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傅艳 傅显舟 ‖ ​徐占海的“四部曲”

来源:本站    作者:傅艳 傅显舟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在当代中国歌剧的舞台上,作曲家徐占海名声不小,著名评论家居其宏称他为我国当代一流歌剧作曲家,评价其作品起点高、无次品,部部有特点,戏戏出新招。这其中,凝聚着徐占海学习和创作音乐半个世纪来的勤奋和智慧。

徐占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时,正值京剧现代戏火热,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李劫夫认为既然是创作新戏,就需要创腔作曲,于是将当时作曲班学生分为西洋作曲和戏曲作曲两个方向定向培养。徐占海被确定为戏曲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七十年代后期,徐占海赴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随陈铭志老师学习复调,两年半后回到母校沈阳音乐学院任教作曲。

徐占海潜心教学,兼顾作曲,广泛涉猎民乐、管弦乐、钢琴协奏曲、器乐曲、声乐曲等体裁及各类作品,几乎无一不写,还为电台和电视台从事歌曲配器。这些都为他后来厚积薄发创作歌剧,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想写歌剧时,徐占海还未听过国外的正歌剧,只听过歌剧咏叹调,而对歌剧并不了解,只觉得年轻时看过的中国歌剧《江姐》、《洪湖水赤卫队》等大概就是“歌剧”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了部分原版国外歌剧音像资料,徐占海才真正听到西洋歌剧,恍然大悟原来“歌剧”是这样的。从最初天天去图书馆一遍一遍反复听,到后来将这些歌剧复录在家一遍一遍反复边听边看边琢磨,深受吸引,渐有对西洋歌剧咏叹调、歌剧写作程式烂熟于心。

1、一部曲《归去来》

渐渐地,徐占海计划在沈阳音乐学院小舞台为学生排演创作一个室内歌剧。八十年代的最后一个春节,徐占海与青年女编剧家丁小春聊及创作歌剧一事,丁小春兴奋不已,十分赞同和支持,不到一个月便送来了剧本。故事描写嫦娥后羿的爱情悲剧,将上古神话后羿射九日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歌词全是古典诗词。徐占海看后很是喜欢,不久便写出了第一部歌剧《归去来》的初稿。

第二年,《归去来》在当时辽宁歌剧院副院长的推荐下参加了第一届歌剧调演。文化部将于七月来到辽宁歌剧院调研歌剧,时已六月,为完成《归去来》,徐占海住到琴房,搭上几只板凳当床,备好面包、开水,连续奋战一个月,赶在调研前完成了大型歌剧《归去来》的音乐创作。文化部艺术司领导听完《归去来》后十分满意,当即决定调这部戏去湖南参加全国歌剧调演。当年底,《归去来》作为第一届全国歌剧调演的最后一部剧目举行了首演。徐占海因此而荣获文化部“文化作曲奖”,《归去来》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之新剧目奖。

由于对国外歌剧反复聆听与研究,自己又有戏曲音乐创作功底,徐占海在《归去来》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结合了意大利歌剧程式与中国戏曲、民族音乐元素。徐占海说自己是懵懵懂懂走进歌剧,无意之中成就了歌剧形式与中国旋律的结合,他的歌剧创作开启了国外正歌剧形式融合中国民族音调的一种独有模式,这成为了徐占海歌剧创作的一大重要特征,他的歌剧观念和创作追求。在后来的创作中,徐占海不断地探寻汉语表达所独有的音乐性,追求“中国化旋律”,并不断完善中国民间戏曲元素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形式的结合。

在《归去来》一举获得成功四年后,徐占海接受辽宁歌剧院的邀请,创作蒙古土尔扈特部族东归题材歌剧《苍原》。这部在全国影响力更为广泛的歌剧,演出遍及大江南北。这不仅是徐占海中国歌剧创作的一部力作,也是中国原创歌剧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曾获得“文化部文华作曲家奖”、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还收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经典作品系列光碟在全国发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剧目。

2、二部曲《苍原》

歌剧《苍原》由黄维若、冯柏铭改编自阎德荣创作的广播连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整部歌剧基本音乐风格立足于蒙古音乐元素,同样是正歌剧形式和民族元素。这是徐占海说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正歌剧形式完美结合的一次深入尝试。徐占海对于地域音乐语汇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对于地域风情的观察和感受。在写作《苍原》之前,徐占海前往内蒙古体验生活,感受内蒙古的人土风情。有一次去听“呼麦”,徐占海回忆说,来了四位蒙古大汉在他身边唱让他格外吃惊:人类怎么可能在喉咙里同时发出两个声音,并且这两个声音是以二度的不协和音响存在?后来,徐占海将呼麦的手法运用到了《苍原》的开幕经文合唱中。男低音及贝司、大提琴等整个低音声部呈现呼麦的低音部分,合唱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采用大二度平行关系。

