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杜心广 ‖ 乾隆皇帝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

来源:本站    作者:杜心广    时间:2025-01-02      分享到:


清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近六十四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文治武功兼修。在位期间,他六次下江南,五次东巡山东,在这十一次大规模巡游中,基本上都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济宁是他的必经之地。

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亲临曲阜祭孔,开启了清代帝王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先河。乾隆自小以祖父康熙为楷模,而本人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所以崇儒尊孔。他效法祖父康熙帝八次往返经兖州亲临曲阜祭孔,是历史上祭孔最多的皇帝,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历代皇帝中做到了极致。

乾隆皇帝从清乾隆十三年(1748)开启首次亲临曲阜祭孔后,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最后一次祭孔历时长达四十二年。他八次祭孔往返途中驻跸过现济宁市范围内的行宫达二十处之多。分别为泗水西树大营、泉林行宫、中水大营、古泮池行宫、曲阜行宫、兖州长庆屯行宫、济宁城东八里铺、济宁东水大营、济宁南水大营、济宁行宫、小厂大营、邵家庄大营、张家塘大营、凤凰台大营、魏家庄大营、两座水大营、大长沟水营、王老口水营、五里铺水营、邹县峄山行宫、汶上李家庄行宫等。行宫在乾隆诗中称为“行馆”,这二十余个行宫中有十三个是屯兵的大营、水营,从中可知乾隆皇帝驻跸兵营与确保安全有关。

有关乾隆皇帝在济宁范围内行宫的建造年代,始建于清乾隆版《兖州府志》中所记:乾隆二十一年建曲阜行宫,最晚见于《历代皇帝在济宁》下卷中所记:清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济宁城东八里铺,历时达一十四年。

就济宁范围内行宫的建造历史,济宁市政协出版的《历代皇帝在济宁》下卷记:“乾隆帝经常将济宁行宫称为‘济宁行馆’。济宁行馆不是当时的济宁州官员和地方绅士所建,也不是清中央政府自己拿钱,而是由天津长芦盐商集资,长芦盐政西宁奏报负责所建。长芦盐场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长芦盐商是指明清时期专门从事运销长芦盐场所产海盐的商人。在清代,除了‘盐课’之外,盐商还要在国家庆典和大工大役急需之时,以报效和捐输的名义,缴纳数额巨大的银两,盐商也可得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回报。政治回报一般是 ‘给予实职官阶,铨补班次’。”(注 1)是什么人建兖州长庆屯行宫?待考。

清乾隆版《兖州府志》中记载了曲阜行宫的建筑规模:“行宫,在曲阜县城内东南隅古泮,池宫门三间,门外照屏,朝房六间,门内垂花门二座,北为正殿五间,照房五间,游廓四十九间,东所又宫门一间,内为正殿三间,照房三间,游廓二十三间,值房三间,配房十间,西所又宫门一间,为正殿三间,照房三间,游廓二十三间,值房三间,配房十间,便殿三间,抱厦三间,军机房三间,南书房六间,茶膳房十二间,石洞一间,四明亭五间,水心亭一座,六角亭一座。乾隆二十一年建。”(注 2)曲阜古泮池行宫建筑多达 186 间,其中还有假山、水池,占地面积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行宫规模应该与该行宫建筑大致相同。近代书志中对于属于名胜古迹的泉林行宫的泗水县,曲阜行宫的曲阜市以及名胜古迹众多的济宁市,都有著名的学者对乾隆皇帝东巡南巡时驻跸当地行宫作了大量研究,而兖州人对乾隆皇帝东巡祭孔后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的史料鲜为人知。

笔者阅读了济宁市政协 2015 年出版的《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看到,其中有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一年、五十五年,第四次、第五次东巡祭孔后,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的记载,激发了撰写本文的热情。该书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第四次东巡,第六次亲至阙里祭孔。曲阜祭孔后回銮经兖州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济宁行宫游太白楼、南池并汶上南旺。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第五次东巡,第八次亲至阙里祭孔,回銮经兖州驻跸长庆屯行宫,济宁行宫游太白楼、南池、汶上南旺,经德州、河北回銮北京。乾隆皇帝这两次东巡驻跸具体路线是:“乾隆四十一年和五十五年东巡皆从泰安府经泗水到曲阜,驻跸于曲阜古泮池行宫、长庆屯行宫、济宁州行宫、大长沟水营、王老口水营、五里铺水营等然后经德州行宫行至天津,回到北京。”(注 3)1985 年版《兖州县志资料》第二期刊登了樊光瑾先生著“皇营”一文:“‘皇营’——封建帝王生活豪奢在我县之一证樊光瑾兖州城南王因区东北部,长庆屯正西二华里处,有一所‘皇营’(意谓为皇帝居住而营建的宫殿),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的地方。四五十年以前,这里有数百亩土地荒草丛生,荆榛满地,到处是残砖破瓦 ; 玲珑剔透的御花园太湖石、花山石横躺竖歪近百块。据听七八十岁的老人说,他们小时还见有没拆完的宫殿的墙壁;一座‘迎门墙’还完好无损,有五尺多厚,几丈高;‘驸马府’在西北部,和‘帝居’隔着一条路。

