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的钟楼、鼓楼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3-01      分享到: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城市、宫殿、寺院中用于报时和显示威仪的建筑,同时具有瞭望和防御的功能。有人认为,鼓楼最初为北魏李崇所创,民国版《重修滑县志》载:

北魏时,兖州多盗,李崇为刺史,乃村置一楼,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次,各击鼓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宋薛季宣令武昌,亦乡置一楼,盗发伐鼓,瞬息遍百里。盖世多盗,弥道之法,莫良乎此。故后世效之,州县多置鼓楼。

汉唐时期的城市实行里坊制,击鼓就成了启闭坊门的信号。北宋以后,里坊制取消,钟鼓报时的习俗却延续了下来,在许多重要城市都在比较显著的位置建有高大的钟、鼓楼。之所以采取楼的形式,是因为可以利用其下层空房的共鸣,使声音传播的更为悠远。而钟、鼓楼以其突出的体形和高度,成为城市主要的规划中心,对城市景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晨钟幕鼓,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的地标。


基于兖州城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钟楼、鼓楼的设置一定很早就有。明洪武年间,武定侯郭英在扩建兖州城,兴建鲁王府时,即在王府通往南门的中轴线中间两侧,建起了钟楼、鼓楼。一条名叫钟鼓长街的大街横贯东西,后分为钟楼街、鼓楼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手抄本《滋阳乡土志》载:“钟楼、鼓楼,前明鲁藩王建。”钟楼、鼓楼为长方形建筑,长、高约 10 米,宽约 9 米;一层券形门洞高约 6 米,二层为木结构,顶覆绿色琉璃瓦。大多数城市的钟楼、鼓楼都建在十字路口,一般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但兖州和曲阜的位置却恰好相反。

兖州钟楼北为袜子巷,南为钟楼南街,附近百余米内,竟有八座牌坊。西侧是河南按察副使韩普的豸绣坊,东侧路北是牛郡马府,依次是刑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牛象坤的司寇大夫坊,辽东盘山监军道牛象坤的三韩臬宪坊,礼部右给事中刘麟的凤诏锡恩坊,吏部都给事中刘不息的天垣都谏坊,举人张镇的登云梯坊,陕西布政司参政贾杰的经魁坊。登云梯坊南还有一座贞节牌坊。在百余米的地段,出现了这么密集的牌坊群,不能不说是个奇观。而钟楼上所悬巨钟,重数千斤,口径 6 尺,高 8 尺。1949 年后,钟楼因破旧不堪而被拆除,巨钟闲置路北,后被移至驻军院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驻军建楼时,被埋入院内深坑中。鼓楼北为韦园南街,南为鼓楼南街。东南是“永保”、“常平”两座粮仓和府城隍庙、监军道。北侧的韦园,是汉丞相韦贤的故宅。钟楼、鼓楼是古城中的地标式建筑,在明、清乃至民国,一直发挥着报警、打更的作用。附近商铺林立,是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民国九年(1920年)的《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中,将其列为滋阳八大古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