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10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2-12      分享到:


鲁书生

鲁书生,唐宣宗(846—859 年)间

兖州人,生平不详。其善八体书,通古文字。鲁书生之所以能在书法史上留名,其实全赖于晚唐名相裴休的爱好。裴休好古,喜欢搜集古董文物,尤其是珍奇的稀世绝品。一时间,许多人为投其所好,广为搜罗。

裴休任唐宣宗近侍时,他的一位表亲调任曲阜县令,为迎合他在这位位高权重而又嗜古的亲戚,在曲阜为其大肆寻宝。老天不负有心人,县令打听到,有个农夫在垦田时,挖出了一件铁制古物。这件古物名盎,古朴拙重,腹大口小,短领鸟足,圆口方耳,容量约三斗。盎内装满了土,盎外也沾满锈。曲阜县令得到盎后,将内外的泥土清洗干净,发现在盎的腰部有九个古字。县令仔细把玩,却不识盎上所刻是什么文字。为了弄清楚古物上的文字是什么内容,县令命人寻找能识字者。他听闻兖州有一位鲁姓先生,能书八种字体,遂请其来鉴别。鲁书生看过盎后说:“盎上的字不是现在使用的字体,是古人使用的大篆,认识的人很少。不过我有

幸专门学习过这种文字。盎上的字共九个字,写的是‘齐桓公会于葵丘岁铸。’”县令听后,找来篆体书进行对照,字迹笔画大多相似,认为自己真的寻到稀世之宝了。于是,他赶紧将这件古物送到表亲裴休家中。裴休收到这件盎,仔细研究后认为,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古董,十分珍爱,时时把玩,还请一些有同好的官员一起欣赏,京城古玩界也都盛传裴休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品。裴休十分得意,将之视为镇宅之宝。事情如果到此为止,也基本算是圆满了,但后来的发展,却使人大跌眼镜。裴休任礼部侍郎时,主持科举。选擢完毕,学生中有知其藏有古盎者,请求欣赏一下。裴休乃选一吉日,设酒宴请众门生,并取出古盎放于庭上,大家环绕围观,对其赞不绝口。但是,其中有一个叫刘蜕的中书舍人,看过后却说:“此盎非春秋古物,乃近代伪造者。”裴休闻言大为不悦,问其原故。刘蜕说:“我是专门研究《左传》的,《左传》中记载,齐桓公小白曾九次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宣扬自己的霸主地位,葵丘之盟是第八次。恒公是小白死后的谥号,葵丘之盟是其生前的,记录其生前活动时,怎么会知道其死后的谥号呢?所以说,这是一件后人的伪作,只是作伪者不知书,才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裴休听后恍然大悟,认为十分合理,遂命人立即将此盎击碎。然后举杯痛饮,哈哈一笑作罢。裴休的这件佚事,被高彦休写进了《唐阙史》中,至于古盎的作伪者是谁,也没有人去深究。

但裴休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的。他本来是个学贯古今的大学者,又身居高位,被人忽悠后,不仅不去追究什么人的责任,而是一笑了之。这里面,除了表现他的“宰相肚里好撑船”的肚量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因为他的个人嗜好而起,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如果追究起来,弄他个满城风雨,反而有失他的体面了。这个故事后来又

被《太平广记》所引用,故而知名度颇高。而且,如果不是由于这么一个乌龙事件,能书八体的鲁书生,恐怕也没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露一小脸。

裴休(791—864 年)字公美,河内济源人。唐中晚期著名宰相。裴休出身河东裴氏,唐穆宗时进士及第,历任兵部司郎、同平章事、宣武节度使、平章节度使。晚年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卒后赠太尉。其博学多能,工诗画,擅书法,学柳体,而更遵媚劲健。传世作品有《定慧禅师碑》。裴休信佛虔诚,有“沙门宰相”之称,金山寺法海,即裴休之子,少年时即被送入佛门,俗名裴头陀,后成为金山寺一脉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