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尹伯康 ‖ 祁剧起源说

来源:本站    作者:尹伯康    时间:2024-06-09      分享到:


祁剧旧称祁阳戏,是我省起源较早、流行最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研究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我省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系列文章先从祁剧的起源入手,撰写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以求教于同行们。本系列文章在行文时,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祁剧、祁阳戏、祁阳班等不同称呼。

关于祁剧的起源,有诸种说法。

新田人刘守鹤先生于1934年在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编印的《剧学月刊》第三卷第二、三期上发表的长文《祁阳剧》称:

祁剧的“起源有三说,都离不开祖师爷。一说祖师爷命黄巾力士给一个积善之家送去乐器、服饰,这家的公子便投身梨园学戏,祖师爷亲自传授,亲自打鼓,王公大臣充任场面,缺少一个打小锣的,临时叫太监担当,所以打小锣的没有坐位。那位公子回到祁阳,传授本乡子弟,便产生了祁阳剧。一说这家老头儿得到这些天赐之物以后,连夜做梦,总是梦见穿红着绿的男男女女演出许多戏文,便照梦中情景传给子弟们。一说祁阳剧起于唐代,盛于宋代。祁阳班中,分戏文为‘昆曲’和‘唐戏’两种,班中人都说昆的在后,唐的很早。……祁阳剧的起源不能不说与唐明皇有关。……据说,祁阳有个王春,在宗留守部下(据前文,宗留守系指宗泽),本是戏班中角儿,他回转祁阳,据说在白水起了个科班,出了一辈人才,轰动湖广南部,祁阳剧便有与永嘉、海盐争烈之势。”

此文又说:“祁阳班敬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还有一位次于祖师爷的焦德侯爷。据说焦德侯爷是蔡邑的焦尾琴转劫……投生祁阳焦家,取名焦德,生而懂得音律,只有一出《琵琶记》总学不会,其他无戏不精,在祁阳班大露头角,后来天子宣召进京演戏,封了侯爵,归天以后,班里永远供着他的神像。”

2004年在祁阳举行纪念祁剧诞生五百年庆祝活动大会分发的《祁剧画册》上,刊登了焦德侯爷的像,释文称:“焦德,北宋祁阳人,自幼懂音律。及长,无戏不能,无戏不精,是宋徽宗的伶官,著名的杂剧演员。

北宋亡后回祁阳开馆授徒,对以后祁剧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旧时祁剧老艺人除祭祀唐明皇、雷海清外,还专把‘焦德侯爷’奉为祁剧戏神。”

罗少亚同志在其长篇小说《楚弦绝》中,并将焦德这一人物形象化,描写他于明洪武年间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从江西弋阳迁来湖南祁阳乡下插标落户,经过几年的耕耘,温饱有余,便带着老婆、儿子们唱起木脑壳戏来。焦德班一年四季常演出,不少人纷纷加入,有模有样地唱开了大戏。

后来又在王春家里得到几口神赐的行箱,此后散居在祁阳各地的戏文子弟和爱好者组成焦德班聚集王春家中全副披挂排练演出,于是祁阳戏从而诞生。

根据上述资料,祁剧的起源有四说:

第一说是黄巾力士赐乐器、服饰说;

第二说是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说;第三说是宋代宗泽部下王春回祁阳办科班说;第四说是宋代焦德侯爷回祁阳开馆授徒说。第一说是神话式的传说,第二说是将“唐戏”与“弹戏(弹腔戏)”混淆又与唐明皇联系起来,属于一种想当然之说,都无须加以研究。第三、第四两说是需要作些探讨的。

第三说说宋代王春回祁阳白水办科班因而祁阳剧与永嘉、海盐争烈,也只是一种传说。科班教什么戏,留下了什么剧目,出科什么角色,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令人难以信服。《祁剧志》也有王春在白水办科班的记载,但是办科时间是清道光时,而非宋代。据此,如果王春办科班之说可以成立的话,也不能说明祁剧起源,清道光时已是弹腔南北路进入以后了。

第四说是颇有影响的一说。孙文辉同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在2004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祁剧研究文集·焦德考》一文中,孙文辉引用王国维《优语录》、周辉《清波杂志》和任二北所录用的资料,说明焦德确有其人,他于宋宣和间,“以谐谑被遇,时借以讽谏”,被圣上纳入钧天乐部为伶官,后来又因以杂剧挑战权贵蔡京而被杀。