蒙古音乐中最为知名的是长调民歌。长调民歌世代相传,歌唱家可以根据这些长调任意加花变奏,也可以交叉使用,徐占海决定在歌剧中运用蒙古长调元素创作一支新的长调。一天晚上,徐占海从九点开始在钢琴上反复弹奏长调,将那些熟知的旋律不断变奏,反复琢磨长调的特点,但弹了三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满意的感觉。凌晨,困极了的徐占海在琴房披了个军大衣躺下,但心中仍惦记着长调。在这迷迷糊糊的睡意中,一支长调旋律飘然而至,徐占海立刻起身,打开灯,在钢琴前提笔一气将这支旋律记录下来。后来,徐占海将这支独创的长调运用到多处幕间曲以及尾声处,女主人公主题音乐也得以建立,旋律形象鲜明,悠扬抒情。

3、三部曲《钓鱼城》

创作于四年前的《钓鱼城》是徐占海的第三部歌剧,由冯柏铭、冯必烈编剧。被居其宏称赞为自《原野》和《苍原》以来极少几部有望与之相媲美的剧目之一。《钓鱼城》以发生于十三世纪的宋元大战的史实为基础,以蒙古军发誓“屠城”与宋军宁死“守城”开场,女主人公熊尔夫人历经复仇、渐渐被战争对人们的摧残所震惊、后为王立王母思想行为所感动、最后宁肯牺牲自己也竭力阻止战争,恳求和谈,为和平而努力周旋。整部歌剧以熊尔夫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渐穿引出大爱大义的戏剧内涵,完成了和平胜利、宋民平安归元的戏剧叙述。

徐占海的创作历时六个月,锁定剧中两个极端对立的主题——和平与战争,用音乐形象上的大反差建构戏剧冲击,并巧妙地用戏剧性突显和平主题。和平主题的四次出现被赞为“神来之笔”,第一次是熊尔夫人在舞台最高处,一束灯光照下来,她在激烈的合唱声中娓娓道出和平出题。女声合唱又强化了这个主题。最主要和鲜明的和平主题由天籁童声缓缓唱出时,音乐格外亲切。和平主题最后在尾声扩展中再次出现,凸显出理性战胜情感、和平战胜暴力的反战主题。

歌剧《钓鱼城》首演于重庆歌剧院,游暐之说:首演那天的谢幕是我很久以来所看到的最热烈的、最激动人心的谢幕,观众们兴奋地涌到了台前,鼓掌、欢呼,那是对这部歌剧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对重庆歌剧院所有艺术家所付出辛勤劳动最忠实的肯定。翌年六月,《钓鱼城》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荣获金奖,音乐创作获得了最佳奖。

4、四部曲《雪原》

去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辽宁歌剧院决定创作东北抗战题材歌剧《雪原》,徐占海担任歌剧音乐创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共产党组建东北抗联军队,与日本敌军顽强抵抗了十四年,消耗敌军数十万人。歌剧《雪原》就是以东北联军抗战历史为背景,通过佟铁、盛雪、马一刀、马大娘四个主要人物和家仇与忠孝等戏剧冲突展开剧情,呈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抗日战士的爱国情感。

《雪原》是一部东北风格的歌剧,徐占海是东北人,这却是他第一次创作东北风格歌剧。东北是徐占海生长成长的地方,东北民歌、二人转,他都熟悉得很,但徐占海却说,“越熟悉越害怕,越不知该怎么下手。二人转、评剧戏曲我都很熟,张口就能来,但是如何进歌剧呢?这都需要仔细琢磨,绝不敢轻觑。”《雪原》中四个主要人物的主题,均取材于东北元素,或截取一个音程元素,或截取一小片段音乐,再不断主题化性格化。

东北抗日联军在数九寒冬大雪封山、零下四十多度、断粮断水等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凭着坚强意志与日本敌军殊死斗争。徐占海切身体会到零下四十多度的感受,曾听过许多父辈讲述的抗战故事,提笔创作时不禁一幕幕场景映入眼帘、映入心坎。他明白那有多苦,明白东北抗日战士那是拼命保家、舍命为国。他在未谱写的谱纸上写道:“已逝去的和活着的抗日战士们,我为你们写一首安魂曲。”

歌剧《雪原》历时十个月创作完成,去年五月底出品,引起了业内高度的关注,被喻为辽宁歌剧院继《苍原》之后又一歌剧力作。今年八月,《雪原》在沈阳公演,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在创作中,徐占海与爱徒郑冰二人分工合作,徐占海负责佟铁、盛雪的唱段以及合唱、重唱的创作,郑冰完成马一刀与马大娘的唱段以及配器写作。师徒二人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出色完成了《雪原》主要音乐的创作。

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人物,许多都离不开他平日里看的人。他常常有空时特意坐在马路旁观察过往的行人,观其特征,听其说话,思考判断其职业性格,还与各色人接触、交流,以捕捉各种戏剧人物的形象。徐占海还每月订阅小说杂志,每晚睡前读一篇小说,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充分地感受生活、提炼人物形象,不断积累方方面面的人物感,创作时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舞台上。

徐占海说,用音乐说话,用音乐结构戏剧,用音乐强化戏剧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仍然是要把握人物。无论创作任务多么繁重,创作时间多么紧迫,徐占海都要抽出时间与剧中人物生活、对话、试演对手戏,不断感受、揣摩人物,直到人物逐渐立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甚至似乎活生生地出现在他身边,只有如此,他才提笔构建人物的音乐形象,最终让这个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歌剧舞台上。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新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研究》课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