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陶成桥 ‖ 从《创建天王殿碑》看儒释道三教融合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5-04-07      分享到:


嘉祥龙泉寺大明万历十五年《创建天王殿碑》是一篇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碑文,不仅记载了龙泉寺寺天王殿的创建历程,以及龙泉寺因水命名,由“圣泉”、更名为“龙泉”、由圣水庵,改为龙泉院,后命名为龙泉寺的历史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还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当时社会文化的诸多特点,尤其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

佛教元素

碑文主要围绕龙泉寺天王殿的创建展开,详细描述了寺内的建筑和神像,如如来的正殿、伽蓝殿、达摩殿以及新建的天王殿和其中供奉的天王神像等,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宗教元素和信仰内涵。

儒家思想的渗透

在劝勉部分,作者强调信众要“砥砺德行”,修身养性,保持真诚、质朴,不邪僻、不触犯法规。这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契合,如“仁、义、礼、智、信”以及遵守礼法等观念。

作者希望信众能够通过自身的品德修养来获得神灵的护佑,这种将道德修养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观念,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在佛教信仰中的渗透。

道家思想的影响

文中描绘的寺院周边“烟雾缭绕,槐树成荫”的优美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与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有相通之处。

此外,作者劝诫信众要“明心见性”,这一概念在道家和佛教中都有所提及,强调对内心本真的洞察和领悟。

三教融合的意义

这篇碑文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现象。人们在宗教信仰和实践中,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一教的教义,而是将不同教派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整合与运用。

这种融合有助于满足人们在精神、道德和心灵等多方面的需求,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创建天王寺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附: 

创建天王寺碑

创建龙泉寺天王殿碑记

   (碑文原文)

麟邑南二十里位青山之坤,马氏村之巽有脇山,峰嵧崓㠍碞碕碣䃥山之嵝,龙泉寺面横岭背,巉严左障层绕右绕河潏苍烟郁郁槐柏枎枎,寺之侧有圣井、后更曰龙泉,然沏冽冬夏停蓄汲取弗竭,寺因以龙泉名焉,陟其崖.令人心神顿豁茹云.飧霞之想,讵非兹邑一胜慨哉,其中有如来正殿,其两旁伽蓝达摩二殿,第山门天王殿,泯泯无建焉,斯亦胜地一大缺也,时山南四庄,村有居甿王氏,讳民者性行湢澹泊不华,酷嗜佛神,睹山门之缺,慨然思建之虑,独力艰就,迺纠十五六人结社,数年财物甫聚,即捐蓄鸠工监前殿三楹,起于万历甲申之春, 迄乙酉秋,而落成焉,基坧石丈余,悉以石栋宇巍峨,龛以瓦复,内塑天王四象,钜然壮丽,其有禅于兹寺也,岂浅尠浅哉,王君等仍命余言以志之,顾余也,谫匪娴于文者,曷能代君置喙乎,请以砥行之说最焉, 盖吾侪修善区区专营建塑佛神已哉,亦贵禔是躬缮性可对神明耳,诸君抱真保素.见性明心,勿寰佻勿颇僻勿骪,禔法操心飭行悉境,则飭神灵默眷而福祉永媛,世世无极矣,诸君以为何如,王君等鱼日唯唯余,因笔之于石是为志。 

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交仲冬款旦邑庠生 完临子张应宣撰

住持僧人 洪住 惠景天王殿碑记 

 

《创建龙泉寺天王殿碑记》

(碑文译文) 

麟邑南面二十里,在青山的西南方位,马氏村的东南方向有座胁山,山峰众多,山势险峻,有悬崖、峭壁、巨石、高崖。龙泉寺面朝横岭,背靠高山,左边有层层环绕的屏障,右边有河流环绕。烟雾缭绕,郁郁葱葱,槐树和柏树繁茂。寺庙旁边有口圣井,后来改称为龙泉,井水清冽,冬夏都蓄积着,取用不完,寺庙因此得名龙泉寺。登上山崖,令人心神顿时开阔,产生如云霞般高远的遐想,这难道不是本县的一处胜景吗?寺中有如来的正殿,两旁有伽蓝殿和达摩殿,只是山门的天王殿一直没有修建,这也是这处胜地的一大缺憾。当时山南边的四个村庄,村里有位居民姓王名民,性情质朴淡泊,不追求浮华,极其崇信佛神。看到山门的缺失,感慨地想要修建,只是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于是召集十五六个人结社。经过数年积攒财物,刚一聚集就捐献出来招募工匠,监督修建前面的殿堂三间。从万历甲申年春天开始,到乙酉年秋天落成。殿基的石头有一丈多高,全部用石头建造,房屋高大雄伟,用瓦片覆盖屋顶,殿内塑造了四大天王的像,十分壮观美丽。这对于这座寺庙来说,意义难道不深远吗?王君等人仍然让我写点文字来记录这件事。只是我啊,才疏学浅,不擅长写文章,怎么能替您说话呢?请让我以砥砺德行的说法最为重要,我们修行善事,不只是专门致力于建造塑造佛神,也贵在修养自身、完善本性,能够面对神明。各位保持真诚、坚守质朴,洞察本性、明白真心,不要轻佻、不要偏颇、不要歪曲,遵循礼法,用心修养德行,处处谨慎。这样,神灵会暗中眷顾,福祉永远相随,世世代代没有尽头。各位觉得怎么样?王君等人连连称是。我于是把这些写在石头上作为记录。 

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冬吉日 邑庠生 完临子张应宣撰写

住持僧人 洪住 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