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夏一刀 ‖ 新创祁剧《清官李蛮牛》引起的思考

来源:本站    作者:夏一刀    时间:2024-12-30      分享到:


中国的戏剧历史悠久。《书经.舜典》有云: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说原始人以击打岩石为节拍,披着各种兽皮唱歌跳舞。这应该是戏剧的雏形。后经吸纳包容、绵延发展,戏剧日臻成型,鼎盛时期,中国的地方剧种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个。《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剧享誉世界。听戏已经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享受视听盛宴的重要的活动之一。

而近些年,戏剧的受众渐渐减少,戏剧被边缘化,戏剧的式微或成定式。惋惜之余让人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戏剧走到了如今的境地?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戏剧的功能:戏剧的主要社会功能包括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交流功能。归根结蒂,戏剧是通过好看的故事诠释道理,在娱乐受众的同时产生审美愉悦,达到教育和交流的目的。通俗地讲,戏剧提供娱乐和消遣,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放松和乐趣。寓教于乐具有永恒的意义——尽管有些人对寓教于乐嗤之以鼻。

如此,娱乐功能是戏剧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几乎是看戏最基本的面。那么问题来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正在对传统的娱乐方式进行分流和颠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时间已经挤占了过去的块状化时间。手机的快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势不可挡。人们取得愉悦的方式已经碎片化多元化,像以前一样坐在剧院里看戏的活动日渐减少。

于是,戏剧的制造者为了迎合受众情趣的改变对戏剧进行了改头换面的改变,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所谓戏剧新样式,诸如无情节、无故事、无人物、无矛盾冲突等等所谓试验戏剧。这种手法的运用,背离了传统戏剧的固有模式,将戏剧的主要功能彻底抛弃,仅仅留下了所谓的思想。

殊不知,正是这种戏剧思潮操纵下的某些戏剧,打着拯救戏剧的旗号将观众驱离了剧场,加速了戏剧衰亡。正所谓,是自己往死里玩自己。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戏剧是要秉承传统还是要摒弃传统。笔者以为,戏剧要变,但是首先是继承,对于中国传统戏剧之圭臬不能一概舍弃。没有继承谈何发展?没有继承的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稽之谈!

摸清戏剧的本来规律,为戏剧的复兴做一些事情应该是我们要做的一些事情。

《清官李蛮牛》的编剧汪荡平和孙海云是深谙戏剧创作理论的,在本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来看这个戏就会发现,本剧有着清晰的故事框架,人物非常丰满,这正契合戏剧的“戏剧冲突”之重要因素之一。戏剧冲突是戏剧好看的根本,没有冲突,本人以为戏剧是不能成立的。说好故事,是中国戏剧的优秀传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戏剧以及其他形式的叙事艺术抛弃了说故事的特点而搬抄国外的东西,东施效颦,削足适履,不伦不类。

《清官李蛮牛》的话题(主旨)比较沉重。那么说,观众是不是应该心情沉重一脸苦相义愤填膺地去观剧?非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观众的手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是戏剧创作的大忌,戏剧作者千万不要变成祥林嫂。没有哪一个观众走进剧院是听演员痛说革命家史的,不把观众腻歪了才怪。

所以,编剧汪荡平和孙海云在本剧中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诙谐的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使整剧于沉重中不失轻松,最大程度地加强了剧的可观性娱乐性。比如剧中剁手一段戏的处理,让观众忍俊不禁又心里解恨,李蛮牛的机智也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几个贪官的造型以及那一段大鱼小鱼的唱词风趣幽默又十分传神。

诙谐手法的运用非大师不能为,因为其度的把握不好,会造成剧的轻浮,失之油滑让剧义适得其反。汪荡平和孙海云老师不着痕迹地处理恰到好处、和谐自然。汪荡平老师系国家一级编剧,创作上演大型舞台剧本三十多部,创作并拍摄电视连续剧、舞台艺术片等百余集,撰写并发表各种文艺理论专著二十余篇,总计三百多万字。先后荣获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九项国家级专业大奖和数十次省级、市级大奖。孙海云老师系国家二级编剧,数十部大型戏剧搬上舞台,并屡获“田汉戏剧文学奖”湖南“五个一工程”奖等。

当然,戏剧的娱乐性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搞浅薄无聊的娱乐至死主义,弄庸俗低俗媚俗那一套。不敢说崇高主义,起码应当具备正能量。 

写文章总得说点什么,戏剧也得表现一点什么,这“说点什么”和“表现一点什么”还得是有意义的。不然文章和戏剧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戏剧必须具备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

我们反对戏剧的口号化标语化开会化,动不动板起脸说教一通。我们也反对为主题而主题,标准化套路化高大上,任何直奔主题都会缺少文学意味。但我们的确不能无病呻吟、搞什么无主题写作。

戏剧应该有现实意义。那么古装戏没有现实意义吗?不是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颠覆不了的真理。象征和隐喻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法——戏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当然,我们不能把象征和隐喻理解为叽叽歪歪、破口大骂。我们党历来就将反腐倡廉作为执政的重要纲领,反腐一直在路上。《清官李蛮牛》用戏剧的文学手法讲述了清朝李尚卿在湖南为官的重要点面,呈现了一代清官以民为本,整治贪官的故事。以古观今、警钟长鸣,本剧很好地观照了现实,形式上是古装戏,实质上贯穿古今,借古喻今,完全融入到了现实,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清官李蛮牛》成功之处。

还有戏剧的重要一点是交流功能。诚然,所谓的交流功能就是戏剧作家通过戏剧的语言和观众(读者)进行交流。让话题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发观众(读者)的共鸣、思考,产生共情。纵观《清官李蛮牛》的交流性是很强的,智者将好看而有意义的故事娓娓道来,编者演者观者交融一体,同感受同唏嘘同警醒。

本剧在创新方面也叫人耳目一新,重点就是对于叙事者的设立。如果我理解不错,都察院给事中那尔查应该是叙事者,这和《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尔查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总览全剧,又使剧充满了悬疑色彩,让观众欲罢不能,直至看罢全剧而后快。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剧中剧的戏,如果从结构上打探,应该属于嵌套结构。

本剧的宾白简短、干练、有力,有效地承起、推动着情节的展开。

本剧的唱词精准、生动、雅俗结合保持了地方俚语淳朴的乡土味从而使剧更添加了很强的地方色彩。第五场,《百姓心里有面镜》前后姑娘和小伙的两段唱完全相同,看似啰唆,实则是一种循环加强,加剧了戏剧的冲击力。

故此,笔者认为,《清官李蛮牛》在娱乐性、教育性、交流性、创新性四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祁剧历史悠久,是湖南省重要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剧,导演的手法很巧妙,尤其是舞蹈意象的呈现很好地拓展了主题意蕴。灯光设计堪称完美,辅助完成了本剧的编剧构想。舞台设计赏心悦目,与情节、人物、意境高度契合。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解读,我相信编导也希望不同的哪怕是错误的解读,一味地说好等于无思考。所以,本人认为,吞官岩升起时的高度有些不够,使整个舞台出现了压抑感。演员诠释剧本似乎略略有些不到位之处,造成了一些小小的观剧疑糊。还有就是我个人认为最后一场可以不要,戛然而止或许最好。至于李蛮牛,不演到他死更好,因为本剧的充满寓意,清官不死是老百姓最大的心理期盼。这或许是本人戏剧审美欠缺所致吧。但都瑕不掩瑜,无伤大雅。

总之,个人以为,这是我这些年看到的一部好戏。本戏对我这个戏剧爱好者教益颇多,在剧本的创作方面以及舞台呈现赏析方面必将拨云见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