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道峰 | 闲读《记承天寺夜游》|| 观照·感知·自然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付道峰 | 闲读《记承天寺夜游》|| 观照·感知·自然

来源:本站    作者:付道峰    时间:2024-02-01      分享到:

闭门静坐,乱翻书,翻到自己《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见一旁批“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学习之中,尤其是‘闲人’之辨,学生无动于衷,无法与遥远的苏轼‘共情’”。勿论掌握教参所给“漫步之悠闲”“赏月之心喜”“贬谪之悲凉”之术语。貌似不妥,再次翻看《记承天寺夜游》,如桃花源渔人,隐约间,面前“仿佛若有光”。

文章脉络极为清晰:无心入眠,继而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约观景,由景入思,发出“闲人”的感慨,议论作结。我们习惯性把结论性的语句作为阅读重点,习惯性把阅读与作者个人经历联系一起,凡是苏轼的作品都要和苏轼的被贬联系在一起,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追溯出“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和苦难的”哲理深思。我们这种思考模式是否有标签化的嫌疑,依照这种思维方式,凡贬官的,所写文章必为贬谪后不如意?必为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必为豁达胸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前面的序言。林语堂这样写到:“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此评价甚是中肯,尤其是“月夜徘徊者”,此称谓很好,如果我们抛开贬官文化的,单纯从文本自身来细读这篇文章,该如何呢?

个人所好,我以为《记承天寺夜游》最美的应该是景物描写,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整体呈现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感觉,貌似禅悟;《小石潭记》中有过类似的景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是一种乱极后静的感觉;还有《醉翁亭记》“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小老头,醉醺醺的,心极八荒,悠远阗寂。他们的本质是共通的,“相看两不厌”,都是对自然的一种观悟,如老僧坐禅入定一般。

《记承天寺夜游》中思路“变”是有此景而变,《小石潭记》中的“变”也是由彼景而变,景物理应为解读的重点。蓦地想起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他继而写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纤细柔弱让人心痛,对生命的无力感让人心惊胆战,幽幽泛着远古青铜器略带绿斑的微芒,下面接着写道“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反复陶冶”,以上词语能否可以成为我们解读《记承天寺夜游》的密码,我们抛开贬官,抛开文以载道,抛开苦大仇深,从“感受美的能力”“邂逅美所得”“亲近所得”解读这篇文章,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生活在一个快速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大考小考落玉盘的时代,我们孩子丧失了对美的感知与思考,引导他们从身边感受“美”,未尝不是一种尝试,放大这种美,细化这种美,在美中提升自我,认识身边的世界,未尝不是人生的一次提升。文学的东西尤是如此这般,她是要赋予我们美的,赋予我们感知美的能力。文学经典尤其如此,《平凡的世界》要我们感知面对平凡生活仍要埋头向前的执着之美;《活着》要我们感知命运无力下的坦然退却接受的淡然之美;《一句顶一万句》则在唠唠叨叨中要我们感知人注定伶仃向前的孤独之美;《柳梢青》则在凝聚一个特定场景之中,要我们感知时代青春之美……美是需要感悟的,然,不必处处皆有感悟,太累,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更应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之下而有触发。

无独有偶,自己曾有有一段光阴,一词概之“困顿”,校外小河钓鱼,突然下起了小雨,雨打湿全身,忽有《江雪》之感,一人、一杆、一钓丝,一只钩,茫茫天地间,惟有一个小我,人生渺茫之感溢于言表,心竟生几分寒意。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江雪》的穿越,柳宗元当时写《江雪》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未来的我们会学这首诗,会背诵这首诗,他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我们要做的是感受这种感情,及表达的这种方式。

西哲有言,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 和蔚蓝的原野。川端康成老先生又写道“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经典解读亦是如此,我们要看到,又要发现,无论隶属“某些人”与否,美的东西是无法泯灭的。

 

附:


记承天寺夜游

 [ 宋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