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书评」刘文常 ‖ 让楷模精神世代传扬——於文喜长篇报告文学《英雄山上的霞光》赏析

来源:本站    作者:刘文常    时间:2025-01-20      分享到:


在文学的广袤版图中,於文喜以其军旅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英雄山上的霞光》,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闪耀着穿透人心的光芒。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海南英雄山空军五号官兵的热血故事,紧扣“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精神脉络,从多元历史维度,精心雕琢出一众有血有肉、昂扬向上的人物群像,将楷模精神巧妙熔铸于字里行间,达成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完美契合,为红色基因的传承立下了功绩。

  於文喜的创作,可谓“胸中有大义、心里有官兵、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确保素材的精准详实,他不辞辛劳,通过登门造访、远程通讯等方式,从数十位当事人的珍贵回忆中精心筛选,匠心编撰,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踏入那段热血澎湃的奋斗岁月。作为英雄山空军五号的一员,於文喜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的创作,似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独辟蹊径地深挖“英雄山人”可亲、可敬、可爱的精神内核。作品以平凡之事映照伟大精神,真挚感人,催人奋进,让楷模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耀眼的光芒,为民族前行之路增光添彩。

  常言道“先睹为快”。我早在本书付梓之前,便迫不及待拜读。虽说书中故事源自数十年前,但所提炼的楷模精神,于当下非但无过时之感,反而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书中对楷模精神的精心归纳,令人深受启迪。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英雄山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奉献精神以及“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英雄山人”的信仰伟力。恰如哲人所言:“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往昔历史,始终裨益今世与未来!


     主线串联:信仰灯塔下的发光发热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这句贯穿全书的英雄山官兵的口头禅,可不是一句简单口号,而是深深烙印在“英雄山人”灵魂深处的行动指南与坚不可摧的精神信仰!军人以言行一致为准则。“英雄山人”将对国家炽热的忠诚、对军队深沉的责任以及对岗位执着的热爱,深度融合并凝练成不懈奋斗的坚实底色。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他们皆能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起不屈的脊梁,绽放出夺目耀眼的信仰之光。

  书中楷模辈出,仿如璀璨群星闪耀。於文喜以娴熟的笔触,将这些楷模巧妙串联,宛如精心编织一幅壮丽画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他们在信仰灯塔的熠熠指引下,倾尽全力发光发热的奋斗场景。

  率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楷模,是众人皆知的“拼命三郎”姜传高。他的传奇事迹,在英雄山森林和兰州大漠以及他的老家河南信阳,早已传为佳话。作为英雄山创始人之一,在英雄山空军五号筹备初期,姜传高率领勘察试机小分队,足迹遍布海南多地,征服了无数高峰。他们长期穿梭于原始森林,茂密的草木划破他们的衣衫,致使他们常常处以狼狈不堪的状态。

  为了提升英语能力,他争分夺秒背单词、学语法,如厕、在被窝里都手不释卷,还买了《英汉字典》,逐页背诵,背过一页便撕下一页,后来学到了连外语学院学员都尊其为师的水平。之后,姜传高被调到多个部队,他始终牢记并践行“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奋斗精神。转业到河南信阳后,他依然投身地方建设,发挥自己所长,最终著作等身,成为当之无愧的楷模典范。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精神,在管卫祥身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英雄山担任过多个职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战友们打成一片,尽显领导魅力。在带队奔赴广西前线试机时,他屹立山顶眺望越南方向,发现山脚下有一群越南士兵埋地雷。此地地势险要,随时可能遭遇越军偷袭,稍有不慎就会踩中地雷。然而,管卫祥毫不畏惧,最终圆满完成任务。面对於文喜采访,他总是低调内敛,避谈“当年勇”,尽显获功不骄的高风亮节。

  如果说在当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精神看似平常,但站在今日回顾,这无疑是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精神。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永恒的价值。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深深镌刻在每一位“英雄山人”骨子里的坚定信念,书中还浓墨重彩地串联讴歌了后勤岗位的官兵们。书中 “赵氏烤肉饼”的故事描写得趣味横生。从司务长赵玉振身上,我们既能品读出艰苦奋斗精神的质朴底色,又能感受到积极创新的灵动活力。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追求划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追求享乐。这是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驻足徘徊的层次;其二,是对政治生活的追求,聚焦自身的民主与自由探寻;其三,是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毫无疑问,这些不懈地践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精神的“英雄山人”,大部分都是稳稳站在了第三层面。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仰、秉持着光彩照人的楷模精神,所追求的早已超脱个人层面的民主与自由,而是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这种精神追求,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学习!


