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高俊喜 ‖ 话说皇亲国戚,兖州明代汤郡马府

来源:本站    作者:高俊喜    时间:2025-01-03      分享到:


兖州明代有“汤牛范尚”四大名门望族,汤氏家族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是“汤郡马府”,当属兖州明代四大名门望族之首。汤府族人从鲁而居已近六百余年,子孙繁衍昌盛,继承家族诗书继世,忠君报国的传统家风,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研究“明代汤府,汤郡马府”的历史文化,追根溯源,都离不开鲁王府文化。

一、开国元勋,皇亲国戚汤和,字鼎臣(1326-1395)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人,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比朱元璋大三岁。《明史、汤和列传》说他是“彪悍粗犷,武艺高强,勇冠一乡”,元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率领族众投奔郭子兴领导的濠州义军反元,并写信推荐幼年好友朱元璋投军。后“遂奋自滁阳,仗策太祖高皇帝,芟锄草昧,混一区宇,开国元勋,继而论功行赏,以元功授铁券,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功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信国公,食禄三千石”(《明故鲁府仪卫司典仗,汤公圹志铭》朱宁峰先生提供),汤和介绍朱元璋投军后随朱元璋反元,功勋卓著,是淮右集团勋贵,深得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俩人关系甚好,一直称汤和为“老哥哥”。洪武十八年(1385)册信国公汤和女为鲁王檀妃。至此汤府成为皇亲国戚。汤和晚年知进退,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并寻找机会对太祖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沙场了,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找一片容棺之处。”太祖朱元璋听了之后十分高兴,立刻赏赐他钱财,让他在中都修建府第。洪武二十三年(1390)元旦,汤和由于生病而失音,太祖朱元璋随即亲自探视他,长久地慨叹之后,便让汤和回到故乡,等他的病情稍微好转时,太祖朱元璋又命他的儿子把他送到京师,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款待,关怀备至。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太祖朱元璋一时间泪流不已。太祖“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第八册》第七讲第100页)纵观大明洪武朝,唯有汤和得以享受老年之福,以功名而终。

二、盖汤氏与国世戚,从鲁而居者、自典仗君始。

汤昇,字仲瞻(1378-1446),世居凤阳十三都东湖村。父汤軏山西太原中护卫镇抚,祖汤和,信国公。明洪武十八年(1385),鲁王朱檀受父皇之命与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之女完婚,大婚后鲁王朱檀与汤妃来兖州府就藩,汤昇随姑母护卫来兖州,被授予鲁府仪卫司典仗之职,正六品。武定侯郭英在创建鲁王府,扩建兖州府城的同时,在御河南岸,中御桥与东御桥之间的御东大街上,坐北朝南建好了汤府。汤昇为大明开国将帅之后,仕为鲁王府仪卫司典仗,掌管鲁王府内部的惩戒大权,威风凛凛,执法如山。洪武二十二年(1389),鲁王朱檀薨逝,其庶子肇煇满月。”刚为鲁荒王发完丧不久,朱元璋即下旨恩准鲁王后汤妃与朱肇煇的生母戈氏抱着幼子住进各方面生活条件优越的金陵紫禁城或信国公汤府里,生活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里鲁王府的一切事务,由长史司代理。(《兖州明代鲁王府》第92页)在没有鲁王的十多年里“信国之勋,昭乎其大,宠顾斯隆”起到了威摄作用。在鲁府执掌仪卫司典杖大权的鲁王妃娘家侄汤昇,力挽狂澜,功不可没。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鲁先王世子朱肇煇袭封鲁王。第二代鲁王朱肇煇是鲁王府最长寿,任期年代最长,是最有建树的一代贤王,他历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为鲁王府的稳定发展壮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使鲁王府枝繁叶茂,使其皇族子孙瓜瓞绵绵,兴旺昌盛。汤升仕为鲁府仪卫司典仗,虽与国世戚,却能秉承祖上良好的家风,“为人和易慈祥,谦恭仁惠,事亲以孝”,始终“待人以诚信、训子以义方,睦于宗戚,恩及奴仆,虽处荣贵,而且尝翼翼然,无一毫梁.......有困匮而弗自给者,輒为周济,予之无吝色,人有以横逆加之者直受之,而不与之较......淳厚出于天性然也”。(《明故鲁府仪卫司典杖,汤公圹志铭》)汤升几十年如一日,为鲁王府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于正统十年(1445)“偶中风疾甚剧,医治少差,犹艰于动履,丙寅夏(1446)而前疾复作,意莫能起,是为正统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也。公生于戊午六月初八日,寿六十有九。”(《明故鲁府仪卫司典仗汤公圹志铭》)皇帝悉闻汤昇已逝,“讣闻哀悼、遣官谕祭,賻礼惟加,生荣死哀,夫何憾耶”。(《明故鲁府仪卫司典仗汤公圹志铭》),鲁王立即委派已致仕(退休)多年的左长史八十四岁翁,南京卢龙山人王璞为表兄汤昇撰圹志铭,鲁府左长史奉议大夫汝南丁志芳书丹,鲁府口长史奉议大夫金陵韩谦篆盖。“是年六月六日(葬于鲁郡南隅汤氏新莹之原)......公之显考,太原抚军,公之贤嗣,鲁国仪宾,朱紫联班,与国世戚,勒于贞珉,藏诸墓隧,万祀不湮,泣血子文瓒等立。”盖汤氏与国世戚、从鲁而居者,自典仗君始。

