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 乾隆皇帝与古镇韩庄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王伟 | 乾隆皇帝与古镇韩庄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4-05-22      分享到:


一块碑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记录了几多历史的风风雨雨!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大运河影响了多少代人的命运!这块碑现在依然屹立于韩庄的运河北岸,它早已化为了历史的守望者,也成为了情感的传递者.....

在清朝历史上,乾隆皇帝是最长寿也是争议最多的皇帝,但是他为政勤勉是从无人否认的。乾隆朝著名的军机章京、探花郎、文学家赵翼就曾说过,他们十几个军机章京在紫禁城当值,每个人轮流值班,当值的人每月里总有几天需要早上五点起床,已经觉得很辛苦,但是,乾隆皇帝却是天天如此,每天都是五点起床,六点不到就已经到乾清门了。乾隆皇帝自从25岁登基,一直到85岁退位,在京的日子都是这样度过的,同时他又是一位情感细腻的皇帝,从他一生只钟情于富察皇后就能深切的感受得到。  

乾隆皇帝的勤勉在他的南巡中也可见一斑。根据《乾隆帝起居注》记载,在他南巡的每一天里都会处理大量政务,甚至在面临河工问题的时候就曾第一个跳到水中带头抢险。乾隆皇帝一生中进行过六次南巡,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巡幸江南,这其中有三次途径微山湖,但有五次经过并驻跸韩庄镇。下面就讲一下乾隆皇帝南巡与韩庄的那段前尘往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皇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  

第一次南巡,乾隆皇帝轻车简从,沿途没有行宫、大营,其主要目的是去江南,所以这一次来回都没有经过微山湖。当时,江浙屡遭特大洪灾,成千上万人葬身鱼腹,田园庐舍淹没,家产尽失。因此乾隆皇帝视水灾为江浙大害,决心大兴河工,治灾谋利。南巡途中,向导大臣努三、兆惠便奏称:“江南附近御路朱家闸之引河,洪泽湖之九里冈,清口之木龙、运河闸,高邮州之东堤、南关、车运坝及高家堰,共八处,均关运道民生,工程紧要,仰请亲临阅视”。  

乾隆帝于第一次南巡期间,就直接处理了几件有关河工之事。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等奏称,高家堰汛内大坝、里坝等处工程,因上年连日风雨,需拨银兴修,为乾隆允准。其后又相继巡视了各处河工、海塘,予以了高度重视。

从第二次南巡开始,运河古镇韩庄就和乾隆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四月初六日,南巡回銮途中的乾隆皇帝从徐州荆山桥过黄河阅视韩庄闸,他深刻地感受到韩庄是大运河的锁钥,是微山湖的门户,看到黄河引发的水情,他亲自指示了排水赈灾,当时有大学士傅恒随驾。是日,乾隆皇帝驻跸峄县信义庄(今微山县韩庄镇性义村)大营,因皇太后急于回銮,一向孝顺的乾隆皇帝銮驾第二天(四月初七)就从陆路经邹县峄山然后返京。此次南巡,乾隆皇帝未过微山湖。  

