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恢 | 古典诗歌的特征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於恢 | 古典诗歌的特征

来源:本站    作者:於恢    时间:2024-02-17      分享到:

很多人总觉得押韵的就是诗,其实押韵的未必是诗,因为顺口溜也押韵。顺口溜的特征是句式整齐而押韵,这一点比较像诗,但是写诗还要讲究起承转合,还要有对仗,这是指近体诗而言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诗,有时就是特指近体诗。所谓起承转合,我们以《静夜思》为例。床前看月光,(起) 疑是地上霜。(承) 举头望山月,(转) 低头思故乡。(合) 四句诗分别是起承转合。起即是起句要平稳、舒缓;承即是要承接上一句,要进一步说明所描写的事物;转是转折,要转到其他事物;合是收尾,要点明全诗的主旨。《静夜思》即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明白如话,扣人心弦,这样主旨明确,语言平易流畅的诗才能称作好诗。

在写诗的时候,还要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乃是由《诗经》确立下来的诗歌传统,所谓赋乃是铺陈、直述;比是比喻;兴是联想,是由此物而想到彼物。比如《静夜思》,“床前看月光”是赋(直述),“疑是地上霜”是比(比喻),“举头望山月”又是赋,“低头思故乡”即是兴(联想)。在这首诗中,有“起、承、转、合”与“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且还琅琅上口(押韵)。这样的文字即是有诗情画意,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为诗。而在顺口溜中,你找一找起承转合和赋比兴试试?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运用了起承转合。那么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这首诗的结句也没有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呀?其实这是寓情于景,你想,作者站在广阔的江岸目送友人的小船,直到看不见孤帆时,诗人也没有离开,依然眺望着那遥远的水天一线,可以想见诗人内心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都有“赋、比、兴”,有的只运用了“比”和“兴”,有的只运用了“赋”和“兴”,不可一概而论。说到古体诗,就不像近体诗那样有那么多的限制了。古体诗的句式可以不整齐,韵脚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切换,甚至有的时候古体诗自由得都不像是“诗”了。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热情奔放,如滚滚长江连绵不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有对光阴逝去的惋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对未来前途的自信与豁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有人生须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于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使读者也深受鼓动和感染(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所谓诗言志,即是就此来说的。诗歌要有情感的表达,要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无论诗歌采用多少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最终都要有情感的抒发。没有情感的诗歌,即是没有灵魂的诗歌。这样的所谓的“诗”,写与不写真没有什么两样。

总结一下诗歌的特点,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古体诗可以不受此限制。但情感的抒发和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我国的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发扬,我主张以《毛泽东诗词》为圭臬。

宋元明清的诗人,多为写景而写景,他们没有唐人的那种热烈的情感。这些末代的诗人,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种诗情诗境。这样的诗乍一看典丽精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感,所以也就失去了诗的灵魂。这样的诗即使能写出一万首,也终究抵不过唐人的一首。

都说韩愈是以文为诗,其实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韩诗险怪艰涩,白诗明白如话。此时的唐诗与盛唐时期的诗风完全不同,自安史之乱后,唐诗便开始了向平实易懂的风格转化,这也成为了宋诗学习的楷模。尤其是宋代汉族衰微之际,这种朴实的诗风也更能反映现实,这是中国诗歌的发展主流。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追求华丽的词藻,这也许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相关。颠沛流离者注重关注现实,笔下常有不平之气;生活安逸的人往往追求艺术的美感,所以下笔四平八稳,不温不火,实际上这样的“贵族诗歌”写与不写没什么两样。

“贵族诗歌”虽然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但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这种风格的作品犹如汪洋大海上的浪花一样。虽然他们只是局限于一个小圈子里,但也同样为诗歌王国增添了一抹亮光。

到了近代时候,忽然又从西方吹来了“现代诗歌”。所谓“现代的”诗歌,其实不过是采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来描写中国的事物罢了。其描绘的情与景,实际上都是古人的唾余。同时由于“现代诗歌”采用的是不用讲究韵律的白话,所以很难写出古典的诗情画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代诗人”往往流于朦胧晦涩,并且美其名曰:大家看不懂的才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