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地域文化」白中乾 ‖ 渊源流长的喻屯传统文化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2-21      分享到:


驱车奔驰在济宁城区西南的滨湖大道上,越过机场路南行,依次映入眼帘的是:古风今韵刚柔相济的滨湖小镇梦里水乡大李庄景区、山水相依蜿蜒绵亘的鹿鸣岛景区、梨园绵延花香四溢的秋月梨种植基地,前边又到了一片繁忙的王楼矿区……这里,就是美丽富饶的滨湖水乡任城区喻屯镇。

走进滨湖水乡喻屯,体验璀璨古今文化!

喻屯镇,位于济宁市任城区的最南部。南与鱼台县、金乡县毗邻,东靠南阳湖;京杭大运河、赵王河蜿蜒南北,洙水河、洙赵新河、蔡河、万福河等川流东西,水运四通八达,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厚。

喻屯镇,因镇政府驻地喻屯村而命名。据《任城区地名志》载:该村元代(1271-1368)即成村落,村名不详。明初(1368-1398)有俞、项、丁、宁、葛、客、秦等姓军士在此定居。俞氏家族繁衍,因随“燕王扫北"征战有功,将该村赐于军屯驻地,故以姓氏取村名俞官屯。据明代嘉靖三年(1523)碑碣记载:“地属临清卫左所屯社”,亦名俞官屯,沿袭至清代中期,村名演变为喻官屯,清代末期简称喻屯,沿用至今。

喻屯镇境内,亢父故城遗址、城南张汉墓群历史遗留文化悠久;喻屯、王贵屯、胡屯、王军庄等古军屯地遍布,军屯文化积淀丰厚;更有渔猎、华拳、落子、泥塑等非遗文化渊源流长,世代传承。近年来,农业特色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甜瓜飘香、梨花芬芳,为美丽富饶的新喻屯,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亢父文化

亢父故城遗址,位于任城区喻屯镇东南部,城南张村村北。

亢父,是古代东夷族亢父部落的住地,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 

亢父故城遗址在旧运河故道西岸,南北两条古河道交叉处的一片地势并非高亢的地带上,两千米东侧即是一望无际的南阳湖水域。《方舆纪要—兖州》载:亢父城在州南五十里。与今天济宁城南50华里的方位基本相符。《水经注》载:黄水东经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城在州南、莽曰顺父。

亢父故城大致呈方形,城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长1200米,周围有护城河,南、北、西三面尚有护城河遗址。

亢父故城遗址表面散布有一些汉代板瓦、盆、罐、陶片。亢父故城的正中心是“湾子村”,城西南是“城南张村”,东北角为“城后村”。城南600米处曾出土一批东汉画像石精品,传为“亢王墓”碑石,现存济宁市博物馆,据此确定为汉代亢父县城旧址。这里地处黄水冲击地带,全被种植水稻的水田所覆盖,文化层在地表1.5~2米以下,还没有经过发掘,破坏比较轻。亢父故城大致呈方形,城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长1200米,周围有护城河,南、北、西三面尚有护城河址。表面散布有一些汉代板瓦、盆、罐、陶片。

亢父城的正中心是湾子村,城西南是城南张村,东北角为城后村,东南500米为张桥村。城南张、城后这样的村名,自然也是因为亢父故城遗迹而起,是亢父文化遗存的具体体现。现亢父故城遗址保护较好,对研究汉代历史及城址变迁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1992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军屯文化

六百多年前,历经汶上南旺宋礼、白英分水疏通运河后,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官舸商舶、百货米粮、南北商贾在济宁往来云集。为加强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卫所,驻军于此,屯田以自给,“军屯”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在济宁大地上诞生,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明燕王时,有随驾大臣喻姓官员在此落户,因地属军屯,以其姓氏取村名喻官屯,后简称喻屯,军屯文化也由此发端。境内的王贵屯曾是济宁左卫最重要的军屯,因驻屯军官名王贵而得名。王贵系明代济宁左卫左所百户,曾率部驻防赵王河北岸,后在此定居,以战功赐军屯地,并辖王军庄、马庄、王贵店等村土地,为济宁州境之内唯一用军官姓名命名的济宁左卫军屯。喻屯、王贵屯附近的村庄,像红庙屯、吴迪屯、胡屯、王军庄等,都是因当时曾为军屯地而得村名。

水乡渔猎文化

喻屯镇境内大大小小分布着7条河流,为典型的滨湖涝洼地区,也是任城、金乡、嘉祥、微山、鱼台五地交汇之处,境内东部遍布微山县的许多“飞村”。因东临南阳湖,水网密集,老运河绕镇而走,这些“飞村”里自湖里搬迁上岸的渔民,在田地耕种的同时,依然沿袭着湖里、河道内行船布网,捞鱼逮虾的营生,也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喻屯镇东部湖边的“坝头渔市”,兴旺持续了几十年,为当地百姓水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所谓“五域交汇物华地,七河纵横添宝盆”、“滨湖水乡,美丽喻屯”,特有的水乡渔猎文化是喻屯的血脉与精髓。