大学士傅恒即富察·傅恒(1720--1770年),字春和,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是乾隆时期地位最高,最受信任的官员。孝贤纯皇后即富察皇后,是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也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爱人。历史上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江南、多次东巡山东,只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入过山东省府济南城,其他九次都是绕路而不进城,都是因为她。那还要从乾隆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东巡说起。那一天,乾隆皇帝、富察皇后侍奉着酷爱旅游的皇太后登上了泰山之巅——玉皇顶,一家人心情大好。但谁也没有料到,灾难也在此时不期而至。登山之时,因为受了风寒,富察皇后一病不起。乾隆赶忙把皇后安顿在济南城内养病。在济南驻跸三日,皇后的病情却不见好转。通情达理的皇后劝说乾隆皇帝,早日离开济南,顺水路从德州回京,这样一来可以减轻济南地方的供给压力,二来可以不耽误皇帝的行程。况且,她认为这只是普通的风寒,回京修养也是一样的。乾隆只得顺从皇后的意思,在德州上船之后,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乾隆连忙赶到皇后的画舫,已经病入沉疴的皇后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用尽全身力气对丈夫说:“你怎么又来了?我没什么大事。”言毕,皇后昏迷不醒。黄昏时分,在御医们的长吁短叹声中,在乾隆悲痛不已的凝视中,一代贤后富察氏溘然长逝。十七年匆匆岁月流逝,时间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刚过春节,正月十六日,乾隆帝就带着皇太后一行人等,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南巡之旅,到达山东德州府时,心情还不错,但当南巡队伍进入济南境内之时,随行侍奉皇帝的太监、宫女们发现之前还乐呵呵的乾隆,突然心情大变。愁云锁雾,一丝忧伤涌上了皇帝心头,传旨太监很知趣地告诉随行队伍:照例,绕开济南城不进,大队驻跸城外休息。夜幕降临,行营中的乾隆久久不能入眠,一阵阵长吁短叹之后,他找来纸笔,饱含深情地写下一首诗:“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从乾隆皇帝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唯一一次进济南还是为了他心爱的富察皇后,所以济南大明湖畔夏雨荷的故事只能是小说家笔下杜撰而成,不能作为历史来阅读。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首深情款款,对往事饱含热泪的诗,写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年80岁的乾隆皇帝,在孝贤纯皇后的陵前,满怀忧伤的倾诉着自己的深切追忆。  

第三次南巡要到乾隆二十七年了。

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初开始,河南、山东一带春季雨水较往年增多,到六月中旬后,连次大雨如注。黄河下游本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连续的大雨使得洪水泛滥,导致运河河水涨溢,险情不断。  

据山东布政使崔应阶八月十三上奏朝廷:“东平州寿张县因濮州等之水漫入县境,于初三日由赵王等河溢入运河,长发出槽,下注东阿、东平以入盐河,一时骤难宣泄,州境友智等堡田禾被淹。”阳谷县也汇报:“县境因濮州等处之水由寿张入境,下归运河来水过多,运河不能容纳,以至拍岸迎槽,漫及堤顶,实在危险,分头抢护不及,于八月初五、初六,运河西岸官窑口涵洞并相连之河堤,以及郎寨湾、三济桥东岸河堤漫溢十余丈不等,近堤之十余里田亩被淹。”  

由此可见,此次水灾是由黄河决溢进而波及运河的。对此,山东巡抚阿尔泰有专门的奏报:“臣查被水之州县卫,唯曹县、成武黄水经过之地田庐淹浸,成灾较重。其次则济宁、金乡、鱼台。”显然,曹县、成武县受灾更加严重。  

乾隆皇帝接到奏报后极为重视,批示道:“今览阿尔泰所奏,看其情形稍重,现在粮艘陆续回空,帆樯络绎,若不迅速堵筑,何以儹行无滞。”  

运河关系漕运,因此治黄必须兼及治运。洪涝发生后,乾隆一方面督促地方官员及时奏报,一方面派仓场侍郎裘曰修等亲临各处决口,视察灾情。此外,还命江南河道总督高晋赶往协助办理,并从江南带去几十名熟练河工,以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对于各处决口,根据危害程度先后进行处理,尤其是曹县、杨桥两处漫口,“现在东省漫口,张师载等先后折奏,渐已消减,尚易从事,唯河南杨桥夺溜,实为全河第一关键,急宜及早堵筑。”张师载是当时的河道总督。显然,杨桥决口危害程度大,易于使其下游黄河断流,因此动用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优先修筑杨桥漫口。由于集中了各方力量,使得工程得以按期完工。  

朝廷对于运河山东段的治理极为重视,应修筑、疏浚之处,均照以工代赈之例进行。所应修建的工程,其一是哨马营、四女寺展宽疏浚工程,其二为五空桥落低并辛庄建坝工程,所需钱粮“在运河道库酌拨节省项银内,咨部动用司库地丁钱粮”。这两项工程均于乾隆二十七年如期完工。  