老人传说,这座皇帝行宫是在皇帝由北京动身前五年就动工兴建的。六十里建一处,这以南的处在济宁境内。 这皇营虽然整整修了五年,形式仿照北京皇宫,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但皇帝只住了一夜,就‘启銮’南去了。

皇帝来到时,周围近村里的鸡犬等畜禽都得关起来,以防啼叫,惊了‘圣驾’。当时西边相距二里的寺上村有一头驴叫了几声,被扈从的人听见了,当即查办,杀了那村的一个地保。皇帝走时,谁也不准出村张望。还留下了一个传说 : 那时有人想升官发财,讨好皇帝,向皇帝进献了一个姓尚的美女。这女子进宫过门槛时提了一下裙子,皇帝认为‘小家相’,‘龙心’ 有些不悦,只说‘先回去吧,等联回銮时带走。’于是这位姑娘就一直等在家里,永远也不敢嫁人,也没有人敢娶她,直到老死。泗河东有座尚家林,里面确乎埋着一座‘娘娘坟’。‘皇营’里那些花山石、太湖石,后来被长庆屯邱姓就地烧了石灰窑。

运入村内一块,一米多高,象一头蹲着的猴,至今还在本村学校(原为关帝庙)院内放着。后来,由于老百姓不断垦荒种地,开苹果园,‘皇营’ 才算逐渐泯灭了。但土皮尺许以下还埋有大量‘石灰板’,那是宫殿的基石,有半米多厚,表面很平滑,象石头一样硬,据说是石灰掺入江米汁磬制而成,所以极坚固。多年来,群众经常起出当砖石使用。1982 年,长庆屯农民朱 xx 父子,费了很大力气起出了大片的‘石灰板’一大批,做基石盖了一口屋。这座修了五年、住了一夜的皇帝行宫,还建有御花园、驸马府,想当时规模排场是相当豪华壮丽的。它虽然早已伴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灭,今已迹象全无,但是,它作为封建帝王生活豪奢的罪证,激发人民仇恨封建制度,却曾起到过不小的作用。因此,它的名字和有关事迹,还有继续保存并为广大人民所知的必要。”(注 4)本文误将康熙皇帝东巡驻跸兖州府西关行宫认尚氏姑娘为干女儿一事,写入乾隆时期的事,有误,“娘娘坟”应为皇姑坟。据此志记载,长庆屯行宫在离泗河不远处,当年行宫里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与泗河自然景观媲美相映生辉。

据《历代皇帝在济宁》下卷记:皇营是济宁一带对皇帝行宫的统称,乾隆帝三次驻跸的济宁行宫旧址,现为济宁市中区观音阁街道皇营村,村名以皇帝行宫的统称皇宫命名。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济宁城东八里铺”的八里铺也被称为“皇营”。《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记:“长庆屯……村西一公里处有“皇营”遗址,面积数十亩,砖石狼藉,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行宫。解放后渐垦为良田。”(注5)现济宁高新区有一道路命名为“皇营路”。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东巡途中八次往返经兖州祭孔。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清《兖州府志》、《滋阳县志》中鲜有记载。笔者在《历代皇帝在济宁》下卷中查到。乾隆帝“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去时经泗水泉林寺,回銮时阅黄河新堤和峄山湖,过邹县,谒孟子庙,展拜曲阜先师庙、孔林。”注(6)。

在清光绪版《滋阳县志》中查到:“梁廷藩邑廪生……. 孪生二子长任、次俊……乾隆二十七年,圣驾东巡,二子于林泉跪迎道左,均蒙恩赉。”(注 7)此志所记林泉即泗水泉林。梁任、梁俊兄弟二人俱是兖州府学太学生,当年到泉林跪迎乾隆帝,受到皇帝恩赏。据《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记:“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乾隆第三次东巡,圣母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帝丰圣母皇太后至山东泰岱拈香,阙里祭孔。”(注 8)据《滋阳县志》记:“夏晓春……乾隆中由举人知县事。

…….

(乾隆)三十六年春,翠华东幸(皇帝的銮驾东巡),承办桥道各要工,剂量得平,民不知扰。”(注 9)夏晓春任滋阳县知县期间政绩卓著,为筹办乾隆帝东巡与八十岁的圣母皇太后同到阙里祭孔,整修滋阳县境内的桥梁道路,并筹办恢复孔子讲学处“达巷党人里”等一批名胜古迹,而不扰民,实为一勤政爱民的清官。近期,在乾隆皇帝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遗址上施工中出土一只金元宝。此金元宝的出土证明为清乾隆年间为建行宫所埋在地下的镇宫之宝。从以上史料中可知,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东巡到阙里祭孔前后,经过兖州境内两次驻跸兖州长庆屯行宫的历史。史料,是兖州历史文化中的闪光点,值得后人们去发掘、研究。

注释:

1、济宁市政协 2015 年出版《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第 700 页。

2、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兖州府志》卷之四第 1 页。

3、《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第 637 页。

4、1985 年版《兖州县志资料》第二期第 133 页。

5、《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第 326 页。

6、《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第 638 页。

7、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卷九第 3 页。

8、《历代皇帝与济宁》第 658 页。

9、《滋阳县志》卷七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