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赵青 ‖ 整治职场“内卷”,学会说“行”

来源:本站    作者:赵青    时间:2025-03-20      分享到: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行”与“不行”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万事万物行就要说“行”,坚决执行;万事万物不行就要说“不行”,坚决制止。但现实中却存在这种情况:万事万物行,非说“不行”,说了还管用;万事万物本来不行,非说“行”,还要吹嘘、力捧,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轻则害了自己,重则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

近年来,职场“卷”字当头。说“不行”为“行”的少见,而对“行”说“不行”的,可谓数见不鲜。

一事当前,执行者落实后汇报、管理者听汇报,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流程。但有的管理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一上来就要先说“不行”,煞有介事地寻几处毛病,一通说教,凸显出上下级之间的区别。说的什么不重要,下属服从的感觉才重要。然后抛出一句“不行,你再改改”打发了事。

苦心孤诣的下属,加班加点按照约定时间再次汇报,有些管理者借助手中的权力继续泼冷水。如此反复,修改成了家常便饭,似乎只有修改了才可以过关。直到最后由不得判定行与不行,“赶紧报吧”匆匆完事。

“不行”的除了下属,还有上一任“不行”、别人“不行”。工作岗位交替后,这也没交接,那也有欠账,之前的方法不中用、不合理;要么总是别人不行,这也没干好,那也办不对,态度不积极,能力不匹配,没有一个能行的;要么总是客观不行、时运不济、流年不利、大环境不好,一副主观无比努力、客观匹配不及的态度,到处逢人说项。这个时候,能力与否、权威与甚,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行”的不是我,“不行”都与我无关。


有的管理者对“行”不说“行”,以此规避责任好甩锅,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

有人说,规避责任的第一步就是装糊涂。一方面,不说哪样行。有的不知道什么是行,没有标准、依据。长期沉溺于经验主义这一“舒适圈”,不思考到底为了谁、服务谁,工作能力没得到提升,做人做事达不到坦诚。

另一方面,不说怎么行。有的没有方法、没有步骤,不能发挥岗位职责作用,不思考问题缘由,不主动谋划,甘当“二传手”“传话筒”。上级吆喝一声,往前挪动一下,你说我应、你骂我听、你装我演、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

再一方面,不说何时行。有的没有时间观念,没有预留底线,听之任之,“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工作没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具备未雨绸缪的判断力,不增长叶落知秋的洞察力,甘愿沦为工作中的“万金油”。

就不说行,有时还“灯下黑”。“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不管别人行不行,反正自己很“行”。归功于内,归责于外。来了功,大包大揽;有了过,避之不及。出了成绩就自夸“劳苦功高”,有了过错则推脱“毫不知情”。这些都是看似高明实则愚蠢的行为。


只有对“行”说“行”,才能真正履职尽责有作为。在发展的道路上,“行”,不容易,既要谋划前瞻,又要真抓实干;说“行”,也不容易,既要率先垂范,又要敢扛敢担。

持有“别人能行”的信任。管理者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大度雅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多一些理解、多一点信任、多一层包容、多一番鼓励,亲力亲为,俯下身子帮、教、传、带,效果会更好。团队中应彼此信任,不搞对立,这样才能彰显用人风度,相互扶持成就。

苦练“自己能行”的本领。别人的信任是客观条件,自己能行才是主观本能。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勤学苦练又不断进取的过程。想走捷径的人太多,但真正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善于学习、勤于做事、勇于创新,在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让“这人能行”成为自己最可贵的名片。

赢得“有人说行”的支持。认可和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珍贵的纽带。争取别人的认可,赢得他人的支持,不仅要嘴上说得漂亮,更要行动上拿出真章,做到“干得实”“说得好”。做到行有度、言有尺、事守信,做一个靠谱的人,让人放心。

永葆“如何更行”的追求。行与不行,关联知不知足。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没有起点,完美没有终点。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心之所向,向高而攀。面对任何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心态要放在“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追求完美而不苛求完美,在说“行”中行稳致远。

积极说“行”并能“行”,就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做事成事。既会减少繁琐流程造成的工作负担,又能减少相互扯皮的情绪负担,实现真减负。

此外,一定要聚焦实事求是,对“不行”的事情,要坚决说“不”,绝不能混淆“敢于善于说行”与“坏事烂事说行”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守好“不行”的底线,坚定“说行”的本质,走好职场路,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