三、贤王推广恩、诰授汤仪宾

汤文瓒(1422-1453)字廷器,别号梅轩,父汤昇,鲁府仪卫司典杖,祖汤軏山西太原中护卫镇抚,曾祖汤和信国公、追封东瓯玊、谥襄武。汤文瓒是汤氏来兖州府的第二代。

汤文瓒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多有心得,学习认真无倦意,文采超群为时人敬佩。明正统元年(1436)“正统两辰,今贤王殿下复推广親恩,遂请于朝,以公尚福山郡主,诰授公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第四十七页“续增”)。(《明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铭》崇仁人明奉政大夫杨必贵》)根据《明实录》卷九: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另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载:“亲王之女称郡主,尚之者曰仪宾,从二品”(《明代山东鲁藩王府仪宾考》知乎“浊世清风”发表于兖州春秋公众号)鲁王朱肇煇按照明朝礼制、赐银五百两,派得力之人,监督在原汤府的基础上,扩建郡马府,在紧密鼓中不误工期,郡马府按时完工,所花巨资岂能是五百两!正统二年(1427)五月王辰,朝廷命使持节"以鲁王女福山郡主配汤文瓒......九月丙申给赐福山郡主仪仗,发禄如例。”(《兖州明代鲁王府》大事记、第12页),从此兖州汤府升为汤郡马府,整座郡马府张灯结彩,尊荣致极。

汤郡马府邸北临御河而建,坐北朝南,南为御东大街,东起登瀛桥,往西200米,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汤郡马府是由十四幢楼屋联贯,青砖黛瓦,翘角飞檐的四合院,厅堂,厢房,套院,跨院组成,砖石土木结构,门楼高耸,门礅、鼓石精雕细刻、上马石,栓马桩。整座府邸地处府城内最繁华的核心地段。北倚少陵台、枕御河而居、汤氏祖上皇亲国戚,兖州汤氏子孙以簪绂承其后,朱紫联班,玉叶其华,与国世戚,恩荣俱加,汤郡马府邸有众望所归之势,规模之巨,设计之巧、布局之妙,属兖州明代官宦府第之冠。

