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高俊喜 ‖ 兖州明代汤郡马府,汤家花园
公元1368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在应天府建国,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史称洪武元年。洪武三年(1370)四月,明太祖第一次封藩,第十子朱檀在襁褓之中被封为鲁王,府治兖州。洪武四年,定王城,兖州城建制也是按照朝廷定制规划建设。据说城由营国公郭山甫,诚意伯刘基两个堪舆高人直接参与规划,由鲁王的舅舅武定侯郭英督工扩建。
洪武十八年(1385),鲁王朱檀,受父皇之命,与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之女完婚。大婚后,鲁王朱檀与鲁王妃来兖州府就藩。汤和之孙,汤升,随姑母鲁王妃仕于鲁王府,被授仪卫司典仗之职(正六品)。
一、汤昇,字仲瞻,生于洪武戊午(1378)、卒于正统丙寅(1446),享年六十九岁。世居凤阳县十三都东湖村。父汤軏,山西太原城护卫。祖汤和,封信国公。汤昇随姑母鲁王妃来兖,任仪卫司典仗,掌管王府内部的惩戒大权,将帅名门之后,威风凛凛。虽为皇亲国戚,却能秉承祖上良好的家风家训。“为人和易慈祥,谦恭仁惠。待人以诚信、训子以义方。……有困匮而弗自给者,辄为周济,予之无吝色…世积忠厚出于天性”。武定侯郭英在创建鲁王府,扩大兖州城的同时,在御河以南,中御桥与东御桥之间的御东大街上(今中山路),坐北朝南建起了汤府。盖汤氏与国世戚,从鲁而居者、自典仗君始。
二、汤文瓒,字廷器,别号梅轩,汤昇第五子。生于永乐壬寅(1422)四月十八日,卒于景泰癸酉(1453)八月二十二日,享年三十二岁。汤文瓒“天性警敏,操履纯正”。据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中、“明中奉大夫仪宾汤公墓志铭”曰:“正统丙辰,今贤王殿下,复推广恩,遂请於朝,以公尚福山郡主,诰授公为中奉大夫。”
鲁靖王朱肇煇按明制朝礼制,赐银五百两,派得力之人监督,在原汤府的基础上,扩建郡马府。在紧锣密鼓中,不误工期,汤郡马府按时完工。所花巨资岂能只是五百两!正统二年(1437)五月壬辰,朝廷命使持节,授册“以鲁王女福山郡王配汤文瓒,九月丙申,给赐福山郡主仪仗,发禄如例。”汤郡马府张灯接彩,尊荣致极。
汤文瓒“作宾王门,进退未尝逾礼,风采为时所钦仰。家道雍肃,事亲克孝,事长克敬,平居乡里,温温自如,不为物忤,发为文章、如金钟大镛,铿訇响震。其《梅花百咏》诗特奇绝焉。”
汤郡马府是由十四幢楼屋联贯的府邸,青砖黛瓦、翘角飞檐的四合院,厅堂,厢房,套院,跨院组成砖石土木结构,地处兖州府城最繁华的核心地段。北倚夕月圣贤台,枕御河而居。汤氏祖上与国咸休,兖州汤氏子孙以簪绂承其余后。与国世戚,玉叶其华,恩荣俱加。郡马府邸有众望所归之势,规模之巨,设计之巧,布局之妙,属兖州明代官宦府第之冠。鲁靖王又在汤郡门府的对面建了汤家花园,亭台水榭、寿石假山、茂林修竹,莺啼燕喃,枫红梅馨,四季如画。
汤郡马府临玉河而建,南为御东大街,东至登瀛桥,往西长约200米,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汤家花园北起御东大街、南至韦园街、东至东御桥南路路西、西至韦园胡同路东,占地约二万平方米。
汤郡马府岁月弥久,历经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七十三周年。昔日尊贵的郡马府融入了普通人家,才得流传至今。有些故居老房濒临倒塌。兖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旧城改造中,将明、清故居妥善保护,并进行经心修缮。将其开辟成故居、楼台、亭榭,回廊的街边公园。使摇摇欲坠的明代汤郡马府,清代甘家书楼,焕然一新。
东郡趋庭曰,夕月少陵台。登瀛凌玉河,花红垂柳缘。让游人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诵李杜诗篇,说明清往事;体验那些剪不断的乡愁……
(特别感谢朱宁峰先生提供的汤升墓志铭资料)
参考书目: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兖州明代鲁王府》主编杜心广、杨陈丽,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北京第1版。
2022年12月22日于墨香斋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高俊喜 ‖ 中御桥与皇城人家人文轶事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白中乾 ‖ 乡土文化传承中方言俗语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