孙以焦德确为宋徽宗伶官而祁阳戏艺人又奉为戏神加以祭祀,因而得出“在焦德逝世前后,特别是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时期,祁阳已有了戏班,有了剧人,也有了戏剧”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却缺少一些环节,比如焦德是何许人士,京城的伶官与祁阳的戏剧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基本因素都未曾提及,仅凭祁阳戏艺人奉焦德为戏神是不能下祁阳有戏的结论的。上述的《祁阳画册》中,认定焦德是祁阳人,北宋亡后回祁阳开馆授徒,如果确实如此,那焦德可能与祁剧的起源有关。但是,孙文辉考证的事实恰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焦德既在京师被杀,就不可能回祁阳开馆授徒。

焦德与祁阳戏的关系,只有一种可能,即他在被宋徽宗录用之前,曾在祁阳演过戏或教过戏,但这也和王春在白水起科班一样,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仅凭某老艺人一句没有根据的话,就认定焦德是祁阳人,并借此大做文章,是缺乏基础的。

倒是罗少亚在《楚弦绝》小说中描写的祁阳戏起源,从表面上看是合乎逻辑的。明代初年“扯江西、填湖南”的大迁徙中,从江西弋阳迁来一位民间弋阳腔艺人落户祁阳,从演木脑壳戏入手,逐渐发展成大戏,这是可能的。但是,迁来的这位艺人却是确有其人的宋代伶官焦德,而非朱洪武子民,这又成问题了。其实,《楚弦绝》一书作为小说来说,也不过是作者综合各种传说、各种资料而成,并非史实。至于为什么在所有的剧种中,仅仅祁阳戏艺人敬祀焦德并奉为戏神这个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也许焦德确实是祁阳人,祁阳戏前辈艺人以祁阳地方出了这么一位艺术大师而加以敬奉,是有可能的。

笔者认为,研究剧史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各种传说要经得起分析,不能随意作为依据。剧种的起源要有实体,有剧目,有艺人,有演出团体。研究剧种的起源要从现实的艺术情况出发。那么,祁剧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笔者认为:祁剧起源于目连戏班。

目连戏是祁阳戏最早演出的剧目,艺人们称之为“戏祖”“戏娘”,它在祁阳戏演出的剧目中具有最高的地位,享有最高的声誉。研究祁剧的起源,必须从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入手。

祁阳戏班演出目连戏,虽以明代万历年间郑之珍所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为蓝本,但演出的实际内容远远超过郑之珍本。比如“目连外传”和《海氏悬梁》《追赶芙蓉》《九殿不语》等插曲,以及李狗儿这一人物,都为郑本所无。论者们认为:祁阳戏这些不见于郑本的内容,不是郑本问世以后发展的,而是早在郑本以前就已经演出的。我们探讨一下这些不见于郑本的篇目,有利于追溯祁目连的源头。

祁目连中的《海氏悬梁》,写海氏向化妆成僧道的两个拐骗之徒施舍头上金钗后被其夫东方亮羞辱、拷打而悬梁自缢之事。这个故事不见于郑之珍本,但见于其他有些剧种,如弋阳腔波阳本有《金氏上吊》①,辰河戏有《耿氏上吊》,浙江绍剧有《女吊》,均与《海氏悬梁》相类似,但辰河戏耿氏之夫为方卿,绍兴戏女吊者为董院君,其夫为董员外②,弋阳腔波阳本金氏之夫不知何名。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关于安徽泾县目连戏的记载:“第一夜,是演目连的父亲富(傅)相救济贫民的一段;第二夜,是演东方亮的妻子缢死的一段。”③祁阳戏《海氏悬梁》也安排在目连戏的第二夜,逼死海氏者亦为其夫东方亮,与安徽泾县目连戏基本相同。显然,祁阳戏海氏悬梁故事是源于安徽的民间目连戏。

祁目连受安徽民间目连戏的影响并不止此,还有其他方面。张岱《陶庵梦忆·目连戏》条中说的徽州旌阳戏子所演目连戏中的《刘氏逃棚》关目,不见于郑之珍本,而见于祁阳戏。祁目连《刘氏归阴》中四鬼卒捉拿逃窜的刘氏阴魂与安徽民间目连戏的演出略同。其次,徽州旌阳戏子所演目连戏的武功,不少的见于祁目连,如翻桌、筋斗、蜻蜓(疑为拉顶)、度索(祁阳戏《鬼打贼》中有吊绳或吊辫子似为此技)等。

