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高爱国 ‖ 古镇长沟话“运河”

来源:本站    作者:高爱国    时间:2024-06-29      分享到:


古镇长沟话“运河”

 

“天南海北济宁州,四十五里到长沟。水旱码头真繁华,热闹号称小苏州。”

这是长期流传在运河古镇长沟民间的几句俚语,它向人们诉说了元明清时期古镇长沟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概括了当时长沟镇的繁荣昌盛。“四十五里”指长沟沿运河走水路到济宁州府45里,并非陆路。

笔者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从事多年的文化工作中探索发现,世人谈论运河,大多仅仅局限于元明清至今的运河发展史,殊不知“长沟”本身就是一条古老运河,它是春秋时期鲁国挖掘的一条贯穿鲁境的一段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让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重温长沟运河发展史,一览古朴、典雅、秀美的运河古镇长沟的风采吧!

山东最早的运河——鲁运河长沟

“长沟”之名始自春秋,鲁相季孙肥(康子)为了加强战备,组织民夫挖掘的我国最早的鲁运河,形成时间约在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7年,长沟长约200多里。当时,鲁国处于齐、宋两国之间,各国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鲁国为了应对战局,便于调兵遣将,便鲁国西部挖掘了一条军事通道长沟。长沟位于大野泽(巨野泽)东部,一段河道与巨野泽东岸的古济水重合,西北越过古济水、黄河故道直抵齐国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村西)边境;东南逶迤前行,越彭祖山,经亢父入微山湖,过江苏界联通江淮,当时主要应对宋国的陶城之兵。

《韩非子•外储説右上》记载:“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为,子路以其私秧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飡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其也。今以由之伯粟而餐民,其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餐之,为受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候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家其家,过其所受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言未卒,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餐之,将夺肥之民耶?’孔子驾而去鲁。

这是有关长沟的最早文献资料,此外,还有多处文献皆有记载。

东晋时期,太和四年(369)六月,大司马桓温率兵北伐前燕,船至巨野(旧县城在今在嘉祥县嘉祥镇菜园村)薛训渚(今长沟镇南8千米处),由于水浅阻止了航运。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彪)生(字穆之)于现在的嘉祥萌山脚下开凿了一条航运大沟,沟通泗、汶、济,从济通黄河,史称“桓公沟”,又称“桓公渎”。此沟沿着低洼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走至任城区安居镇东桥村,继续东北行,与古长沟和洪水相重合,过彭子山西侧北行至小长沟村,折而向西到大长沟村,西北至秦风闸,沿巨野泽北出济水,到达燕赵之地。桓公沟有很长一段是沿着古运河长沟进行疏浚的,贯通金乡、鱼台、济宁、巨野、郓城、东平等地,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军运问题,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郈宰,脩沟渎,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

唐朝纵横家赵蕤所著《长短经》即《反经》记载,“昔仲由为邵(郈)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宋朝薛据辑的《孔子集语•论政》则完全收录了《韩非子•外储説右上》所记载的这件事。

鲁运河长沟自唐以后,基本上处于停运作用,主要就是防洪排涝,特别是元朝济州河挖掘后,鲁运河长沟便成了一条普通的乡间河流。

 

鲁运河长沟渡口——获麟渡

长沟挖成后,给周边的水上交通带来了诸多便利,人们在长沟和巨野泽交汇的平坦地带聚集,休养生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庄“大长沟村”。村东紧临获麟庄,此庄之名与春秋时期叔孙氏西狩获麟有关。《兖州府志·圣里志》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于大野(巨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孔子因为麟“出非其时而见害”,伤心不已,掩面哭泣,提笔书写《麟之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遂绝笔春秋的著述,史称“获麟绝笔”。孔子因悲伤过度,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春,与世长辞。此事也分别记载在《左传》、《公羊传》、《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资料上。孔子带着麟东归路过鲁运河长沟渡口,此渡口被称为“获麟渡”,所经过的村庄取村名获麟庄。 

