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刘亮 ‖ 认识颜色提高审美,建立生命与自然的联系
对于颜色,一般人是能说出一些常见的几种色泽,但是颜色背后包含着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颜色存留的状态,天地人在颜色中的表现,这些我们是模糊的,不能够具体说出来深入肌理的问题。
走进亚龙书城,走进五十六期的济宁读书界,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这一期的领读分享人是李子君,她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传统色》这部书。打捞遗失的色彩文化,重启美好生活的大门。从这个标题就能感受到领读人不仅仅是要分享知识,更多的是要通过对颜色的了解和认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读书的初心。
我对领读人是熟悉的但也是陌生的,熟悉的是她的文字,那些书写济宁地域风物的词赋,让我反复阅读,这是一个人集中这样的体裁去书写和赞美济宁。在2022年8月份的时候,我有幸拜读到她的十二篇赋,篇篇精彩,激情四溢,带给人的感染鼓舞是非常大的。我在想是什么激起她这样汹涌彭拜的情思,我想还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是那种越了解越觉得家乡的可爱。这让我满心欢喜。
古韵新声,但是在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却是时代气息,文字浩浩汤汤,书写的是对济宁这片土地的风物人情的赞美。从历史遗迹的膜拜与追思,看到作者文字的根系是扎在历史深处的。
其中有几篇我是非常感动的,其中《后屯村赋》以一个村落去观照一个地域文明的发展变化,她还写了英雄王杰,这是让我感佩的,英雄主义永远是作家书写的重要内容,今天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灌注浩然正气,重铸民族精神,英雄不是虚无的,英雄的血和泪让这片土地平安祥和,人不能做一个健忘的人。她还写了扫帚,扫帚平常的家什,有什么可写,有什么具体的美感呢,作者以饱满的情绪对一件工具做了最本真的描写,也是对劳动的赞美。当然作者的用意远非如此,她希望人要有大格局,要慎独自省,平时要经常清扫内心的荒芜与污秽,清扫自己的内心。可谓是用心良苦,对人的劝勉都在文字里了。而且她也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就是颜母守护人。对于传播儒家文化,对于大众了解孔子母亲颜征在的事迹做了大量具体而实际的工作。陌生的是从来没有过交集也没有见过面,这一次也是怀有一份深深的期待的。
在讲座中,李院长的知识积累厚实,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深湛的古典文学造诣。但是让我感动的是她从生活得来的那些极具主观色彩的个人体验,这是对我来说有强烈的共鸣的。
这一堂课,已经唤醒了我内心的感受,不断继续叩问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去观察过生活。去与自然共情。让文化的密码变得更丰富和明晰。
艺术是活的,是自然的,是生动的,它就在大自然的气息里面,期待我们去寻找去感受去聆听去表达。
从颜色的角度去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大门,这一堂课就是一把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经由这样的引领,会看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的深刻和广博与厚重。
李院长打通了自然与人和艺术的关系,水乳交融,融会贯通,从一点土壤,一个脸谱,一段思考,一个人物传记,一件衣服的穿搭上,尽显颜色里面蕴含着的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表达。这是中国气派,民族风格。
颜色是美的载体,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我也有很多的震撼和共鸣。一个人要沉浸式去体验生活,去感知生命的活力,才会说我看到了美。
李女士的几个例子非常好地诠释了美不是泛泛而谈,一定是自己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生命充满了敬畏,才能在心里保持安静,慢慢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发现那些唯美细微的地方,去收获更多感动,去看到以前被自己忽略的东西。
她讲在南方与友人交谈,面对一棵树,朋友说一棵树有三十六种颜色,这是对她的一次心灵的冲击,也是一次对她探索艺术之境的召唤,从那时开始,她注重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对比颜色的不同,从而达到让自己有更好的审美体验。
她让孩子去田野里闻一下土壤里味道,而且不同的地方去做对比,让孩子闻到新鲜和腐烂带来的不一样的气息,这些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大地意识。建立颜色与生命的关系。
这让我深深地感喟: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
重体验重感受重直觉,重主观。
提高审美能力是写作和艺术最重要的能力,它远远大于技巧。我想起来这些年坚持做的一些事情,写日记和课堂小作文。我一边听她的讲述,脑海里也在浮现一些这样的场景,我骑着电动车去北湖的老年大学,一路上的花草映入眼帘,我看到春天的河水与秋天的水不一样,我看到一个月内柳树的四次颜色的变化,这些柳树的样子,我仔细看过,脑海里就会有一句古人的诗句出来,比如刚刚有绿意的时候,远远望去,那是一片隐隐约约的绿色的雾,走近了却没有,我顿时想起了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再一周去看,发现叶子的颜色有鹅黄与嫩绿,我接着就想到唐人诗句:绿柳才黄半未均,等到春天的风吹拂着柳条,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不断回响:“万条垂下绿丝绦”。我在讲课前会有一段即兴的小作文,就是把我在路上看到的见闻,站在讲台前给大家说一遍。我看到雨后零落的栾树的花,我拾起来几朵,拿到课堂上,从颜色到形状的描写,到生命的感悟,我讲了几十分钟。我的日记里有许许多多对自然的零零星星的观察记录。这是在我看来特别宝贵的东西。有人不理解,这老师怎么不讲段落划分和写作技法,光谈他的见闻,一朵花一株草,有什么谈的。但是这些对我来说,这样新鲜的生命体验是最珍贵的,也是提高审美能力,拉进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好的方法。我说我们要拉近自己内心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不是孤立的,我们不是非要写风景的时候才去观察自然,而是长期培养观察自然的习惯,培养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去体味到自然的细微变化。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内心有同情有童心,有悲悯,就会让自己看到身边的人和事物变化。
