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赵伟明 ‖ 关于京剧发展几个观点
观点一:观众为王
京剧为什么存在?为服务观众而存在。
博物馆的文物也要有参观者才行。京剧服务观众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从这个角度看,观众才是京剧真正的主人。
剧团和演职员当然也是京剧的主人,但主要是为观众这个主人服务的事业团体和身怀技艺的自然人,剧目演出是其服务观众的公共产品,其所演出的戏观众爱看不爱看,观众满意不满意,观众高兴不高兴,是衡量剧院团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所有京剧院团必须牢固树立观众为王的群众观点,高度自觉地面向观众设定排演剧目,时时想着观众,刻刻把握观众审美需求和欣赏变化。只有追随观众才能赢得观众,进而引领时代京剧审美潮流,摸索前进,逐步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京剧艺术之路。
观点二:娱教互彰
柏拉图认为艺术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提供快感,一种是增进道德。
经典的京剧剧目都能将这两种目的兼而容之,相得益彰,使观众既获得视听享受,又得到精神洗礼。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和程砚秋先生的《锁麟囊》《春闺梦》既能洞察人性,增进道德;又能载歌载舞,美视美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娱乐在于技艺力量,教化出于文本力量,它们应在京剧艺术中均衡布局,平行展开。止于娱乐,过于强调“玩意”,以提供快感为唯一目的,九斤老太般地感叹今不如昔,则会趋鹜到“杂耍”“匠艺”边缘。况且,目前没有任何可以回到过去的环境和条件。
反之,止于教化,过于强调“文本”,把增进道德抬到至高无上,以为只要打好文本即可一锤定音,则是把微妙复杂丰富的京剧艺术简单化,教条化了。京剧不同于话剧,它们是东西方两个文明体系孕育生长出来的。话剧更侧重于充实厚重,京剧则更侧重于空灵含蓄。
我们见到过不胜枚举的京剧剧目文本并不差,可在舞台上就是没有听头且没有看头。我们也都知道京剧《三岔口》就文本而言乏善可陈,但却成为久演不衰,风靡中外的京剧舞台艺术经典。
京剧有其微妙,玄妙的特质,一加一不一定就等于二,它需要艺术家的灵感,灵性,丰富智慧和应对观众的灵巧。
观点三:演员创腔
核心要义是京剧演员要参与唱腔创作。
我以为京剧争取观众非从演员参与创腔突破不可。演员参与创腔不是所有演员都参与,而是部分有才华,有天资的好演员参与自己主演新剧目的创腔,这是释放京剧生产力,创造力和舞台艺术魅力的一个出口。
在京剧发展史上,演员创腔并不鲜见,程砚秋,周信芳,奚啸伯等都参与甚至主持创腔。程砚秋先生总结其创腔经验是“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记”。演员参与创腔绝不是对作曲家编写唱腔的替代,而是对单一的作曲家谱曲唱腔的加持,补充和丰富,是有机整合,有机扩充,是京剧本应有的创作生态的恢复。
演员创腔有利于演员理解和把握唱腔旋律韵味,有利于演员向观众演唱表达,有利于演员全身心地投入以情带声,有利于唱响时代的京剧新声。
观点四:青年力强
在京剧界,有才华的青年演员不少,有功力的青年理论才俊也不少,关键是要给她们平台,让她们有亮相的舞台,有发声的场所。
我曾听到一位青年京剧理论工作者抱怨,说其所在的单位不允许任何新的观点和新的意见阐发。堵住人家的嘴不让人说话是何道理?抱残守缺路只能越走越窄。要创造让青年京剧工作者跳出来,蹦出来,活跃起来,敢想敢干,创激流,过险滩,汇聚起青年京剧人创造新市场新观众文化潮流。
戏还是年轻时候唱最好,身材好,扮相好,体力好,嗓音条件好,剧场反应快,对时代审美有强烈的认知度,也没什么老本可吃。
建议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条件成熟时同期举办“京剧青年论坛”。邀请国内京剧界40岁以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演员,青年理论工作者,青年创作人才开神仙会,摆龙门阵,不拘一格地交流探讨问题,寻找答案。论坛定位为非官方性质,不应涉及京剧艺术以外的议题。“自古英雄出少年”,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京剧出一把真力气吧!
2023年,10月於北京白石桥
- 上一篇:上一篇:「写作」王传钧 ‖ 教你三招,让新闻鲜活起来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传钧 ‖ 我们该从《哪吒2》中汲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