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品诗论文」张玉岗 ‖ 读马加强《老家南阳镇》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张玉岗    时间:2024-11-15      分享到:

乡情、乡愁、乡韵,是每一位写作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乡情的慰藉,乡愁的滋养,乡韵的熏陶,在写作者的笔下呈现出自己的精神底色,也焕发出写作者基于文化寻根的价值取向与文学认同。因此,一位写作者,他总会有献给原乡的心灵自白,或丰或寡,或浓或淡。原乡是他们的文学发源地,也是他们的文学庇护所。每个人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原乡,这个原乡,可以与别人谝谈,与别人唱和,甚至与别人共享,却独独无法与别人共鸣、书写。因此,每个人眼中的原乡却又独特而唯一。

秋天尚未深重,与海青大哥驱车60公里奔赴南阳古镇,参加马加强兄弟《老家南阳镇》的新书发布会。

《老家南阳镇》是加强对原乡南阳镇的倾情之作。一书四阙,赏景,谈吃,寄情,叙事,无不浸透着对老家南阳的钟爱。从时代的大视角,看南阳镇的发展,看湖区民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既缅怀逝去的人事,又以悲悯的心绪善待远去的岁月。毕竟,匆匆岁月带走的,不仅是“以父母的地位”管束培养“我”的爷爷,还有赖以生存的南阳湖经历污染、治理、恢复水域生态的历程。那些时而明快、时而沉吟的文字,将老家南阳镇揣在怀里,视若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那种爱,深沉而诚笃,甚至带一点凄苦的迷恋,和反刍式的吟哦。

水乡,古镇,“客船穿行在我的记忆与乡愁之间”;小桥,流水,江北小镇更流溢着南国的芬芳。这里便是加强兄的桑梓地,是那时时萦绕梦中的故乡。那里的荷,“紧紧包裹着儿时的天真”,也迎接紧随其后的“波涛汹涌的日子”。那里的风,“带着清新的荷香”,“多少人在苦等”,又有多少往事在心上徜徉。那里的云、月,和雪,填充着梦醒时分的怅然,填充着玩耍嬉闹的双火巷,填充着“毛毛头”烙进时光深处的牵肠挂肚,也填充着“庄台”上的麦浪,运河岸上渔夫网中的那一束阳光。

夜市,早市,历史钩沉,一段段旧日光景浮现眼前,掩不住L型的街巷中重现的繁华,掩不住“庆三恒”的果子香。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的味道,那些味道是“买不到的”。老家的锅饼,凝结着“我”的淘气与叛逆,何况“那一层层偏爱”都融进了老家的槐花羹、玫瑰酱。

生长于南阳古镇的加强,他的经历不可谓不坎坷。祖父母替代了父母角色的岁月中,祖父的教益和影响,对加强成年后的生活有挈领之功。高屋广厦,一个孩子在双重的困境中拔节、茁壮,成年已是不易,而在那青葱时光中的谆谆教诲,成为了加强一生中的精神财富。有这样的祖父,不也正填补了人生的缺憾吗?那是一位笃诚经商的祖父,也是一位善佑花草的祖父啊!祖父对生命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年的加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田螺,煎包,杂草丸子,更不须多言了罢。在晨雾缭绕的运河岸上,抑或人声鼎沸的街巷,就着湖风,抓一把炒田螺也算是不虚此行了罢。夜风湿润,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将自然的馈赠毫无保留地呈献给朴拙的乡民,呈献给慕名而至的食客。

荷事,歌声,老故事,“我”纵使“摆脱了立在乡间的宿命,也改不掉根植淤泥的赤诚”,仿佛“蹲守在老家门口”倾听的一首老歌,和着运河的波涛在游子的心头荡漾。

加强兄是“湖里的孩子”,他的童年在湖区度过,有了“大湖妈妈”的庇佑,使得大湖的孩子“有勇气去漂泊去打拼”。当挟着这些亲情文字归来,思憩乡关,他是心安的,也遂了心愿。曾经的湖上烟波,在逐渐增厚的岁月中化作首尾相接的“道道涟漪”。当“夕阳与人相视”,那熟识的青石板路上,便流溢着橘色的暮光。这样的暖色调不正契合了作者的心绪,不正说明了作者对原乡南阳镇的一往情深吗?

初识加强兄,尚是三年前罢,从茂坦兄长那里得闻其名。因而未见其人,先睹其文。加强兄的文笔,既带有湖民的朴素气质,又葆含着荷花一样的清丽婉约之风。这在当下的散文书写中,既中规中矩,又显见自己的特色,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举凡写作者,练就自己的文笔须要长期的笔耕。加强60余万字的作品输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笔格调,但也不可否认,与名家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好在加强兄是务实的,小有所成,却并没有恃才放旷,沾沾自喜。他在文学上不辍掘进,一定会有更丰厚的收获。同时,我也更加期待,加强兄能够早日觅得心仪的“桥边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