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大明王朝的余响鲁监国朱以海/明鲁藩世系考14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3-10      分享到:


十三、鲁监国朱以海

姓名:朱以海

封号:鲁王

谥号:无

生卒: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五月十五日生,清康熙元年(1662 年)十一月十三日薨。享年四十五。

封爵:崇祯六年(1633 年)七月十七日受封镇国将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袭封鲁王。

父母:鲁肃王庶六子,父朱寿鏞、母王妃。

婚配:元妃张氏,济宁州张有光长女;继妃陈氏,宁波人;次妃陈氏。

子女:子六人,女三人。

墓葬:金门城东门外太武山西麓。

朱以海是鲁肃王庶六子,崇祯十五年(1642 年)十二月清兵攻破兖州

城,鲁安王朱以派殉难。崇祯十七年(1644 年)四月初四,朱以海袭封鲁王。安王朱以派有二子,长子虽殉国,但仍有次子在世;只是不知何故,朝廷没有让其子袭封,而让朱以海袭封了鲁王。朝廷礼部派遣前往兖州册封鲁王的使臣是三月初离开京城的,但在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朱明帝国灭亡。三月底,册封使臣到达兖州,于四月初四日,草草举行了册封大典。

朱以海刚刚登上王位,清兵再次南下,围攻兖州。时山东总兵刘泽清镇守兖州,他收了清兵十万两黄金的贿赂,弃城而去,兖州再次失陷。据翟世美《天南逸史》记:“大清兵入兖州,执鲁王。王年幼,诡称牧儿,见大清兵掠王邸中赀,忽流涕。清人怪之,旁有人曰:此是鲁府八千岁也。大清兵刃之,不中者三。骇曰:‘汝有大福,吾不害汝。前有一少年女子,甚丽,犯之不从,死于墙下,意汝妇耶?汝其埋之。’王因得脱,渡江至台州。”崇祯十七年(1644 年),鲁王朱以海已经二十七岁了,已不年幼,故此说不甚合理,但其元妃陈氏与长子、三子都在次城破时蒙难。

逃离兖州的鲁王朱以海,投奔当时已在南京称帝的福王朱由崧。但朱由崧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他怕其他皇裔宗室争夺帝位,便让朱以海远去两广。朱以海渡江刚至台州,清兵就攻破了南京,福王朱由崧的弘治政权仅存在了一年就瓦解了。清顺治二年(1645 年)闰二月,陈函辉、张国维在东阳起兵,联合张煌言、钱肃乐等,奉表奏请朱以海移驻绍兴,成立新政权,称之为监国。朱以海为顺应故明官民意志,自己也想借此恢复故国,乃昭告天下,任命群臣,颁布了《鲁监国元年大统历》。朱以海在任监国期间,以江、浙为根据地,励精图治,招揽反清人士,屯田练兵,发展生产,铸造钱币。在朱大典、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黄宗羲、夏完淳、陈子龙等人的辅助下,声威大振,各方抗清力量纷纷来归,势力遍及江、浙、闽,成为东南沿海抗清的重要力量。


清顺治三年(1646 年)五月,总兵方国安在钱塘江战败,强行挟制鲁王朱以海往台州,欲降清。朱以海趁看守松懈逃脱,前往舟山。清顺治四年(1647 年)正月,熊汝霖等以鲁监国的名义出兵,连克、海澄、漳浦、建宁、邵武等城,直抵崇明岛。但是,明王朝晚期的腐败已然根深蒂固,派系争斗,假公济私屡出不穷。清顺治五年(1648 年)正月,建国公郑彩恃功专权,擅杀大学士熊汝霖,将史兴侯、郑道谦沉于海。朱以海对此大为悲愤,痛斥郑彩后,欲投水自尽。郑彩亦知众怒难犯,遂伏地请罪。从而造成钱肃乐忧愤而死,郑彩率兵脱离的局面。此时,南明有永历、宣武、鲁监国几个政权同时存在,各势力集团间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很难形成抗清实力。顺治十年(1653 年)三月,鲁王朱以海自动取消鲁监国,遣使致书永历帝朱由榔,奉其为正朔。其后数年间,其部张煌言、张名振等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鲁王朱以海与郑成功合作,派张煌言率师入长江,在焦山击溃清军,一举克四府、三州、三十四县。清江南总督郎廷佐、江宁巡抚蒋国柱向清廷奏报:“鲁王流寇由浙犯崇明、靖江,又犯金山,”“自海寇陷镇江,复犯江宁。镇江知府戴可世等六员、副将高谦等十四员皆从贼。”


清顺治十七年(1660 年)三月,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得了台湾。朱以海亦随之赴台。次年五月,郑成功卒,张煌言等欲整军再战,闽南遗老亦谋奉鲁王复监国。朱以海以忧虑成疾辞曰:“我徒有复国之心,愧无理国之才,更无自帝之骄志。”清康熙元年(1662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朱以海病卒于金门,享年四十五岁,葬于金门城东门外大武山西麓。其地有朱以海手书“汉影云根”摩崖刻石。


朱以海死后,其子朱弘桓仍被称为鲁王,但已无朝廷册封。他初居金门,清康熙三年(1663 年)清军攻破金、厦二岛,东渡台湾。朱弘桓娶了郑成功的四女,延平王郑经给赡拨屋,但赡给不继,生活困苦,乃自行于乡间耕种为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郑克塽降清,逃台明宗室多有跟随者,唯朱弘桓慷慨陈词,不肯降清,遂自焚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