 《水经注》记载,南朝宋思想家、文学家何承天说:“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何承天所说的旧县故城乃巨野县城旧址,在今嘉祥县嘉祥镇菜园村,距离长沟8公里,长沟正是获麟之地。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挖掘济州河,穿过获麟庄。济州长官达鲁花赤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西狩获麟,孔子辨麟”这件事,就号召济州和崇德乡官民捐资在获麟庄运河渡口处建立石碣门。石碣门高9米,宽6米,左右门柱各宽3米,横跨运河之上,门楣横碣雕有“获麟古渡”四个大字,石门上雕刻着祥云、麒麟、水纹等精美图案,以此来纪念孔子。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禅宗僧人策彦周良于明嘉靖十八年(1593)、二十六年(1547)两次被日本国任命为遣明使节,率使团入明,进行朝贡活动。其往返路线:自宁波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抵京后由原路返回。归国后,撰有《入明记初渡集》、《入明记再渡集》,几次路过获麟庄,并有“获麟古渡”石碣门的记载。《入明记初渡集》记载:“嘉靖十九年十九日.....去此闸北六七里许有龙王庙,庙前河水分为两......又发船者十里许而泊......申刻,双拨船。所历过岸畔有门,横揭‘获麟古渡’四大字。”

明朝嘉靖年间湖南大诗人孙宜经过获麟庄和获麟古渡时,回想昔日孔子感叹麒麟的悲伤,触景生情,赋诗《过获麟渡》曰:

渡古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

鲁变时交阻,周衰辄竟旋。至今留绝笔,真意更谁传。

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诗人符锡沿着大运河离京返乡途径获麟庄,看到运河两岸旖旎风光,目睹获麟古渡的繁荣昌盛景色,诗兴大发,欣然吟诗《获麟古渡》,曰:

麟也何为至,千秋见此湖。硕人多梗槩,吾道岂蓁芜。

云卧鱼龙稳,波翻岛屿孤。归帆明落日,流转任迷途。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载:“钜野县在漕渠西八十里。古大野泽也。闸旁戍楼曰通济台。十里小长沟。五里则嘉祥县大长沟。嘉祥古武城。子游弦歌处。大长沟。春秋西狩获麟处。旧有坊曰获麟渡。亦大聚落也。有石堡。顷者柝警。凡津要或戍楼。或堡分戍。桴鼓始息。”

每到秋季,这里船帆林立,欸乃声声,夕阳斜照,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金色一片,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吸引了众多游客。此美景被世人称之为“麟渡秋帆”,济宁古八景之一。

元代京杭大运河——济州河、会通河

元至元十二年(1282),著名水利专家、都水监郭守敬的实地勘察,在山东虚心听取漕运副使马之贞的建议后,向朝廷建议开挖一条新航道。元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元政府开凿了自任城北至安山的一段运河,全长一百五十余里,从济州城南汶、泗合流处始,向北过长沟、南旺、寿张至大清河的一段新水道,名曰济州河。济州河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河西称南旺湖,运河东称蜀山湖。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元朝廷再次施工延挖济州河,元朝廷拨款150万缗、米400万石、盐5万斤,征调民工250万人,当年六月主干河道竣工,共开河道250余里,元世祖赐名“会通河”,其中包括了原有的济州河航道。由是南接丰、沛,北迄天津,凡1500余里,漕运便利。会通河历经明、清、民国,一直到1959年梁济运河开通后,会通河长沟段断航废弃。

明清大运河重要闸口——获麟闸

由于长沟距离南旺水脊十余里处,历史上运河数次决堤,水患直接威胁济宁城。明永乐九年(1411),明朝统治者为解决运河水患和运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问题,工部尚书宋礼采用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南旺分水”借汶济运,使汶水“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以南旺湖和蜀山湖作为运河水柜,又在南旺南北建节制水闸数座,在大长沟获麟村建有“获麟闸”。获麟闸不仅是调节水运的枢纽,而且还是护卫济宁州数万生灵的生命闸,也承担着当地排洪抗涝的功能,内引外联,地位特别重要。获麟闸两侧各有一只镇水神兽水潖守护,水潖俗称“石狮子”。由于此处地势比济宁城高数尺,因此,民间流传着“没了狮子(水潖)头,淹了城门楼”“水到狮子腰,城门楼上挂苲草”之说。此闸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平堤时消失。

为了拦截上游水势,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朝廷派冯水部在获麟闸旁边建筑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水利工程蜀山湖滚水大坝,长十丈,大坝由一块块长方体条石垒成,石石相接处有铁扣固定,再由铁索相连,每三尺处的铁锁链接处有一块椭圆形铁块,上铸“冯”字,因此,滚水大坝史称“冯家大坝”,蜀山湖水经大坝南流入马场湖。

