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王大中 ‖ 考中嘉靖十四年进士第八的任瀛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5-12      分享到:


任瀛,字登之,号峄峰,滋阳人。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卒于明隆庆元年(公元 1572 年)闰月十二日。

任瀛少聪慧超伦,日诵数百言经语,入耳不忘,其读书勤奋,又得以名师,故少年即得大名。明嘉靖七年(公元 1528 年)乡试中举后,游太学,师从状元姚涞。明嘉靖十四年(公元 1535 年)赴会试,中二甲第五名。他的试卷得到了明世宗皇帝的赞赏,让人刊刻传播,供士子们学习。进士及第后,朝廷授任瀛为翰林吉士,其文章更为世所重,被人誉为当世班马。其父卒,丁忧回乡,服满,授兵科给事中。

任瀛长相方正,性情鲠介,而且谈锋极健,辩论少有对手。当时有朝臣建议裁撤腾骧等卫所,但当权的太监为了自身的权力,不同意裁撤。在明知不可行的情况下,任瀛仍然直言上奏,据理力争。他还上疏弹劾冒领功劳的将领,提出“久边任”、“复武举”、“严考稽”、“审取舍”、“慎封赏”五项关系国防建设的大计方针。当时读过他奏章的人,都十分佩服他的真知灼见,以不能认识他为憾事。明嘉靖二十年(公元 1541 年),任瀛升任户科给事 。当时严嵩父子弄权,朝臣多依附之,但任瀛不为所动,时时有所对抗。严嵩父子虽怀恨在心,但因惮忌他的名声,不敢加害于他。第二年,任瀛又升任顺天府丞,负责地方的教育事务。他经常与士子们切磋学问,传授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任瀛做学问十分认真,不轻易夸赞人,但是凡是被他称赞过的士子,后来都成了名士。在他督学期间,士子们考取科举的增加了很多,他也做到了桃李满天下。他在顺天府还兼署过知府,当时胥吏们乱收杂税,中饱私囊,他十分愤怒,不仅取消了这些苛捐杂税,还依法惩处了这些胥吏。后来知府胡奎到任后,清查府库账目,对任瀛的清廉佩服的五体投地。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 1549 年),任瀛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旨提督郧阳。郧阳处于三省交界处,民风慓悍 , 难以管理,朝廷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去督抚,后来朝臣推荐任瀛,于是派他前往。任瀛到任后,励精图治,振肃纲纪,事无大小皆亲历亲为。属下认为他这么大的官,不应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如果什么事都交给手下人去做,则会弊端百出,无法控制局面,以至无法治理地方。任瀛记忆超群,只要见过的人,办过的事,再长时间也不会忘,有些案子的细节,一年多后他仍然能记忆清晰,并时常提起以警示下属。郧阳的吏民都十分敬服任瀛,称之为神明。不到一年的时间,郧阳的地方吏治清平,乡民驯化。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 1551 年),任瀛转任南京都察院都察御史。那时有个惯例,新官上任,要用前任交接的衙门费用孝敬上司,拉拢感情,以便在今后受到提拔重用。任瀛认为花钱买官,有违他的为官之道。他不肯把这笔钱交与上官,而是不顾僚属们的劝阻,用这些钱买了大批粮食,用于备赈。果然,不久发生了灾荒,任瀛买的粮食起了大作用,救活饥民无数,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上司。不久,五十四岁的任瀛不愿再忍受官场的黑暗龌龊,上疏以“年齿渐增,艰于子嗣”为由辞官回家。回家时,其官囊萧然,仅有琴书相伴。

任瀛回乡后,在家读书课子,自甘冲淡。虽粗衣砺食,房屋仅蔽风雨,亦平和处之。有人感叹他的贫困,他笑称:“有琴书以怡情,有子孙及继嗣,吾愿足矣,富贵何益。”他自己虽贫困,但仍乐善好施,族人有揭不开锅的,他赠与粮食;有丧后无力安葬的,他帮忙买棺材。任瀛在乡不与官府打交道,从不轻易为人打通关节。地方官前来拜访,也都是来好多次,他才肯见一次。

任瀛藏书数万卷,以听子弟读书为乐。他自己辑成《经书后语》、《翰林古文钞》等传世;还在家中墙上绘忠孝廉洁的故事,教育后人。明隆庆六年(公元 1572 年),任瀛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

任瀛育有两子,都是他致仕后晚年所生。长子任彦棻,为万历二十年(公元 1592 年)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司参议,著有《雁门集》。次子任彦蘖,为万历十七年(公元 1589 年)进士,曾任南京户科给事中,因参与“争国本”而获罪,被贬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