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斯禾 ‖ 《水浒传》施耐庵总结的择业逻辑: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望族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来源:本站    作者:斯禾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望族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句据传出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之口的俗语,言简意赅,却道尽了古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家族命运的潜规则。

时至今日,虽然封建王朝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这寥寥数语,却依然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在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侍郎作为朝廷官员,无疑是士这一阶层的代表,也是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径。而商贾,也就商人,虽然能够积累财富,但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下,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那么,母弱和父强又代表着什么呢?

在古代社会,父权是家庭的绝对核心,父亲是一家之主,负责外事,决定着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方向。

而母亲,则更多地承担着相夫教子的责任,负责内务。父强,往往意味着父亲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及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认同。这样的家庭,自然会全力培养子女,走上学而优则仕的正途。

他们会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子女的仕途铺路搭桥。就像《水浒传》中的玉麒麟卢俊义,虽然他最终成为了梁山好汉,但他原本是北京大名府的富豪,家世显赫,人脉广泛,这正是父强的体现。当然,卢俊义上梁山,更多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不可否认,他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而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母弱,则可能意味父亲家庭条件也不咋地,或者说父亲有几房夫人,母弱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或者娘家势力不够强大。这样的家庭,往往难以在仕途上,为子女提供有力的支持。于是,经商,这条相对门槛较低,对出身要求不高的道路,就成了他们的另一种选择。

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在那个时代,一个需要靠沿街叫卖维持生计的家庭,其家庭背景必然是弱势的。武大郎的选择(或者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事商业活动,以求生存。 当然,这并不是说母弱就一定会导致孩子成为商贾,而是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望族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望族,指的是那些有声望、有地位的家族。他们往往在当地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盘踞一方,势力庞大。

他们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网,这张网,既是他们的保护伞,也是他们的摇钱树。他们无需背井离乡,就能享受到祖荫带来的红利。

《水浒传》中,仗义疏财的小旋风柴进,他是大周柴世宗的嫡派子孙,家世显赫,庄园庞大,他能够广结天下英雄,靠的就是祖上留下的基业。留原籍,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传承。

而家贫之人呢?他们没有祖荫可以依靠,没有田产可以耕种,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去,去寻找新的机会,去闯荡一个新的世界。走他乡,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希望。

《水浒传》中,那些被逼上梁山的草莽英雄,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因为在家乡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落草为寇的?比如豹子头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最终只能逼上梁山。他的走,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重生。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不可否认,家庭背景、社会资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