其实,在此次洪涝灾害以前,山东运河几乎年年兴工,乾隆二十年以后兴建的山东运河工程很多,如“(乾隆)二十年,建张秋平水三闸,河溢孙家集,微山湖淤,接筑拦黄坝七十里;(乾隆)二十二年开伊家河,改杨坝减水为双槽石闸;(乾隆)二十三年,筑微山湖西岸坝工,张秋八里庙滚水坝……(乾隆)三十六年伏秋汛涨,重修戴村坝;(乾隆)三十七年,堵白马河董家口坝……”  

这些工程疏堵结合,乾隆二十八年以前以“疏”为主,即疏通运道及其支流,以保障运道畅通,漕运无阻。此后阶段所修工程以“塞”为主,即经过前一阶段的疏通,运道水量充沛,极易为患,因此修建工程都为闸坝,以防止水患。经过这些疏通运道工程的实施,使山东运河基本畅通无阻,漕运迅速得以恢复。  

乾隆二十六年这次洪涝灾害,不仅对山东运河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使山东运河沿岸的许多城镇遭遇洪涝。所以,在治理运河的同时,重点对于沿运城镇的险工险段进行了修复、加固和疏导。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济宁州城发生严重水灾。由于济宁州城面积较大,需要疏浚城壕,将洪水引离,才能降低洪涝程度。事先济宁广大绅民已经挑浚城壕,起到很大作用。洪水来临时,经城壕入玉带河,缓解了洪涝带来的严重灾害。  

流经济宁的洸河、府河,汛期水大为患,极易引发济宁州城严重水涝,因此在两河入城前,就建设了好几座减水闸坝,以缓冲上游水势,并将洪水引至他处,减少对济宁的冲击。同时,实施“令洸水不与府河并行入运,亦分杀之一策”等措施,在此后的洪涝灾害中,济宁州城受到的危害较小。  

乾隆二十六年这次洪涝灾害,金乡县城被淹惨重,大水灌城,漂没田宅,溺毙百姓。但是,金乡人认为,发生洪涝灾害,地处下游的鱼台县责任重大。原来,金乡县疏浚河道,水流下注进入鱼台县境内后,鱼台县用尽各种方法阻碍河流下注,试图将大水阻挡在鱼台境外,致使上游金乡县洪水得不到正常宣泄,最终导致严重洪涝。对此,鱼台县则认为,鱼台地势低洼,是上游各县泄水归宿,上游疏浚河道愈勤,鱼台受到洪水侵害愈多,因此,鱼台县认为“疏河者,他邑之利”。直到这次洪涝灾害发生后,鱼台人终于明白。在这次水灾过后,鱼台新任知县以疏浚河道解除水患为重任,本县绅民踊跃响应,同时还一起联合上游的成武、单县、金乡诸县一起浚河、筑堤。

为了保护山东运河沿线城镇不受洪涝灾害侵袭,通过建设、巩固堤防,以抵御洪水,这是运河区域州县城镇堵截洪水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当时还引发了一些激烈争议,最后经河东总督裁决才得以解决。  

水患未除,乾隆皇帝寝食难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节刚过,乾隆皇帝就开始他的第三次南巡。这次南巡对水利工程尤为重视。四月初七日,乾隆皇帝阅视高家堰,十二日驻跸徐州云龙山行宫,十三日阅黄河岸新堤,谕旨:“微湖荆桥等处之患尤不可不深虑,今回銮取道再行规划”,再次驻跸云龙山行宫。十四日,乾隆皇帝从徐州驾渡黄河,阅视峄山湖(清诗人查慎行有《韩庄闸口望峄山湖》诗:“峄山凿石东作堤,天势半落陂湖西。湖波吞天入丰沛,日脚插地生虹霓”)。是日,乾隆皇帝驻跸韩庄信义庄大营,看着微山湖周边良田被淹,老百姓流离失所,而自己之前只考虑微山湖济运,没有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生计。于是,乾隆皇帝提笔写下《韩庄闸》诗一首,深切表达了对当地百姓的愧疚之情。  韩庄界微湖,蓄水以济运。  犹恐春水弱,冬令例疏浚。  