第三,祁目连《大打罗汉》中的“堆罗汉”,其他剧种少见,却见于江苏的阳腔目连戏和浙江绍剧,论者认为阳腔乃青阳腔之简称,与演唱青阳腔的安徽民间目连戏有渊源关系④。第四,刘回春先生曾将祁目连中的《尼姑下山》与郑之珍本和《词林一枝》本作了比较,比较的结果是祁目连本更接近于青阳腔《词林一枝》本⑤。

上述种种,说明祁目连受安徽以青阳腔演出的民间目连戏影响较大。那么是否可以说祁目连起源于安徽青阳腔目连戏呢?否。原因有二:

第一,青阳腔是嘉靖年间才形成的,万历年间才向外扩展,而弋阳腔传入湖南最迟在嘉靖年间,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八年的徐渭《南词叙录》中有江西弋阳腔“两京、湖南、闽、广用之”之说。

第二,安徽目连戏,无论是张岱所述还是泾县所演,都只有正传而无外传之说。泾县目连戏第一天所演傅相济贫之事,即是正传的情节。如果说祁目连源于安徽青阳腔目连戏,那么祁目连外传作何解释?

祁目连到底源于何处何腔,这只有从郑之珍本、张岱所述、泾县演出本都没有包括的外传来加以考察了。

据《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目连戏”条说:江西目连戏“现有民间抄本五种,即弋阳腔波阳本、青阳腔都昌本、东河高腔赣县本、吉水黄桥道士本和景德镇潘溪南戏残本。其内容皆演目连救母事,但各自的戏路、情节、关目、排场互不相同。”弋阳腔波阳本和青阳腔都昌本都在正传之前演《梁传》(梁武帝事),东河高腔赣县本和吉水黄桥道士本不演《梁传》而演外传。后两种的第一本有陶全状告傅相情节。

祁目连外传中亦有陶全状告傅相情节,与之相同。又,傅罗卜的出生,赣县本和吉水本是桂枝罗汉思凡被打下尘世化为白螺,傅相三次将白螺放生,送走又回,傅相乃将它供于禅房佛前,被妻子刘氏打碎,傅相将白螺埋在花园中,埋螺处长出一硕大萝卜,刘氏吞服萝卜生子,取名罗卜;祁目连之刘氏产子情节,与此相同。据此,笔者原来认为祁目连源于东河高腔赣县本或吉水黄桥道士本应该是无疑的。

近日,笔者在辑录祁剧文章目录时发现,我省对于祁目连的来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因为,元末明初,赣东北之佛道两教曾经竞演目连戏,故目连戏有佛教和道教两种演出本⑥。先是欧阳友徽同志在《艺海》1989年第4期上发表《祁剧与祭祀》一文,反对刘回春先生《祁剧史话》中关于经济基础对祁剧艺术发展产生的作用,提出祁剧与祭祀的关系和祁目连源于道教演出的目连戏之说。接着刘回春又在《剧海》1990年第1期上发表《祁剧渊源的再探索》一文,否认祁目连源于道教目连戏之说,并用大量事实说明佛教对祁目连的影响。

比如《戏姐开荤》《过奈何桥》两折戏,刘氏与刘贾、刘氏与莫子虚的两场辩论,都引用了大量佛经、佛语来说服对方,或指出对方的叛佛行为。艺术方面,祁目连用了大量佛曲、佛教音乐进行演唱。湘西南演目连戏时,要在舞台对面设经坛,台上艺人演戏,坛上和尚诵经;演《修斋荐父》《孟兰盆会》两场戏,真和尚要登台诵经做佛事。祁阳一带信仰佛教的人比信仰道教的多得多,佛教势力也就大得多等等。

继后,欧阳友徽又在《剧海》1990年第6期上发表《目连戏中的两种戏路》,文中归纳了十条理由来说明道教与祁目连的关系超过佛教。比如祁阳的神庙,道观比佛寺设戏台多,高道多,著作多。

佛教的孟兰盆会只在中元节举行,道教的罗天大醮则随时可设。祁目连中贯穿着道教的五行学说;镇台戏多演道教的《天将迎台》;还采用不少道教音乐。祁剧祭祀的戏祖是龙虎山“正一”派道教神祗、翼宿星下凡的唐皇李隆基。祁目连外传有一条隐约可见的抑佛扬道的主线,在正传中也处处维护道教的尊严。等等。总之,两种观点,两种意见各有论据,各有理由。

