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吾家狸奴遍池台
公元 1192 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三年的十一月四日,隐居山阴乡下已经三年的陆游,面对突然而至的狂风暴雨,吟出了他的名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六十八岁的老者,在来自各方面的多重打击下,虽然身心俱疲,几近落魄,但心中恢复家国山河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在梦中的铁马冰河中,他又回到了抗击夷虏的铁血疆场。这首诗被人传诵了近千年,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组名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的诗作,第一首却是这样写的:“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裹着蛮毡,偎着柴火的放翁,抱着心爱的狸奴,听着茅舍外的狂风骤雨,强烈的家国情怀之外,文人的温柔逸趣,也是那么的打动人心。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气吞山河如虎的爱国主义诗人,也会有他亨受生活的一面。何况,他还有着一个“南宋第一猫奴”的桂冠。
人类最早驯化猫是在中东,公元 2500 年前,埃及人就开始驯养山猫了。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家猫传入中国,因其捕鼠的天性,被中国人认识和喜欢,成为古人眼中消灭老鼠、保护粮仓的神物,《史记》《汉书》中都有关于猫传入的记载。家猫的引入,有助于减少鼠患,保护农作物,也从侧面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因猫的秉性使然,同时也被当作宠物来饲养。成为宠物的猫自然逃不出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仅仅陆游,
就写下了二十多首与猫有关的诗,甚至将其称为“前生旧童子。”当然,撸猫也不只是诗人的专利,丹青妙手也不惶多让,他们的笔下,又诞生了一个极具风采的精灵。仅近现代以来,画猫出名的中国画家就有徐悲鸿、曹克家、刘奎龄、刘继卣、孙菊生等人。在他们的笔下,猫咪们真可谓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使猫奴一观三叹。而蜗居在鲁西南的小城兖州的李宝亮先生,则是又一位风格别具,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画猫大家。李宝亮先生曾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专。于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涉猎,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物画就曾入展全国美展,并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年画作品也在上海、山东、山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李宝亮先生专注于画猫的研究。在当代画猫大家中,刘奎龄、刘继卣父子以写意为主,曹克家则开创了工稳细致的工笔画风。而李宝亮先生能集其二家之长,兼工带写,既注重写实,又施以写意手法,使之在精准的造型上更多几分中国传统笔墨的逸致。他将翎毛、花卉、走兽的小写意画法引入画猫实践中,对猫的耳爪、尾等关键部位,加以适度地夸张变形,使之自然合谐。而对猫的眼睛和口鼻,则刻画的细致入微,极尽精妙。特别是在毛皮的描绘上,更是独有心得;在他笔下,猫的毛色由浅而深,层层叠加,丝丝入扣,既做到毫发毕现,又使皮毛浑然一体。其颜色浓淡相宜,层次丰富,质感逼真。达到了寄神于形,形随神逸、情貌无遗的境界。为了了解猫的动态变化,李宝亮先生养了许多各种品种的猫,他时时观察猫的行、坐、卧、窜,喜、怒、哀、乐,对其特性了然于胸。日积月累的苦修,造就了他笔下的小猫姿态各异。呆萌者有之,敏捷者之,
狡黠者有之,使看过他画猫的人目光所及,意趣层出不穷。
笔者曾有幸捧读过李宝亮先的巨制《百猫图》,卷中一百只小猫栩栩如生,各尽其态。它们大都被赋予了人的喜怒哀乐,或观棋、或戏鱼、或扑蝶,或踞或卧、或行或立,千姿百态。其间辅以牡丹、梅花、兰竹、凌霄、牵牛等四季花卉,通篇花团锦簇,气象万千,使观者留连其间,不忍释卷。
精美的艺术自然不乏知音伯乐,这些描绘在宣纸上的精灵也都真的有了灵魂。李宝亮先生的创造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政要财阀,还是居江湖之远的黎庶百姓,无不对先生的画笔趋之若鹜。这些小精灵也得以就有的落户于高堂深宅,有的栖身于馆舍书斋,并在各自的空间里,绽放着它们倾倒众生的风采。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千年高吴桥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故事」赵喆 ‖ 胶州秧歌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