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蠡测 | 春天的召唤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商海蠡测 | 春天的召唤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4-02-19      分享到:


甲辰年正月初八吉日,公元2024年2月17日星期六,孔子易学研究院周易文化正能量大讲堂新年的第一课在济宁银都花园小区开讲。

来自济宁城区的六十余位易学爱好者在春节的余欢里济济一堂,认真聆听了张凤焘院长的演讲,这也是他在此地开展的两年期易学文化推广的第三讲。

张凤焘先生因应正月初八日,首先口占一首诗曰:八卦成双,朋友八方;事业八面,八稳荣昌;四通八达,众人来帮。

关于上一讲有同学问到的进步的“步”的“徐、疾、逆、顺、留”状态,对应的“木、火、土、金、水”属性,再次以庄稼的生长作比喻,剖析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众经之首,其渊源地位不可置疑,后世老子的【道德经】,汉代甚至更早期的【黄帝内经】,儒家的【论语】及各经典文献,甚至从印度传入的佛经,历经千百年时间的淬炼,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中国化的禅宗,无不蕴含着【易经】文化的阴阳平衡变动不居的整体观和发展观。

凤焘先生以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切入,为听众描画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一切社会失衡和阶级斗争的总根源,是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更显示出其真理的光辉。

凤焘先生奉劝诸位后学:顺从天道才能见道,才有真知才能,才能从人道的贪欲中出离。

【道德经】此章可以看作每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一面镜子,是见道与否的试金石。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千万年来古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发现发明的农历(夏历)历法,如一年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青赤黄白黑五色与节气的关系,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类的关系,指导着人们作为世间万物的一分子,日出而作的工作和日落而息的生活,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规律相处,绵延不绝。

【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只有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才能得道,才能身体健康不会生病。凤焘先生特别强调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四时温度变化,节气转换对人健康的重要性。

那么,现在已经是春天,我们该怎样养生呢?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天地有好生之德,这就是春天养生的真经:生发。

凤焘先生特别强调:春夏养荣之季,一定不要戴帽子,要多接受天地真气,强壮自己的身心;不要发怒,不要剧烈运动,要披发缓行,放松自己,才能祛病延年。

张凤焘先生从【道德经】和【黄帝内经】中寻找出的道,饱含着【易经】阴阳变换消长的真理意蕴,踏着春天的节拍缓缓而来,那么遥远,却又如此温馨,抚慰着现场每一位听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