在李院长的深情细腻的讲述中,我找到了共鸣。
生命状态在颜色中的具体表现。
李院长以两张曹操的脸谱做一个例子,具体谈人的气质人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在颜色中的表现,她还是以个人的体验谈朋友收藏脸谱的故事,进而让我们先了解和人生脸谱在戏曲的重要性,然后说到曹操两张脸谱做了对比,发现这两张脸谱的眉头不一样,一个眉梢上挑,一个眉梢下垂这是年龄变化带来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他的脸谱的两个腮的部位怎么会出现女性一样的桃红,这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李院长讲到曹操的人生历程,他那些人生的高光时刻,在战争拼杀中获取的胜利和自豪,让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得意的神色,这是艺术家在他身上做的一种艺术处理。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在感慨颜色与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的诗词创作中对颜色的称呼今天几乎不再沿用了,甚至是非常陌生的,在她的讲述中,重新去走进诗词的字里行间,一个字一个词的去辨析里面的关于颜色的不同用法。
古人对颜色的称呼体现了古人在这方面的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人的生存智慧。还有人的敬畏之心,敬天敬地敬一切。
李院长在讲座中旁征博引,提到的古典名著非常之多,从《禹贡》到《诗经》,从唐诗到宋词,从曹操到赵匡胤,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既有著作又有人物传记的实例。说服力非常强。
这些年来,通过李木生老师的引领,对国内外的自然文学有了了解和认识,读了一些李老师推荐的著作,感受到作家对大自然的真实的毫不过滤的书写,让我的读书去影响自己的写作。作家孙继泉老师的大量乡土散文,其实就是自然文学的佳作,我陆续跟读了他的诸多著作,比如《田野童话》,比如那些庄稼日记系列,尤其是《麦子日记》特别感动,我仿佛看到一个人不停地走进大地,弓下身子,仔细地辨别麦子出土萌芽状态,在雨声淅沥之中,去看迷迷蒙蒙的雨雾里的村庄和麦地的颜色,那种贴近土地的心情,他决心做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作家为朴素的麦子写一份沉甸甸的传记。当我看到李子君手中的土壤,顿时想到孙继泉老师拿着一张锨走进地里的情景。
我想到这些,也在笔记本上信笔写下一句话:你的心有多柔软,大地就有多美丽多丰饶。
有一句话我是非常感动的,她说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常常在生活中有发愣的情景,节奏变慢的情景,比如说她吃饭一定要一根根地吃豆芽,看看每一根是不是都不一样。这样的状态,其实是一个人专注于美的状态。此刻的内心纯粹安静,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最平常的事物里面也有不一样的美和奇异的风景。这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这让我想到屈原戴着华丽的帽子出行,想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赞美天空和星星。想到余光中对生活的审美能力的表述,想到丰子恺对弱小生命的悲悯,对庸常日子里的诗意感受,还有对古诗词意境的绘画再现,我想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私语,想到了俄国散文大师普里什文走在大地上的步伐……这时候的她就是忘我忘世界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偏偏不肯流俗,坚持着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份深深的迷恋,是目光的审视,这是生活的仪式感。
因此李院长的讲述对自然文学的创作是有巨大的引领和借鉴意义。
给我震撼的还有关于颜色的生与死。这是颜色在生命上面的密码。什么颜色是活的呢,比如黑色的羽毛上的亮色,什么是死的呢,比如腐肉的颜色。
生命的质感一下子清晰起来。
最平常的事物里面有最深刻的道理,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蕴含着朴素而美好的情愫。
这里说到了她让我们看的土壤。一份是花盆里的,一份来着南国的大地,颜色不同,质地不同。她详细说明了土地的颜色。她还说春天蚯蚓会松动土壤,那些土壤都是极小的颗粒状,很小,很细密。她极为动情地描绘了一副这样的情景,在朦胧的月光下,春天的大地已经在悄悄松动,月亮的颜色,土地的颜色都在变化。我听着也在想象着,这是大地的奏鸣曲啊,而蚯蚓吟唱的是最轻柔最安静的一个小小的乐章。这个乐章大地能听见,春天的风也能听见。季节就这样在变化中慢慢更替了。
认识了颜色,并且理解了颜色在四季,在衣食住行中的意义,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之美。颜色是一种文化,带有独特的地域光辉。通过融入颜色的世界,能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自然有颜色,生命有颜色,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让自己的情思变得再丰富一些敏感一些,细腻一些。不放过一片羽毛的空灵飘逸,不放过一滴雨水的声音和颜色,不放过一株墙角后面一朵花的绽放,不放过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或开心或惆怅的样子……让细节充实生活,让细节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增加灵感和素材。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王传钧 ‖ 关于DeepSeek与《济宁能源赋》的感悟
- 下一篇:下一篇:「写作」王传钧 ‖ 教你三招,让新闻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