去岁黄渎溢,壅遏湖流顺。  

泛溢连运渠,无从辨堤堰。  

即今漫纤道,转漕迟北进。  

荆山近虽剔,十未减五分。  

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  

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  

随后,乾隆皇帝安排东河总督负责解决,可是虽经几次工程施工,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春,金乡、鱼台两县再发洪水,微山湖水暴涨,两岸良田房舍都淹没于水中,乾隆皇帝安排大学士兆惠和山东巡抚崔应阶负责解决此事,两位大臣不负众望,经过现场测量和多方调研,从韩庄往徐州一线加固了堤防,同时在韩庄闸口处再建一节制闸,形成了湖口双闸,微山湖水的调蓄宣泄才得到有效解决。

据《四库全书》记载:“鱼台、金乡诸县之水皆汇微山湖。夏秋坡水涨溢,鱼台一带每多积潦之患,既疏伊家河以酾其流,并于韩庄西岸建滚水石坝以杀其势。甲申(乾隆二十九年)春,抚臣崔应阶请浚治微湖下游,因命故协办大学士公兆惠前往会勘,以湖口旧闸宣泄,未畅;议于旧闸北添建新闸,使湖水畅流入运,闸成而数县滨湖沮洳悉皆涸出,民得赖以乘时耕种。”  

兆惠(1708--1764年),字和甫,姓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授军机章京,历任兵部郎中、内阁学士、盛京刑部侍郎、刑部右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后授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兆惠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生,他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作为乾隆朝的著名战将,他屡次带兵征伐,为捍卫西北边疆,两平准噶尔,乾隆皇帝定名“新疆”,为维护国家统一建树了功勋,因而,兆惠也成为反对疆独第一人,立下过赫赫战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乾隆皇帝安排下兆惠主持治理水患、赈济灾民、治理运河,尤其在微山湖的湖水宣泄方面功绩卓著,但也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年仅五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乾隆皇帝闻讯悲痛不已,亲自到兆惠府上门吊唁。到了兆惠府,乾隆皇帝心情更加沉重,原来兆惠常年在外征战,家徒四壁,家中只有一个八岁的儿子,虽然兆惠官至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但家中连操持丧仪的都没有,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安排大学士刘统勋送银五千两,帮助办理丧事。临离开兆惠府的时候,众大臣和兆惠家人起身恭送,此时乾隆皇帝突然在脑海中产生一个想法,于是转身又回到祭案前,正在大家疑惑之际,乾隆皇帝解下身上的荷包放在了祭案上,然后转身离去。乾隆皇帝这样做,是要把自己七岁的和硕和恪公主许配给兆惠的儿子札兰泰,以表达自己对兆惠的感激和尊重。兆惠的家人见到这一幕,顿时转悲为喜。他们知道皇帝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家族,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和荣耀啊!他们也知道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家族不受外界的侵扰和打压,因为兆惠在边疆立下了太多的功绩,也结下了很多仇怨。