笔者赞同江西毛礼镁女士对祁目连来源的客观分析。她在《剧海》1991年第6期上发表《江西道士演出的目连戏》一文中,尽管用了大量篇幅说明江西道士目连戏尽力宣扬道教的内涵,比如删去了弋阳腔佞佛的梁武帝故事(即“梁传”),而写傅相的遭遇和傅罗卜的投胎下凡都得到道教的神仙相助(即“外传”);在目连救母(正传)故事中,又改弋阳腔本的《天官奏帝》为《三官奏帝》,宣扬道教的神祗城隍、八仙、王灵官、雷神、电母、灶神、钟馗以及道教祖师张天师等等等等,但对祁目连的渊源关系却作了比较公允的论述。她认为祁目连仍然是源于江西弋阳腔演出本。理由有三:

第一,道士目连戏是弋阳腔以后出现的,而湖南早在明初即传入了弋阳腔(笔者注:即明永乐以前),当时,江西演出的目连戏,只有佛教这一派。

第二,演梁武帝出家故事“是佛教系统目连戏重要标志之一”, “祁剧本虽不演出梁武帝的故事情节,却在如来佛讲经时,有一段专门讲述梁武帝一心修行,及郗氏皇后阻挠,死后变蟒事”。

第三,祁剧本“桂枝罗汉投胎,是燃灯古佛与元始天尊两者化作僧、道相送至傅家的,不象‘道士本’仅元始天尊送去。傅相去灵山受戒,‘道士本’只是一句台词交代,而祁剧目连戏却有一场‘大设戒堂’的念经受戒场面。所以祁剧目连外传出现的真武大帝助傅相战场立功一节,只是受江西道士本的影响,吸取了一些情节丰富祁剧目连戏的内容,祁剧目连戏的主体,仍是一部尊崇佛教的目连戏。”

综上的述,祁目连“外传”尽管与赣县和吉水两种道士本情节略同,但其本原并非这两种道士本,而仍然是弋阳腔早期的演出本。只是后来吸收了道士本的“外传”,在明万历年间青阳腔倒流江西之际,又汲取了安徽民间青阳腔目连戏的关目、剧本和演技,在郑之珍本问世以后,采用郑之珍本作为演出之蓝本,而实际演出又有郑本以外的丰富关目。

如果上述结论可信的话,也只是弄清了祁剧起源的一个方面,一个主要的方面——演出之剧目。祁剧的起源还必须有一个实体,除剧目外,还要有艺人,有演出团体。

历史上向有“扯西江,填湖南”之说。尽管有同志不同意这一说法与祁剧起源的关系,我们还是要从这一说法入手来探讨祁剧起源。明代初年,朱、陈两家曾在湖南的永、宝二州、府发生激烈战争,加上其他的战乱,湖南人口锐减。据《祁剧志》引用《湖南省志·地理志》说:“元代湖南有1919145户,明初,湖南仅有276081户”,七户中仅留下一户。与祁阳毗邻的常宁县,从宋末至明初,历经多次战乱,人口锐减,百人中留下不到八人⑦。于是朝廷调江西户口安插,或调兵镇守,便有了“扯江西,填湖南”之说。在这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之中,湖南境内明初江西移民甚多。

笔者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时,发现湖南已经查明三十五个县市的尹氏九十个支系中,百分之八十的开基祖都直接或间接来自江西。祁阳尹氏的三个支系开基祖,都来自江西。其中人口较多的德兴支系,其父君琳为开基祖,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吉安泰和迁来祁阳铁门扇(今浯溪镇青竹村)。

又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综述”引用地方志所得:靖州有丁、萧、田诸姓氏,醴陵有丁、朱、王、李诸姓氏之始祖都是明洪武间自江西迁来。又据祁阳县化龙甸刘氏谱载,始祖孔璋公于明初自江西泰和迁入⑧。大量江西人移居湖南,其中迁来演唱目连戏的艺人是完全可能的。像上述罗少亚在《楚弦绝》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演唱目连戏的民间艺人,经过一番经营拼搏,从演唱木脑壳戏入手,发展成演唱大戏的演出团体,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因此,笔者认定:祁剧起源于目连戏班。

注:

①见《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目连戏”条。

②④见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印的《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中徐斯年撰写的《漫谈绍兴目连戏》。

③转引自《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李怀荪作《辰河戏〈目连〉初探》。

⑤见《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中的《祁剧目连戏纵横谈》。

⑥见江西毛礼镁《弋阳腔的目连戏》,此文收入《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

⑦见1993年4月版《常宁县志》。

⑧见刘回春《祁剧渊源的再探索》(《剧海》1990年第1期)。


作者简介:尹伯康,湖南省艺术研究院退休戏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