喧闹异常。小县城很显繁华。无愧为“济西名邑”。至于“嘉祥破猪圈”之说,那是民国战乱时期,对嘉祥破坏严重形成的短暂概念,并非明清时期嘉祥县的本来面貌。

从穿越时空的诗词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出,距今390多年前的西关:东依萌山、南邻珠水,桃花开杏花落,垣外马铃噪,廓内人声喧。站到西城墙上,举目四望,好一派春满人间的大好景象,从古人诗词中回望家乡的历史,这真让文化底蕴丰厚的西关后人自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