汤郡马府的对面,原汤家花园进行扩建,西起韦园胡同路东,东至东御桥南街路西、南至韦园街,占地约二万平方米。花园内亭台水榭,曲径长廊,寿石假山,茂林修竹,莺啼燕舞,柳绿枫红,四季如春,犹梅为园中繁多,梅开五福,梅馨盈园,尤为汤仪宾喜爱,常赏梅吟诗,诗韵文涌。

“公天性警敏,操履纯正,早尝肆力群书,大明所学,浩然其所自得者。作宾王门,进退未尝逾礼,风采为时所钦佩,家道雍肃,事亲克孝,事长克敬,平居乡里,温温自如,不为物忤;发为文章,如金钟大镛,铿訇响震,其《梅花百咏》诗特奇绝焉。”(《兖州历代碑刻录考》第94页)

汤仪宾文瓒“素行久契王心”。鲁王对这位表侄疼爱有加,十四岁时就遂请于朝,尚福山郡主,诰授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成为鲁王贤婿,更是亲上加亲,与国世戚。可天有不测风云,才华横溢的汤郡马卒于景泰四年(1453)八月二十二日,得寿三十有二。鲁王朱肇煇对郡马爱婿“以讣闻,哀悼殊剧,治丧遣祭加于常仪”。又嘱咐鲁府左长史奉政大夫杨必贵为汤仪宾撰写墓志铭,杨必贵原是鲁府纪善景泰元年鲁王提拔为左长史,最受鲁玊信任,专心撰写《明故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铬》,由鲁府左长史奉政大夫汝南丁志芳书丹并篆盖“公讳文瓒,字廷器,姓汤氏,别号梅轩,世为凤阳县人......上轸念元勋,册信国公女为鲁先王妃,正统丙辰,今贤王殿下复推广恩,以公尚福山郡主,诰授公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盖汤氏与国世戚......以讣闻,哀悼殊剧,治丧遣祭加于常仪。生于永乐壬寅四月十八日,卒于景泰祭八月二十二,得寿三十有二......以卒之年十一月初八日,寄葬于县南隅先莹之巽地。......呜呼,汤氏以信国之功启于前,子孙以簪绂承其世于后,德厚流光,良有以夫! 为之铭曰:

信国之勋,昭乎其大;培植既厚,流泽汪濊。有伟孙曾,享爵之穹;玉叶其华,宠顾斯隆。厥行既修,词锋益利。君子之风,形于盎晬。夺之孔棘,造化匪常;铭之幽宫,名实克扬。

景泰四年岁次祭酉冬十二月朔日,孝子盘泣血刻石。(《兖州历代碑刻录考》樊英民编著)

杨必贵为汤仪宾撰文的《明故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重阐述汤氏家族皇亲国戚的溯源。从鲁而居者、自典仗君始,是为兖州名门望族。第二代鲁靖王复推广恩,汤文瓒尚福山郡主,汤仪宾官奉从二品、汤郡马府受皇恩,荫祖德,玉叶其华,宠顾斯隆。杨必贵撰写的《明故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铭》,收录在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艺文志》内。以上资料显示第二代鲁靖王分别为汤氏父子二人组织鲁府人员撰文、书丹、篆盖墓志铭的各项事务,时间间隔七年,笔者惊奇的发现鲁府左长史丁志芳父别为汤昇,汤文瓒父子书丹。第一次为奉议大夫,第二次为左长史奉政大夫。并且既书丹又篆盖,由此可见鲁府左长史南丁志芳的书法水平在鲁府应当是最高标准,真草隶篆得心应手。鲁靖王亲自下旨,鲁府长史司每个幕僚都得唯命是从,毕恭毕敬,为汤氏父子撰写墓志铭,彰显了汤郡马府皇亲国戚在兖州的影响不同凡响。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

