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谭孝红 ‖ 科技:已渗入戏剧的本体——由巴陵小戏《超越时空的重逢》说开去
作者简介:
谭孝红:戏剧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曲艺家协会会员,郴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第八届湖南省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中,由国家一级编剧郑玲创作的巴陵小戏《超越时空的重逢》,令人耳目一新,发现智能技术在这里是一个喜人的运用,是与戏剧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既具有创新意义,也是戏曲舞台发展的一个节点,让我们看到科技已经不是表面的粘附于戏剧,而是渗入了戏剧的本体。技术对戏曲舞台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乾隆三十七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其三层结构以及天井、地井等的设置,可以使演员和道具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拓展了表演的空间,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效果。到当今舞台机械自动化系统不断提升,使舞台布景的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灵活方便,提高了演出效率,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表现。
戏曲舞台上从早期的蜡烛、油灯到后来的煤气灯,直到今天的电灯,各种光源,不断地改善舞台的照明条件,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特别是现代的灯光,改变了原来幕布的换场,舞台展现更简洁。各种灯光技术日新月异,电脑灯、激光灯等的应用,更是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和多样化的光影变化,结合剧情营造出各种奇幻的氛围。特别是多媒体影像技术,如投影、全息影像等,让观众身临其境,获得沉浸感,缩小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里距离。各种科技音响声效,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各种场景声音,增强场景带入感,渲染情绪,甚至推动剧情发展。在新创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借助纱幕、灯光、升降设备、声效来分隔舞台空间,其投影的使用不仅打出了唱词字幕,还营造出客栈以外广袤大漠的空间意象。
技术介入也给戏曲的传播带来重大影响,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戏曲电影,人们看着银幕就看到戏曲了,今天网络时代,直播、抖音等多种方式更是不在话下。纵观科技发展其作用是巨大的,从舞美、表演、传播、与观众的关系等多方面都有促进提升作用,但从整体上来说都还是表面的,并未对戏曲的本质内核产生多大的影响。同一个故事,哪怕是表现当今的现代戏,用当今的科技布景舞台可以演出,但如果真用过去的幕布、一桌二椅也未尝不能表现,只是利用科技更进步更易于表现更贴近观众。
正如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傅谨所言:“清末民初以来,各类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响等大量应用于戏曲舞台,带来新颖的艺术欣赏体验;晚近又加上更多如LED屏幕和投影技术等科技手段,还包括唱片、影视和互联网等新的技术传播方式。如果这样传统戏曲就演化成了现代戏曲,有关现代戏曲的讨论就显得可笑至极,这些外加的科技手段只是被叠加在戏曲之上,并未改变戏曲质的规定性。”[①]就连在戏剧上运用这些技术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②]近年来,科技开始渗入到戏剧内容层面上。2023年8月25日,国内首部以AI为题材的舞剧《深AI你》在国家大剧院推出,试图以舞剧的形式观照人工智能这一领域。接着,安徽庐剧《逐梦》以首部表现科技创新、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题材作品也亮相于世,里面有多个真人扮演的机器人角色。这是戏剧题材上的扩展,扩展到机器人世界。
2024年5月24日到6月2日,戏剧《巨物之城》在上海戏剧“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上演,这是国内首部以以机器人为主要角色的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50年,在一座未来城市中,人类经过脑机的接口链接到机械器官,终于实现了“永生”,并与机器人共生在“巨物之城”中,城市中的男主角阿泰在寻找对于母亲的记忆和生命的意义。参与该剧演出的,既有真人演员也有机器人演员,机器人出演的是他们自己,人机同台,共同表演,成为这部作品最独特的特征。作品以机器人本体作为第一视角,引发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此剧不仅是题材上的扩展,而且机器人成为角色,机器人演机器人,比起《逐梦》来说与科技更加紧密起来。而在小戏《超越时空的重逢》,科技在其中的作用,却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超出了以上所述。
先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小戏的剧情:社区书记王思瑗和网格员赵雅琴筹备多时,等待抗美援朝老兵曹爷爷与周爷爷相见,但传来周爷爷因兴奋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消息,为避免曹爷爷遭受打击,她们决定改变计划;在抗战纪念馆,曹爷爷赶来寻找周爷爷,此时他看到了眼前出现的周爷爷,正想去上前拥抱,王思瑗以周爷爷血压高为由阻正了他;曹爷爷回忆起与周爷爷在战场上的经历,包括上甘岭战役,当时战斗惨烈,战友牺牲众多,他和周爷爷互相救助,但在这次战斗中周爷爷失去了一只手,曹爷爷则一眼失明;曹爷爷情动之下,上前与周爷爷握手,但屡屡扑空,很是不解;王思瑗和赵雅琴不得已道出实情,告知他周爷爷已去世,眼前是利用周爷爷生前影像资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合成的“周爷爷”;曹爷爷深受打击晕倒,醒来后重新振作起来,表示会替更多无名英雄的战友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并将军功章挂在周爷爷雕塑上。