      朴素勾勒:质朴言辞中的时代脉搏     

《英雄山上的霞光》文风质朴平实,毫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凭借真挚情感与深刻内涵,生发出一种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它源于生活又有高于生活的视野与胸怀。书中所蕴含的时代脉搏,恰似春日暖阳,温煦着每一位英雄山人的心田,充盈着他们的身心,赋予他们无尽的精神滋养。

  书中引用龚志贤的心得体会:“我自己也想,这里条件虽苦,但比起老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与他们相比,我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这些朴实无华的字句,将其对党、祖国与军队的无比忠诚热爱展露无遗。在简单的文字背后,是一位军人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艰难困苦的无畏蔑视,这份忠诚与担当令人动容。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将人类历史力量归为暴力、金钱、知识三种,却疏漏了信仰之力,而中国军人、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正源于此等坚如磐石的信仰。它是指引前行的灯塔,是凝聚力量的源泉,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对女军官陈丽红的描述简洁直白:“她显得很健康,一米六的个头,留着短发……浑身上下透着军人气质……”无奇的语句,却将陈丽红忠于祖国、爱岗敬业、秉持发光发热的信仰力量细腻而精准地刻画出来。陈丽红出身华侨世家,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民族情、爱国心早早在她心底生根发芽。自成为英雄山人,她便立下“以高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报国宏愿,苦练军事技术。面对山蚂蟥吸附在腿上,鲜血直流,她虽惊出一身冷汗,却未曾退缩。她因敏锐察觉边境敌机侦查并及时上报,荣立一等战功。

  书中的拉练情节,作者以质朴笔触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尽显拉练队伍的信仰伟力,写出了深度、厚度与宽度。20名从上海入伍的城市兵与9名领导、工作人员踏上从广州到海南英雄山的千里徒步拉练征程,历时43天,仿若一场艰苦卓绝的修行。他们唱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即便双脚磨出血泡也无人叫苦,还沿途留下诸多好人好事,尽显军人高尚品德与奉献精神。拉练章节艺术特色鲜明,大量引用革命歌曲堪称神来之笔。官兵纵情高歌,激昂旋律仿若时代最强音,革命热情如火山喷薄而出。《七律·长征》《我是一个兵》等经典之作一应俱全。队伍过村庄,听到嘹亮歌声的大人小孩自发地在路边鼓掌致敬,绘就出一幅军民和谐的盛世图画。他们在拉练途中吃尽了苦头,但靠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困难皆被征服。张安新两脚磨起30多个水泡、血泡,被大家戏称“泡兵司令”。大年除夕在拉练中度过,晚餐的标准只有区区5分钱,每人一碗米饭,吃不饱就喝点红薯叶米汤。为了调动士气,鼓舞大家的斗志,领导便提议吃“忆苦饭”,并带领大家高唱革命歌曲。就这般,靠着对党、军队和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信仰,艰难的时光中写满着欢乐,让这段艰苦的拉练历程成为了人生中难忘的精神财富。


      突出实绩:苦乐交响中的荣耀勋章     

“英雄山人”高擎“以高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精神大纛,倾洒热血与汗水,以不懈奋斗与无私奉献,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诗篇。彼时的英雄山,自然环境恶劣,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雾洗军衣,出门就爬岭”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然而,“英雄山人”襟怀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满腔热忱,秉持听党指挥的坚定信仰,披荆斩棘,勇毅前行。正是源于他们对“苦”与“乐”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使得他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屡立战功,铸就辉煌。

  捕“魔影”是“英雄山人”的核心任务。据杨国亮介绍,“英雄山人”志在成为隐蔽战线的“精兵”,始终坚持岗位练兵,所获情报不断传至广州乃至北京的首脑机关,尽显超凡战斗力与高度使命感。尽管出于保密,於文喜著文时需回避一些敏感军事细节,但其凭借精妙笔法,仍将不少隐秘而精彩的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一窥“英雄山人”的战斗风采。

  从书中《回眸幸福时光》一章的一幅照片里的6位英雄山人身上,就可知英雄山人是何等的荣耀!陈丽红战功卓著,荣立一等功1次,还两度获评全国先进;王同山同样出彩,收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陈建平凭借出色发挥,拿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黄秀全荣获三等功2次;朱培育荣立三等功1次,更是7次斩获获全军技侦成果奖等。每一枚军功章,皆是热血拼搏的不朽见证。这些荣誉不仅属于他们个人,更是整个英雄山空军五号官兵的骄傲。

  “英雄山人”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元。书中借助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将这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邹学富和陈爱慈的浪漫恋曲,满是温情脉脉的细节,令人艳羡沉醉。二人情投意合的根基在于“三观”契合,在于对党、军队和人民的忠贞信仰,以及以发光发热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婚礼简约又别具一格,无彩礼、嫁妆、蜜月与酒席。他们肩负着重要值班任务,3天婚假只能在营区周边漫步。他们踱步至写有“以高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鸡毛松下,并肩昂首,久久凝望;又来到写着“无形战线、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的墙前,驻足沉思,笃定在英雄山安心工作,护祖国人民安宁。邹学富携归国华侨军官妻子回北方家乡小村庄的描写,质朴平实又情韵悠长,既有宏观勾勒,又有细腻雕琢,暖人心房。故事结尾振奋人心,邹学富因工作出彩,荣立三等功1次,晋升为正营职主任;陈爱慈刻苦努力,成为全团闻名的“业务技术尖子”,荣立三等功2次,晋升为参谋。在事业上的成功,是他们共同信仰与精神追求的有力证明。