京杭大运河上的基层河工组织——长沟浅铺

浅铺简称“浅”,长沟有浅二,即大长沟浅和小长沟浅,大长沟浅位于获麟古渡处,小长沟浅位于济徐高速和济梁公路交汇处南300米处。浅铺是明清政府为了疏浚挖浅、种植树木、管理河道而在各漕运河流沿岸设立的地点和组织,由正房、夫房、伙房、井亭组成,一般正房三间,伙房两间,夫房若干间,并附有围墙门楼影壁等,配备竹木、砖瓦、油灰、钉织、招旗、铜锣、弓箭、抢刀等什物。浅设“老人”一名,称“浅老”,是浅的管理者,即头目,必须由德高望重、精勤守法者担任;浅夫十人,守口夫五十人;大长沟浅老人一人,夫十人,守口夫四十五人,每夫月银二两三钱。浅夫实际是指那些身居浅铺、及时挑浚的夫役,通过徭役或雇募而来,组成临时性组织,浅铺又是一个对外封闭或限制局外人加入的特殊组织,由特定的“浅老”来做领导,传达、执行朝廷的指示,管理浅夫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大长沟浅主要负责长沟至寺前铺这段运河水域清淤挖浅,以便保障漕运畅通,小长沟浅负责小长沟到火头湾的一段漕运。康熙三十六年(1657),巨野县邱克承令来长沟巡查,晚上住在大长沟浅,看到浅夫的辛劳,赋诗一首《夜泊长沟宿浅》曰:

河流疾若驶,万骑到孤城。风急乌樯乱,云迷雉堞平。

荒堤容树老,浊浪任鱼生。独念津亭吏,劳劳此送迎。

京杭大运河上新运河——梁济运河

梁济运河为现代京杭运河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段,河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自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路那里村东,沿东平湖滞洪区西堤至邓楼,然后脱湖堤直下东南,流经梁山、汶上、嘉祥及任城区等县区,于李集西南济宁湖口入南四湖,河长88千米左右,流域面积3306平方千米。由于黄河南岸至南四湖原京杭大运河河道弯曲,河床淤积严重,已不能满足通航及排洪需求。1959~1960年开始进行运河整治,新挖黄河以南至南四湖这段运河,被称之为梁济运河。1960年2月15日,由济宁、菏泽两专区组织12.4万人,开挖五里营、长沟至黄河以南长78.34千米的河道,当年6月2日完工。为排泄东平湖新湖区滞洪底水,1962~1964年,由济宁、菏泽两专区分别组织,先后施工疏浚柳长河入口至长沟段梁济运河,长38千米;柳长河入口以上挖河复堤,并疏浚柳长河入口至梁山段7千米。完成土石方508万立方米,工日430万个,投资1038万元。基本达到排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14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标准。梁济运河干流上共建有各种建筑102座。其中铁路桥1座、公路桥7座、节制闸1座、船闸1座、排灌站27座、提水站31座、排水涵洞34座。梁济运河的开挖,使南旺、马踏、蜀山、马场等4湖和常年积水洼地50万亩变为良田,改良盐碱地15万亩,发展引湖灌溉30万亩。同时,梁济运河是“引黄济湖”渠道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的骨干输水河道。自1968-1985年,没有进行疏浚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最大淤厚达2.55米,降低防洪排涝能力,安全泄量仅为二十年一遇流量的20%,排涝流量仅为三年一遇流量的20%。并且污染较重,临河的11个工厂,平均每年向河中排放污水860万吨。1989~1990年,梁济运河加宽加深航道,河堤外扩,自水牛陈新村往北拓宽运河西岸,自水牛陈新村至坡石桥,拓宽运河东岸,拓宽80至100米,工期6个月。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河长”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包干河道乡镇级“河段长”完成河道保洁、排污口封堵、违章清理、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各项工作,有效保护运河环境。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在“黄金水道”的赞誉上更加名副其实了,长沟段依托跃进沟建立了江北最大的航运物流集散基地,有跃进沟港、春江港、济州港等码头。船闸、泵站雄踞于运河之上,进一步增添了几分新时代的运河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