和硕和恪公主是乾隆皇帝的九公主,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电视剧《如懿传》中就有她的身影。她与嘉庆皇帝颙琰为同胞兄妹,母亲魏佳氏出身低微,为汉族包衣,死后才追封为皇后,因此和恪公主未获封固伦公主。札兰泰袭其父兆惠的爵位,封一等武毅谋勇公,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授散秩大臣(正一品)。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和硕和恪公主正式下嫁札兰泰。婚后夫妻恩爱,不久有了一个可爱的格格。只可惜红颜命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十九日,和恪公主不幸染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现代专家根据清宫医疗档案究其死因,九公主病症表现为“肝虚肺燥,咳嗽吐红,消耗日久痨症”,分析其临床表现,当系肺结核病。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即使御医们用尽各种办法调治,恐怕也无力回天。乾隆皇帝在和硕和恪公主病逝前曾两次去探望她,在和硕和恪公主去世后的祭文中也出现了“遂追维而陨涕”的相关记载,乾隆能够为和硕和恪公主而落泪,说明他十分疼爱这个女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三日,乾隆帝把和硕和恪公主的独女大格格接入宫中抚养,居住在翊坤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乾隆帝亲自为外孙女指婚,择定科尔沁卓哩克图亲王恭格喇布坦之子一等台吉琳沁多尔济为外孙女的额驸。  岁月也难抚平人世的生死离别和忧伤,更何况是情感丰富而细腻的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三月二十九日在徐州上河岸,祭河神,渡黄河,到皇太后舟中问安,三月三十日驻跸韩庄闸大营。傍晚时分,乾隆皇帝缓缓走到大王庙前的运河边,他伫立在韩庄湖口双闸前,面对微山湖平静的水面,他的内心却波涛汹涌,无法平复。去岁他安排崔应阶、兆惠两位大臣治理微山湖水患,现在微山湖漫漶的大水早已得到良好的宣泄,微山湖两岸的老百姓又重新安居乐业,在田间愉快的劳作,山东巡抚崔应阶此刻也伴驾在身旁,湖口双闸巍然耸立,湖口的水流汩汩,乾隆皇帝此刻的心却在流血:他最为信赖的贤臣兆惠永远也看不到了!想到此处他感慨万端,眼含热泪,提笔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韩庄实泄微湖水,  

筹涸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  

每因触景忆贤臣。

时光如梭,一晃又是十五年过去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年已经69岁,年近古稀的他也成为了“十全老人”。客观地讲,乾隆皇帝有资格如此自负,他的功绩,放在历朝历代都堪称卓绝。乾隆帝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回銮期间,志得意满的乾隆皇帝从台儿庄一路顺东南风西进,四月十六日,刚过万年闸,就遥遥地看到韩庄闸了。那一天雨后初晴,微山湖白帆点点,气象万千,豪情满怀的乾隆皇帝吟诗一首。  

韩庄水气罩楼台,  

雨后斜阳岸不开。  

人在长亭深处好,  

风帆一一眼中来。  

当天,乾隆皇帝再次驻跸韩庄闸大营。傍晚时分,乾隆皇帝沐着太阳的余晖走出行宫,出门就看到他在乾隆三十年写的那首诗镌刻在了一块石碑上,那石碑挺立在大王庙门前,而石碑面向的正是那巍然耸立的湖口双闸,此刻,他一定会再次想起了那位助他两次平定准噶尔、鞠躬尽瘁治理河道的大学士兆惠,他的贤臣,他的亲家,他的挚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73岁的乾隆皇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回銮途中,四月初一日驻跸韩庄闸,看到微山湖畔长河蜿蜒、漕船穿梭,韩庄街南北客商云集、百货骈阗,十分高兴,称赞河道总督李奉翰(乾隆二十九年河道总督李弘之子,嘉庆年间被三次发配的河道总督李亨特之父)治河有功。初二日,乾隆皇帝驻跸驩城常口码头水大营,初三日,驻跸鲁桥镇新挑河水大营。初四日,銮驾抵达驻跸济宁城南码头水大营,乾隆皇帝最后一次登上太白楼。  

此次南巡,乾隆皇帝御制《南巡记》,并宣布从今之后,其他皇帝不得再行南巡之事。在《南巡记》中他写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西师首功当然在兆惠将军,这是乾隆皇帝无法忘却的,而六次南巡,有一个地方他恐怕永远难以忘怀,那就是让兆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运河重镇韩庄,也是乾隆皇帝曾五次驻跸,留下三首感怀诗篇的地方。  

伴着大运河的桨声灯影,安福舻那高高的船帆远了,乾隆皇帝的身影也越来越小,一个王朝的背影也渐渐的暗淡了下来……  

(写于202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