  黄建光和包丽蓉的爱情故事同样引人入胜。二人回广西桂林探亲、办婚礼、度蜜月,却被两封“立即归队”电报打乱节奏。整个情节围绕团聚、归队、夫妻分别等细节展开,丝丝入扣,入情入理,足见作者细腻笔触。书中对二人“来电”瞬间的描写尤为精妙生动,以“保镖”“保姆”作比,诙谐形象又贴切恰当。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於文喜也在英雄山奋斗多年,每段历程都似激昂澎湃的史诗。如今虽年逾古稀,他依旧秉持“以苦为乐”的楷模精神,书写着人民子弟兵的绚丽华章,镌刻民族奋进的灵魂,真可谓老当益壮、志在千里。这份弘毅无私,堪称无价精神宝藏,理当为子孙后代传承弘扬。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精心打造: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并臻     

 於文喜凭借如椽之笔,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巧妙串联,使得思想情感与创作艺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满溢着直击灵魂的赤诚情感与信仰伟力,恰如郑板桥所言“一枝一叶总关情”。

  书中广泛运用对话体,问与答均用第一人称,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极为真切的现场氛围。被采访者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言辞质朴无华却生动鲜活,加以精美的人物图片,强化了灵动鲜活的画面感。读者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亲耳聆听着“英雄山人”的热血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时光。

  在逐页翻阅的过程中不难察觉,书中诸多楷模皆以化名示人。报告文学本就是肩负真实记录事件的使命,而作者身为深耕此领域的资深行家,这些化名背后无疑皆是真实可感的人物。作者采用这一处理方式,既考虑了保密需求,又尊重了被访者甘于淡泊、无意炫耀过往荣耀的意愿,不仅不影响弘扬楷模精神,还巧妙避开潜在问题,堪称又一精妙的艺术手法。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命运的起伏、内心世界的碰撞以及外在行为的前后呼应,使书中人物跃然纸上。以刘晓渝的蜕变历程和陈建平在球场的难忘回忆等情节为例,成功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整个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其中,为人物的命运而揪心和感动。赵玉振拉米糠的惊险经历,书中叙述得绘声绘色,短短半天时间,主人公仿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赵玉振等英雄山人百折不挠、善于攻坚克难的高贵品格,亦足见作者叙事的深厚功力。

  作品注重将真实的“报告”与文学之美无缝融合。陈丽红重游英雄山的片段,环境描写丝丝入扣,美仑美奂,饱含隐喻色彩与抒怀韵味:“如今的老营区,在岁月沉淀中,留下了一片片斑驳的痕迹。四周高高的围墙已略显沧桑……”再如黄秀全重游英雄山的回忆,情文并茂,感人肺腑:“走在崎岖不平、树叶满地的山间小路上,我无比兴奋,急着寻找我阔别45年的‘家’……”她的这次重游,不仅是对旧居的回访,更是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溯与打捞。英雄山这片土地,承载着她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归依。“家”虽上了锁难以踏入,可美好回忆早已永驻心间。人生如逆旅,往昔难再追,历经45载风雨洗礼,她始终坚守着曾经许下的铮铮誓言!

  作者为人物立传画像时,注重避免流于表面,避免简单地平铺直叙人物的人生轨迹与事业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他们经历背后蕴藏的精神富矿,提炼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言行举止。通过生动描写,让彰显公共价值的时代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绽放。这无疑成为本书的艺术创作特色,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知晓人物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刻体悟到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力量。

  书中常见以寥寥数语点明深刻道理的妙笔。这种写法极大增强了文字表现力,丰富了情感色彩。全书自始自终洋溢着昂扬正气,精彩之处俯拾皆是,如繁星璀璨。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那直击灵魂的赤诚真实。在《相恋在“英雄山”》一章中,有一段文字:“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在‘恋人树’下停下脚步……不知是谁先主动,她拉起他的手,感到很温暖;他也紧紧握住她的手,感到很温柔,相互对视一笑。”阅读此章,仿若参与一场精心筹备的精神盛宴,细腻、温暖,字字句句都熨帖地抚慰着读者的心灵。於文喜数十年来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以平凡人物和琐碎小事映照出人性最为璀璨的光辉与伟大精神。这份初心与坚守,凸显出他难能可贵的人民立场,彰显着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广大民众最深沉的眷恋。“英雄山人”,作为隐蔽战线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的热血传奇与崇高精神,值得用最真挚、最深沉的笔触去热情礼赞与大力弘扬!

  书中楷模身上大都汇聚了多种宝贵精神,涵盖了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五大精神图谱: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细分之下,还囊括了忠诚向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和公而忘私等诸多精神。这些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让昔日楷模精神重焕光彩,充分彰显了作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想格局与政治觉悟。我们坚信,这些楷模精神必将被人民大众铭记心间,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永绽光芒,世代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