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国和整个华夏民族的未来。“明代鲁王封于兖州,是兖州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兖州明代鲁王府》前言第1页),明朝鲁王就藩兖州已过去六百余年,沧桑巨变,无法抗拒,金碧辉煌的鲁王府早已湮灭无迹,而明代“汤郡马府”却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六百余年的人间烟火中保留下来,这座明代官宦府第在新中国初期,成了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冰糕厂,五金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厂,镇工业的厂房,为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作用。尽管这座明代建筑风格的老屋故居濒临倒塌,但她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却成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史料资源。2009年,兖州市人民政府将“汤郡马府邸”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兖州文物通览》第79页)

兖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旧城改造中,以古兖州八景其中的“南楼夕月”,“玉河烟柳”两景为依托,将位于鼓楼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的“汤郡马府宅邸”与“清代阁楼式古民居”为主体。按照修旧如旧的方案,对两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府邸,民居,进行施工修缮。开辟为:故居、亭台,玉河、拱桥,石栏,长廊为一体的府河公园。兖州区人民政府于,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九日立碑,公示:“汤郡马府宅邸”,“阁楼式古民居”为兖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郡趋庭日,南楼少陵台。流水潺潺绿,垂杨凫袅黄。汤府六百年,古楼溢书香。广厦蓝天,古景再现。白玉为栏,柳荫葱茏;夹河两岸,如云覆之。让游人们茶余饭后,在府河公园散步休闲,吟李杜诗篇,话明清往事,体验领略,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往事......

2022年暮秋,应杜心广先生之邀,约我写一篇关于兖州明代“汤郡马府、汤家花园”的文稿,并在手机上转来朱宁峰先生提供的《明故鲁府仪卫司典仗汤公圹志铭》资料。由于时间仓促,以《兖州明代汤郡马府,汤家花园》一文,发表在兖州春秋公众号平台上。事后笔者愧感此文比较简单,还达不到今天的读者,对兖州明代“汤郡马府”的详细了解,毕竟是五六百年前的事情。

近日,笔者以汤氏父子俩人的墓志铭为主要题材,参照了一些历史书籍的内容,将兖州明代“汤郡马府”与鲁王府文化相链接。笔者以尊重历史为准绳,按照明代汤氏家族人物顺序的排列、具体表述了信国公汤和,来兖州鲁王府仕为典仗的汤昇,诰授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的汤文瓒。为什么说汤府是皇亲国戚?与国世戚的汤郡马府的来龙去脉。以及成为兖州四大名望族之首,做了梳理。让读者了解更详实的历史与文化。将以《话说皇亲国戚,明代兖州汤郡马府》一文,回馈读者用来弥补第一文稿的不足。能让读者更深层的了解“汤郡马府”的历史渊源,与鲁王府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笔者的初衷。再次感谢多年致力于鲁王府文化研究的朱宁峰先生,以及提供的珍贵的历史资料,才得益于完稿。笔者才疏学浅,深知“盛史修史,功在千秋,唯其流布,尤需谨严”的道理。已近五六百年的“兖州明代汤郡马府”,岂能是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事情。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学者斧正。

参考书目:                            

《明故鲁府仪卫司典仗,汤公圹志铭》朱宁峰先生提供。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明史》袭书铎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第八册,明时期》白至德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艺文志卷十一》.兖州区档案馆。

《兖州明代鲁王府》杜心广主编,杨陈丽副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兖州历代碑刻录考》樊英民编著,齐鲁书社出版,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明代山东鲁藩王仪宾考》作者,知平,浊世清风发表于兖州春秋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高俊喜,男,1955年3月生,兖州中御桥人,字浩石。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九五级)。兖州农业机械厂退休。系济宁市美协会员,兖州区书协会员。退休后,致力于兖州民间文史、鲁王府文化研究。现任“兖州区民间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兖州春秋》副主编。其中有文章刊登在《兖州文学艺术》《今日兖州》报。国画作品入选《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国粹奖艺术大典》。2007年被授予“兖州市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2011年被授予“兖州市第三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2012年被评为兖州市2012年度“兖州好人”。



2023年5月于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