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 | 陈克彬小传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李兴甲 | 陈克彬小传

来源:本站    作者:李兴甲    时间:2024-03-23      分享到:


陈克彬,亦作克斌,化名陈景文,邹城市田黄镇田黄村人,祖籍山东省东阿县,从父辈起搬迁至邹县田黄村。1903年出生,1985年去世。父亲陈桂水,陈克彬兄弟五人,大哥陈克温,二哥夭亡,三哥陈克恭,四哥陈克敬,他排行老五。家中以开杂货铺为业,主要卖生活日用品,尤其会做点心、果酥,做的点心入口即化,深得附近村民欢迎。
陈克彬青少年时期,因其在家中排行最小,得以进入私塾学习。他勤奋好学,接触新思想较早。喜读书、善书法。读《红楼梦》时,因读书着迷,不慎碰到煤油灯,点燃了一双好料子的鞋(里夫尼的)。他的书法在附近十里八乡小有名气。春节时,乡亲们都喜欢找他写春联。每逢村民家中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做“大笔先生”,因其排行老五,乡亲们都亲切的称他为“五先生”。

1931年,邹西革命志士步云亭到邹县四区(田黄区)任区长,首先结识了聂秀轩、张景洲、左瑞五、冯保太、陈克斌、杨善堂等田黄地区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并通过他们宣传共产党,灌输党的知识,为邹东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陈克斌与其相谈甚欢,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1938年1月,陈克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经组织指定,担任田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陈克彬先后在颜母庄小学、后峪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吃住在村民家里,很少回家,他的不少家人和学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他曾参加小山战斗,参与创建邹东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军筹粮筹款、支援前线。解放后任田黄供销社社长。文革前离岗返家。

在抗日烽火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中共邹县县委书记彭建华带县委工作组在邹东开展活动,以邹东一批共产党员为基础,建立了中共邹东分区委,指定聂秀轩任分区委书记。邹东分区委建立后,先后发展党员87人,并组建了11个村支部,指定的11个村支部书记是:孔祥琛、马达、杜荣楷、杨善堂、罗西亭、刘传清、孔凡荣、陈景文、冯惠民、田北庭、孔令玉。(在中共邹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邹城革命斗争纪实》中,聂秀轩写的《邹东抗日斗争史况回忆》有记载。)
入党的那天,彭建华、冯起、聂秀轩等人召集陈克彬等人在田黄镇颜母庄(现属曲阜市尼山镇)村外一个麻杆地里,举行了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

中共邹东分区委及其领导下的11个村支部,是邹东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批党的基层组织。邹东分区委的主要工作是成立群众性的自卫团,有组织的反抗顽军摊派的公粮,并通过工作瓦解顽军的武装力量。作为分区委下属的田黄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克彬积极支持配合邹东分区委的工作。

陈克彬的毛笔字写的很好,每逢春节前夕,聂秀轩就抱着红纸让其为村民写春联,借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为参加小山战斗的八路军战士送饭

1939年5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共千余人,组成南下挺进支队,奔赴邹东山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20日,驻守邹县、泗水、曲阜等据点的日伪军约千人“扫荡”沂蒙山区南部之后,分四路直达小山一带,敌伪欲乘挺进支队立足未稳之机,扼杀这支抗日武装。当天晚上,八路军挺进支队二连悄悄地离开驻地村子——颜母庄,直向小山插去。

6月21日上午8时左右,扼守小山的八路军二连战士为吸引日寇,掩护大部队转到外围歼敌,便利用大石满山这一有利地形,向日寇发起了攻击。小山战斗打响。战斗持续了一整天,100多名八路军战士打退了2000多名日寇数十次冲击,终因寡不敌众,在给敌人重大打击后,太阳落山时,20余名战士撤离了战场。此时,陈克彬他们尚不知道八路军战士已经撤离战场,仍旧挑着煎饼、馒头和咸糊涂,给部队送饭。走到半路,遇到我们的同志方知部队已撤离战场。随后,他们便掩埋了烈士遗体、打扫了战场。

鲁源脱险
鲁源村位于尼山南侧山坡下,南面是小沂河,河水流至曲阜城,东南有尼山水库,南面隔小沂河是昌平山,现属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
抗日战争时期,鲁源村是反动武装刘宝珠的老巢。但又是敌我争取的中间地带,我方称为游击区。一天,为发动群众,陈克彬和几名同志进驻鲁源村,连住了三天,他考虑此地不安全,不宜久留,于是建议连夜转移。他说:过了河就比在这里强。但有一王姓同志认为自己的岳父家就是这个村里,不会有什么事,存有侥幸心理,没有撤离。结果,当夜被敌人抓去杀害。据说,用绳子捆他的时候,他还以为是自己人开玩笑,说道:“开什么玩笑?都是自家人。”敌人说道:“谁给你开玩笑!”因为听从了陈克彬的建议,其他几位同志得以安全撤离。事后,他被人怀疑通敌,怀疑他的人说:你怎么知道敌人当晚会有行动?当然这与他谨慎的工作作风有关。但他此时有口难辨,被自己人误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事后误解消除,但外公一直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干好革命工作。
他经常给后辈们教的一首诗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公与王莽假使当时都死了,那么周公的忠贞不二与王莽的虚伪狡诈就没有人知道了。

他借这首诗表明心迹,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曾遭受日伪等敌人暗杀,但令他最痛苦的还是来自自己人的误解与猜疑。
动员亲人参加革命

在他的影响下,其内弟鲍宜香、鲍宜全(邹县田黄镇上鲍村人)和他的大儿子陈瑞甫也先后参加了革命。鲍宜香是地下交通员(送鸡毛信),以货郎身份为掩护,将情报藏好,往返邹县县大队与抱崮犊之间,给八路军送情报;鲍宜全参加了尼山独立营陈广山连,先后担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在仙桥庄伏击战中光荣负伤。陈瑞甫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八路军纪律严明,每驻扎一地,为尽量减轻群众负担,不向当地群众筹募粮款。没有粮食吃,就吃山上的烂枣,吃了几天,枣皮不易消化,不少人患肠胃病,有的人还流鼻血。后来又用柿子皮和梗子磨碎,与野菜、豆饼、花生饼、地瓜叶、杨柳叶掺在一起吃,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地瓜干成了珍贵食品,只能给伤病员当保健饭。

解放战争时期,积极筹粮筹款,支援前线

有一次,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田黄后,陈克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不让一粒粮食留给敌人。但由于时间仓促,有少部分粮食来不及运走,便将粮食装到大缸里埋藏在一个水井附近。这时,一名国民党军官的战马突然掉进井里,这名军官便命令士兵在水井附近挖沟解救战马,埋藏的军粮被国民党士兵发现,但不知何故,他们既没焚烧,也没抢走。事后,有人猜测,也许这些国民党士兵大都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不喜欢地瓜干、高粱米的缘故吧。其实,我人民解放军马上攻打过来,国民党军队害怕被歼,匆忙逃窜,来不及抢走粮食,被救上来的战马跑到田黄河西村附近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