  有关领导视察“风干鱼”生产车间    

喻屯镇东临南阳湖,依水而居、依水而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喻屯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尤其东部居民古以捕鱼打猎为生,逐渐发展形成了渔猎文化。渔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出宝贵的经验财富,传统的手工艺渔网编织技艺成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滨湖而居的喻屯镇邵楼村,利用当地渔业资源优势,成立了“济宁湖畔情食品有限公司”,专业加工生产鱼类、禽蛋类农产品,其熏(风)干鱼、红油咸鸭蛋等产品远销省内外。 

真空包装的风干鱼产品


甜瓜文化   

久负盛名的“喻屯甜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喻屯镇利用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和镇甜瓜协会等平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群众的种植技术水平,建成了万亩无公害甜瓜生产基地,甜瓜种植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万亩,成功地跨入了济宁市十大农业特色基地行列。注册了“喻屯”牌商标,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验收。近年来,喻屯镇持续实施喻屯甜瓜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喻兴园、兴福集、百果园、卢庙等甜瓜示范基地,纳入“济宁礼飨”统一品牌,与北京知名电商平台建立线上合作关系,喻屯甜瓜走上高铁、走向全国,香飘万千百姓家庭。吃喻屯甜瓜、享品质生活!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每年一度“喻屯甜瓜节”的成功举办,成为推广名优甜瓜品牌、诚招天下客商,弘扬甜瓜文化的重要举措。

华拳文化

华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由唐代开元年间华山蔡茂所创,有着悠久的历史,讲究精、气、神“三华贯一”,因而得名华拳。

喻屯镇蔡桁村是著名的武术华拳之乡,蔡桁人历代习武,精枪剑,也兼长华拳。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华山附近的游侠士蔡茂,闲居长安与权贵之家结怨,手刃仇人,避祸任城 (今天的济宁)。到了宋朝宣和年间,他的后人蔡泰山蔡刚、勇武绝伦,常被选为相扑手参加洲郡和京都的“露台争交”,在技击实践中创造了华拳。后来由于华山蔡氏与济宁蔡氏同姓,遂使华拳流传于蔡桁。一代武术大师、华拳的传播者蔡桂勤先生,字拙亭,1877年出生于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蔡桁村。其子蔡龙云先生也是华拳的传承人,曾多次与洋人拳师打擂比武,扬我国威。1943年的上海滩,只有14岁的蔡龙云打败了西洋拳击界名手、俄国大力士马索洛夫,轰动大上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后人在家乡成立了蔡龙云纪念馆和华拳推广中心,形成集国内外武术交流、武术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武术文化基地。

落子文化

落子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民间流传较为普遍。南口山东落子主要活动于农村集市庙会,属于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既保留传统又根据周围环境及时事即兴创作。它曲调高拔,唱腔洪亮,声音清脆,没有花架子,保留了传统落子的原生态。来自喻屯镇瓦屋张村的张华君便是济宁市南口落子的唯一传承人,他多次参与市、区文艺汇演活动,可以随时在村庄集市、旅游景点进行这项传统艺术的民俗表演。俚俗的语言,自由的唱白,配合默契的板、眼、神、气,口龄清晰,手口并用、唱演结合,表达着动人曲折的剧情,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极受百姓大众的喜爱和欢迎。


泥塑文化

在喻屯镇,有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靠一双灵巧的手,竟造就出栩栩如生的千军万马!

2021年6月10日,为期一个月的《泥土的生命——贺凤勤泥塑作品展》在济宁市文化馆隆重开幕!

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示的几百件神韵倍至的泥塑作品,都出自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之手!

 她就是人称“泥人贺”的贺风勤。

贺风勤自幼就在农田里摸爬滚打,村南的蔡河岸边,也是她小时候经常摸鱼、挖泥玩耍的地方。随着岁月的增长,对泥巴情有独钟的喜爱,使她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她虽然没有过高的文化,独特的睿智灵感却赋予了她的泥人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神态。在村里,左邻右舍的家庭妇女,都在靠编织稻草苫子或种植甜瓜养家糊口,而贺凤勤,却整天痴心专一地鼓捣泥巴创作泥人,有人说她贪玩不过日子,但贺凤勤有她自己的艺术追求。她通过女儿买来的书籍,反复观看手机里面的有关视频,来学习、揣摩泥人的形态神韵,进一步精炼自己的技法。

在她家里,到处都是和好的泥巴和被她用灵巧的手赋予生命的泥塑作品。她的泥塑作品,曾多次参加市区的非物质文化作品展览,在2024年4月举办的“喻见花开”任城区喻屯镇第一届梨花节上,贺凤勤现场捏制了许多带有滨湖鱼米之乡风韵的泥塑作品,得到有关部门领导及广大村民的赞美和认可。她的泥塑作品《吃水不忘挖井人》《鱼满舱》《打猪草的小姑娘》等,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作品散发着泥塑文化的独特魅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奠定了喻屯泥塑文化在非遗传承领域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任城区志》《济宁市任城区地名志》《任城文史》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