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鲁亚光 ‖ 精神流亡者的归宿——读魏留勤长篇小说《微山湖畔》
“哪个触及了诗歌本性的真正的诗人,不是精神上的流亡者?”诗人杨炼这句诗,放在作家魏留勤长篇小说《微山湖畔》里,也是如此。魏留勤《微山湖畔》这部小说里所刻画的各色“流亡者”人物,在小说故事结束的时候,都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身心的所属和归宿。
魏留勤是生活在微山湖畔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一个六零后,种地、干泥瓦匠、做小买卖、开出租车、干村主任、在乡镇企业里打工......基层社会人所干的活儿,他几乎都经历过。可以说,基层农村社会上那些纯真的、朴素的情愫,早已嵌入了他一个作为普通百姓庄户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
《微山湖畔》是一部深刻揭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改革开放初始,农村小县城的人们日常生活状况的小说。作者以平静平淡、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地再现和讲述了微山湖畔一群农村孩子,从少年到青年,在社会上打拼的点点滴滴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书中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跌宕起伏,于平淡中见惊奇,引人入胜,让人捧读不厌。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细腻传神,情感丰富,有血有肉,有骨有节。特别是对马二民、谷薇薇、王小飞、何亚莉、刘海峰、江红霞、董大壮、周晓丽、王金昌、麦香等人的爱情历程,以及马大民、郑团结、苏兰朵等数十个人物的学业和工作、爱情和生活、所思和所想、纠葛和挣扎、痛苦和欢乐、奋斗和创业之路进行了生动详实的描绘。
对马二民和谷薇薇两个人在当时因辈分之差而有悖于人情伦理、挣脱世俗羁绊、顽强追求爱情的描写,对王小飞和何亚莉的湖畔纯朴爱情描写,对刘海峰和江红霞的师生恋描写、对董大壮和周晓丽的城乡之差的爱情描写,对王金昌由刁滑转向善良后和麦香的爱情描写等,或轰轰烈烈,或大起大落,或波澜不惊,五组爱情描写真情毕露,让人牵肠动魄,唏嘘之余心生感慨。故事中的各色庄户人对生活和前途都充满着希望,其中大多人物都收获了爱情、事业、美好的生活,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或成绩,把贫困、黯淡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满满的正能量,令人欣喜和钦赞。
魏留勤小说中的语言文字朴实而生动,独特而鲜明,不加修饰,娓娓道来,让人读来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冲击,跟随故事中的人物情绪,或悲或喜、或怒或乐、或高昂或低沉,或平静或起伏......富于变化。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成功,夏收夏种的田园风情、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月下瓜地的自然风光,冬日湖畔的芦苇、春天湖畔的杨树柳花、秋季澄澈的湖水、上下翻飞的鸥鹭、满湖的鱼虾鳖蟹......作者都能够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暗示或直接展示小说故事的主题和象征,与故事主题相呼应,与人物悲欢离合相映衬。
阅读这篇小说,不只是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就是九零后和零零后读了,同样会深受感动,自然不自然地会融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小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走动流动的人,一个“流亡者”,而没有任何隔阂感,似乎跟随故事回到那个质朴、纯真、自然而又困顿、闭塞、彷徨、迷茫,却又想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的时代,并且进一步体悟到了,作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是需要有勇气、有志气、有意气、有心气、有精神气的。
魏留勤《微山湖畔》这部小说,写身边人、身边事,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通过对基层小人物的细腻描写,反映当时的大环境、大变革对湖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深刻影响,是改革开放伊始农村普通百姓庄户人家为追求新生活而努力拼搏奋斗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爱情的描写、对人物奋斗的刻画、对人物平常生活的叙述、对青少年伙伴们的思想躁动的展示,极具电影感和画面感,深刻揭示了大政策下农村庄户人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人心和人性的变化。这部小说,适合那些对生活、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内心世界感情丰富和寻求精神启迪的读者。强烈推荐给喜欢文字、喜欢文学、喜欢小说、喜欢深刻故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