该戏人物塑造丰满生动,曹爷爷和周爷爷作为抗美援朝老兵,他们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战场上两人生死相依,不求名利,把胜利归功于更多的、牺牲的无名英雄。周爷爷隐姓埋名守陵园,体现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对和平的坚守;曹爷爷要替战友站好最后一班岗,更是将这种情感升华,让观众感受到和平年代对英雄的铭记和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两人生死相逢,一叙别情,情感浓烈,也令观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依据以上剧情,本文分析一下人工智能在剧情上的重要作用。戏曲讲究起承转合,这是大家共识的。纵观剧情,社区安排两位老兵要见面,可是周爷爷突然去世,那还如何见面?曹爷爷这边怎么办?这是起因,即“起”,开端。王、赵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具体什么办法未透露,留下悬念),暂且还是按原计划安排好了曹爷爷与“周爷爷”见面(周爷爷明明已去世,却怎么还能让曹爷爷相见,这也给观众留下强烈悬念),这是“承”,是发展,由于曹爷爷的几次握手落空,观众也明明看到一个周爷爷在现场,怎么一去握手就没有了呢?这怎么解释?这时情节上的“转”是关键,如何转?原来这周爷爷是一个虚拟的,是高科技合成的,这才使得剧情合情合理,令人信服,也把前面的悬念向观众交代得水落石出,才有了后面的“合”,才有曹爷爷捶胸顿足的激动,才有后面二人心灵交锋情绪高涨。
作为戏曲,特别是小戏曲,在短时间内,起承转合中最难的就是“转”,“转”是肯綮之处,是关节之点,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曾经说过:“任何人都能叙述一种戏剧情绪,但艺术却在于给它加工,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把它安排得合情合理,尤其是在于‘解扣’。”这里说的“解扣”,即是“转”。在这里,虚拟的周爷爷,科技智能的合成,成为“转”的有力支点,没有这个支点,这个戏就没法说服观众,没人信服,发展不下去,就会坍塌立不起来。所以说,小戏《超越时空的重逢》标志着科技已经渗入了戏剧的内核。戏剧的内核是什么,包括哪些,这当然也是一个比较难以概括的定义。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是“歌舞演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歌舞的目的是为了演故事,那么戏的核心自然是“故事”,“故事”即是剧本,与我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理念也恰好相对应;当然,我们也会想到戏剧是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舞”,实际上不同的“歌”“舞”就代表了不同的剧种,当“歌”和“舞”变了的话,剧种也就变了,从这层意义来说,“歌”“舞”也都是戏剧的内核。前面提到类似《逐梦》《巨人之城》的剧目,从故事层面上来说也是涉及到了科技,那么与《超越时空的重逢》是否还有些区别呢?通过认真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剧尽管都与人工智能有着较紧密联系,但毕竟还是属于题材上的涉猎,讲述的是机器人和人、或者说是机器人本身的故事,人工智能成为其中的角色,对故事的构建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超越时空的重逢》一剧中的人工智能“周爷爷”,并非真正的角色,却对剧情的推动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它”,这个剧就无法成立。
如果说前者的机器人是该剧故事的元素,那么后者的人工智能则是“创造”了故事的元素,这有着质的区别。比如,在一部神话剧中我们看见人物空中腾云驾雾很正常,但如果在现实主义戏剧中出现则往往是故事的迥异之点、情节的撬动之处。正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超越时空的重逢》一剧在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坐标点位,这也正好验证了早在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的预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在舞台上表演戏剧的空间是十分受限的,通常在一个固定舞台、场所,规模大小、布局形状已经基本固定,无法像影视剧中那样自由切换和展现广大的空间,更无法像小说家那样天马行空的自由时空,演出的时间也常在几个小时之内甚至更短,这无疑束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而人工智能的运用将为我们的舞台戏剧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除了题材上的涉及外,更多的是创作手法上的无限扩张,更可能导致走向影视化等多形式、多方向。比如,在影视剧中,双胞胎的角色很容易完成,但在舞台剧中,由于现场时空的限制,三一律的要求,要找两个形象一样的角色同时登台基本上是不可能,因而有这种人物设置的戏剧故事基本不成立,但是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的全息投影技术,则完全可以做到了。由此,我们也看到科技对舞台戏剧的影响,是对内核的强烈渗透,也看到了新型科技形势下戏剧创作将走向更开阔、更自由的天地,正如有些学者推断所言:“在剧目的创作中,可互动的虚拟道具能够大大扩展舞台上所能呈现的范围,从而给予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使舞台更为绚丽多姿。
新的融合模式和新的呈现效果,给戏曲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以往对编剧和导演的制约性因素被削弱。编剧可以在戏曲创作之中打破以往创作观念的束缚,运用增强现实的效果去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细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创作出虚拟影像与真实舞台互动融合的更真实、更富趣味的舞台效果。”[③]上述也提到了戏剧的内核包括“歌”和“舞”,我们同样也可以推测今后科技的渗透与推进。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大量戏曲音频数据,学习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唱腔变体,这便是科技催生了“歌”的演变,剧种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看到更多的科技元素对戏剧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至于说,将来的艺术会变成什么形式?绘画、雕塑、小说、史诗、戏剧等艺术中的哪一种能为将来的新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个适当的模子?这虽不在我们今天的研究中,但我们可以断言,未来新的艺术形式必定会出现,必定能表达出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①]傅谨:《“现代戏曲”与戏曲的现代演变》,《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 2021(02).
[②]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27.
[③]郭延龙、吴家宝、张燕翔:《虚实互动融合技术模式下的戏曲编剧与舞美设计研究》,《人文天下》[J],2017(14)
- 上一篇:上一篇:「点评」小小流水 ‖ 忆帝京·过西湖
- 下一篇:下一篇:「点评」小小流水 ‖ 点评:忆帝京·过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