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 | 为了忘却的记忆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李兴甲 | 为了忘却的记忆

来源:本站    作者:李兴甲    时间:2024-03-25      分享到:


在每一朵鲜花都能盛开的四月,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来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陈宪凤家中采访。

听闻我的到来,这位耄耋老人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我连忙上前,与其家人一起将老人搀扶起来,虽然因二十多年前的一场中风导致老人不能说话,长年卧床,视力、听力也不好,但看起来,老人精神状态不错,似乎知道我的来意。

这时,老人的儿媳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明书拿给我看,只见上面写着:陈宪凤同志系山东省邹县人,一九三三年九月出生,一九五一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7067部队服役,职务一览写着:班长。在受奖情况一览中写道:连队前嘉奖二次,物质奖二次,一九五七年四月复员。

可惜的是,当我问老人是什么时候入朝作战的?参加过什么战役或者战斗?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立功受奖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老人一概记不清了。那些能证明老人事迹的军功章也因年代久远没有保存下来,只有这张复员军人证明书还默默地见证着老人曾经的军旅生涯和在朝鲜战场炮火硝烟的岁月。

手拿着发黄的复员军人证明书,看着证书上老人年轻时英俊潇洒的照片,我试图穿过历史的烟云,追寻老人来时的路。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两年后的九月,陈宪凤来到这个世界。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三八年一月五日,日寇占领邹县,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寇侵犯杨下村,把全村男女老少集合在一起,四周用机枪封住,开始在村内放火,当时全村一片火海。村民王广义的妻子带着四个孩子藏在地窖里全部被烧死。同年秋,日寇侵占陈宪凤的邻村北沙村,在北沙村胡作非为,两个日本鬼子被村民当场砸死,其余被吓跑。童少年时期的陈宪凤,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植下了参军保家卫国的种子。

一九五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们国家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但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烧到我们的家门口,这是一场美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当时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那一年,年仅十八岁的陈宪凤,作为家中的唯一的男孩,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同村的四个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加了解放军。两年后的一九五三年作为最后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让我们回顾一下陈宪凤老人当时参军的情景。

一个十八岁的英俊青年,一个家中独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能够下这个决心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父母的担心,家人的牵挂,也许有一天走上战场就再也回不来了,从此,这户人家就断了香火……

是什么精神或者力量支撑他们这么做的?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颗爱国之心、一腔报国之志。没有空洞的口号,也没有豪言壮语,单凭这一点,就让人佩服。

通过仅有的一点线索,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老人所在的部队是五十四军,五十四军前身是号称“铁军”的叶挺独立团,这支英雄的部队有着辉煌的历史。

当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一九五三年以后,中央军委根据战场需求,改编了第1、16、54、21四个军作为第八批志愿军入朝作战,也是最后一批入朝作战部队。陈宪凤老人正是此时随五十四军部队入朝作战的。

在陈宪凤老人入朝作战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大兵团的运动战,但从一九五一年七月八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开始接触停战谈判,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签订停战协定,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两百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战争史上最漫长、最复杂、最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记录朝鲜战争的浩瀚资料中,我查到在停战那一天发生的一个故事,因为在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中,这件事太小,以至于连主人公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前线,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一个命令。这张写着命令的纸条被折好揣在他的上衣里。通往前沿的炮火不知为什么在今天变得异常的猛烈,小战士奔跑着,躲避着,不时地从这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敌人射来的炮弹追着他,掀起的泥土几次把他埋起来。他不想死,尽管这条路上已经有那么多的战友牺牲了,他只想尽快完成任务。他几次去摸他的前胸,那张命令还在。就要接近阵地的时候,小战士被炸倒了。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着脚腕断了,断脚就在不远的地方,还穿着胶鞋。小战士脸色苍白地躺了一会儿,开始往阵地上爬,他一只手用力,另一只手抱着自己的那只断脚,他想等爬到了自己的阵地脚就能接上了。小战士爬上阵地的时候已是黄昏,他看见天边有一轮很红很红的夕阳。昏迷前,他把那张命令从胸前掏了出来。

命令:今晚二十二时正式停战。届时不准射出一枪一炮。

指挥员拿着命令看了看表:二十时整。

离朝鲜战争正式停战仅仅还有两个小时。

这个小战士无疑是个无名英雄。

像这样的无名英雄太多,太多……

但他们留下的英雄事迹永远载入史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国家的繁荣强盛,不断努力奋斗!

这个小战士年龄和当时的陈宪凤差不多大。

我想,陈宪凤老人在朝鲜战场一年多的时间里,应该经历过无数次炮火洗礼,肯定是部队的政治、军事骨干,不然不会在部队入党,不然不会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成长为班长,更不会受过两次嘉奖,两次物质奖励,但老人都已记不起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一九五七年,陈宪凤老人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不久就复员回到家乡。他退伍不褪色,担任了郭庄村大队长的职务,带领乡亲们抓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干就是几十年。

这几十年来,他从不居功自傲,从未提及自己入朝参战的事,就连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提及过,以至于现在家人都不知道他在部队上的事,就连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都不知情。

当我问及老人什么时候结的婚时,老人露出幸福的笑容,用手比划着,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哝着,显然,老人对这个事还依然记得。

深藏功与名,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不正是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的崇高精神吗?英雄有名,即使没有留下多么耀眼的事迹。

陈宪凤老人胸前佩戴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不就说明一切了吗?

在采访的最后,我提议给陈宪凤老人照张相,特意将这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挂在老人的胸前。我想,这也许是给老人最好的安慰,也弥补一些心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