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贺文键 ‖ 戏剧赤子——习志淦的艺术人生
一、艺术人生的转折与坚守
习志淦的戏剧人生始于1959年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汉剧科,命运却在他唱坏嗓子后悄然转向。中专毕业后,这位未来的剧作家凭借天赋与勤奋,硬是在舞台灯光之外开辟出一条创作之路,完成了从演员到编剧的艰难蜕变。从舞台表演者到幕后创作者的转变,使他获得了观察戏曲艺术的双重视角。
真正让习志淦在京剧界崭露头角的是80年代初与郭大宇合作的《徐九经升官记》。他们从单口相声“姚家井”中提炼“戏核”,创作出这部借古讽今的传奇剧。在导演余笑予的协同下,该剧大胆启用丑角朱世慧担当主角,彻底摒弃了文革时期“高大全、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演出引起轰动,不仅获得文化部、中国剧协颁发的全国优秀剧本奖,拍成电影后更获全国戏曲片奖,奠定了习志淦在剧坛的地位。
命运的考验在1988年来临——习志淦确诊甲状腺癌,而彼时《膏药章》《洪荒大裂变》两部作品正待修改排练参加全国调演。面对同事劝告,他推迟手术坚持改戏:“习志淦顾不得同事的好意提醒,坚持和剧组待在一起,一点一点地改戏,把住院开刀的时间一推再推。”当两部戏双双获奖凯旋,他的病情已耽误一个月之久。这种以生命浇灌艺术的坚守,成为他戏剧精神最悲壮的注脚。
习志淦与台湾著名作家柏杨谈《阿Q正传》改编
二、戏剧创作的革新与突破
习志淦的艺术探索始终伴随着对传统的大胆革新。他与余笑予等人共同开创的“鄂派京剧”,核心在于打破表演程式的桎梏。其作品追求平民化表达与悲喜剧的有机融合,尤其注重用生活化手法改造京剧程式化表演,使古老艺术焕发现代生机。这种艺术理念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已初露锋芒,而在《膏药章》中则达到成熟——该剧不仅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更成为湖北省首个入选“中国十大精品工程”的作品。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习志淦评判戏剧优劣的核心标准。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讲座时曾阐释:“评价一个戏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它有没有做到这八个字,只有做到这一点,这部戏才是真正的戏。”这一理念在《襄阳米颠》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剧历时一年多修改16稿,最终在2004年中国第四届京剧艺术节上斩获优秀编剧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戏剧题材的拓展。1992年冬,台湾大武生朱陆豪邀请他改编金庸名著,面对大学生“为什么总演传统戏”的质疑,习志淦仅用五个月就将《射雕英雄传》搬上京剧舞台。台湾连演八场引起轰动,“戏中黄蓉点菜的唱段,成了剧组的流行歌,甚至青年学生中也有人唱。”随后创作的《阿Q正传》中,阿Q为“姓赵”纠结的段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学在戏曲舞台的现代生命力。
习志淦还是一位优秀的戏剧导演
三、跨地域传播与传统艺术的活化
借助父亲在台湾的特殊背景,习志淦成为两岸戏剧交流的重要桥梁。他携《徐九经升官记》等剧赴台演出,在台湾戏剧界产生深远影响。最具突破性的跨文化合作当属与香港导演徐克、台湾名伶吴兴国联袂创作的探索京剧《暴风雨》——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名作的实验戏剧,融汇两岸三地艺术智慧,先后赴韩国、欧洲等地演出,为习志淦赢得国际声誉。
新世纪初,面对戏曲观众老龄化危机,习志淦将目光投向校园。201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讲座时,他被徐本禹支教事迹深深震撼,虽已年逾花甲,却毅然跨界创作话剧《牵挂》。这部以三位华农学子(徐本禹、赵福兵、张瑜)为原型的作品,全部由非表演专业学生排演,舞美简朴却情感真挚。令人惊叹的是,该剧不仅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更创下连演十年不间断的舞台奇迹,被专家誉为“校园戏剧的奇葩”。
李源潮同志观看演出后称赞:“大学生演大学生的事,说大学生的话,道大学生的情,真实感人,传递了青春正能量。”《牵挂》剧组十年来成员多有支教经历,形成“爱的传递”的生动循环。习志淦感慨:“排这部戏,也让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净化。”
习志淦和他的学生们
四、薪火相传的戏剧教育
退休后的习志淦将更多精力投入戏剧教育。有感于校园京剧讲座中孩子们的热情,2017年春他赴武汉大方学校开设“京剧必修课”,从普通班学唱到兴趣班提高,系统设计京剧课程体系。他惊喜发现:“通过学京剧,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和举止行为有了改观。腼腆的变大方了,娇气的能吃苦了。”
面对国内缺乏权威京剧普及读本的现状,已过古稀之年的习志淦耗费四年心血编撰《京剧》教材。为取得80多位艺术家的影像授权,他遍访京沪鄂多家院团,得到尚长荣、刘长瑜等名家支持。九旬戏曲理论家龚和德不仅提供《中国京剧百科全书》参考,更亲自作序。2011年出版的这部国内首部京剧普及读本创新采用“图文+二维码”形式,使读者可随时欣赏经典片段。
2024年10月,“习志淦工作室” 在武汉传媒学院正式挂牌。座谈会上,他对青年学子提出箴言:“作为一名编剧,应有献身精神,甘做幕后,如同老师一般,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他特别强调创作要“站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的角度上,善于发现当代社会的共有问题”。每月定期的教师座谈会与专题讲座计划,彰显着这位老艺术家培育新苗的系统思考。
习志淦在美国讲京剧
五、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
回望习志淦六十余载艺术生涯,其27部上演剧目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中国当代戏剧发展史。从《徐九经升官记》对丑角美学的重构,到《射雕》对武侠文化的戏曲转化;从《暴风雨》的跨文化实验,到《牵挂》的青春书写,他的创作始终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张力。尤其可贵的是,在获得国家级奖项肯定后,他并未固守成就,而是不断突破自我边界——年逾六旬首度尝试话剧,古稀之年编著教材,耄耋之年仍驻守教学一线。
他对青年观众的重视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当传统戏曲面临观众断层,习志淦通过改编青年熟悉的文学作品、创新舞台表现形式、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成功唤起了年轻群体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他总结道:“京剧要争取年轻观众,《射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观众意识与前瞻视野,正是许多传统艺术工作者所欠缺的。
习志淦的创作生涯印证着他对戏剧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戏剧精神不在固守经典,而在与时代脉搏共振。从借古讽今的徐九经到支教山区的大学生,从莎士比亚到金庸,他总能从不同时代的叙事中提炼出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2024年工作室揭牌仪式上,他对青年创作者的寄语恰是其艺术人生的最好总结:“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勇于攀峰的精神。”
习志淦的戏剧人生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剧,从演员到编剧,从传统京剧到实验戏剧,从专业创作到艺术教育,他始终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开掘创新。其作品打破行当界限、融合悲喜剧元素、跨越文化藩篱,为传统戏曲注入现代活力;其晚年教育实践则如一座流动的戏剧桥梁,连接着专业与业余、舞台与课堂、经典与青春。当《牵挂》中支教大学生的歌声仍在校园回荡,当小学生跟着《京剧》教材咿呀学唱,这位戏剧赤子用生命书写的艺术长卷,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蔡世鑫 ‖ 解读《百字铭》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王冲 ‖ 以诗为刃,剖开历史的肌理——读商敬洲《诗说〈史记〉》的文化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