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法 | 登峄山记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于延法 | 登峄山记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延法    时间:2024-03-16      分享到:


登 峄 山 记 

于延法

 

 

我离峄山很近。在天空阳光灿烂清丽无云的时候,站在村前的白马河大堤上向东南眺望,就能清晰地看见峄山巍峨的身影。我曾在邹兖公路(246省道)白马河大桥上举起手机,把“邹鲁灵秀”定格在我的相机里。那葱郁的山林,叠垒的怪石,虽然有些影影绰绰,却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思和急切的向往。

峄山离我很近。“峄山戴帽狗吃草,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我小时候夏天里听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大人下地干活前,即便是万里无云的晴好天气,人们也会面向东南,手遮眼罩望向峄山,假如峄山云雾缭绕,尤其是黑云密布,那肯定是将要下雨的征兆。人们收干晒湿就会做好提前准备。

峄山离我很远。虽然我和峄山咫尺之遥,仅仅不到30公里。但少年时对它的憧憬,却是始终没能实现。因为在我少年轻狂的时候,那可不是用步履“辇来于此”能实现的愿望。

我离峄山很远。虽然在我年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从峄山四周诸条路上经过,并不止一次地频频侧目观赏嶙峋的怪石,巍峨的山体,葱郁的林木;聆听从山上飘忽过来的虔诚的佛语梵音。但从未曾涉足仙界圣地 ,融入峄山的怀抱。那都是为了生活奔波,无暇贪恋“岱南奇观”的俊秀飘逸。这成了我未曾登临峄山的遗憾,始终让我耿耿于怀。

直到我年过花甲不再为生活操劳,有了些许闲暇时光,“登东山而小鲁”的情怀越发变得凝重难释。于是,我选了一个风清日暖的天气,携手爱人,驱车前往 “齐鲁名山”,一览享有“灵通泰岱”,“邹鲁灵秀”、“衍岱钟灵”美誉的“雄、奇、险、俊”峄山之壮观。

妻子笑我执拗,为什么不能选择到了年后春暖花开的时节再来爬峄山。我说这个季节人少,不拥挤,而且还能清晰地欣赏春夏时节由于绿荫遮挡而看不到的嶙峋怪石。妻子说你也是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就是与人特别。

到了峄山脚下,妻子往前一指:你看,就是一堆光秃秃的石头,也没几个游人,小北风呼呼的,没有花香,没有绿草,有什么看头。

你知道这些石头是怎么来的么?我携手妻子,径直往售票大厅走去。

怎么来的?

是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的时候,把剩下的滚滚乱石抛下天界,落到地上,堆积成了峄山。

购票后攀登21步台阶,从峄山牌坊(景区西门)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子孙石。传说这是云霄娘娘为人间送娃娃的地方,历来人们祈求添子增孙,就虔诚地来烧香祭拜子孙石,以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据说孟子就是其母仉氏来此求子而得。

沿山路拾阶而上,攀爬陡峭的石磴,到了灵官殿。由于今天出发时天气寒冷,穿的衣服较多,再加上初次攀爬峄山,心里有些兴奋,走的速度稍快,这时身上已经大汗淋漓,腿脚有些疲累的感觉。于是就坐到灵官殿前的凳子上休息。灵官殿里有一位六十开外的妇女,正在为前来上香拜祭的两位年轻女子启迪心窍,指点迷津。这两位女子是来求婚嫁、生育,还是生计、前程,所求何事不得而知。只听花甲妇女要她们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来上香许愿,一定会心想事成。

灵官殿小憩,轻松多了。继续攀爬,在陡峭险峻的上山步道上,影影绰绰地听到上面人声鼎沸,喧哗热闹。经过普度众生的南海观音遗落的宝瓶石,正有一家游人在步道旁休息区歇息。这一家四口,两位长者已是耄耋老人。交谈中得知年长老者75岁,在老伴和女儿、女婿的陪伴下,趁冬闲时节来峄山游玩。他们是邹县电厂的职工,每年都趁闲暇时光到此一游。他们也和我一样,在家乡就能眺望峄山,所以峄山已经扎根在他们心底。

年长我十多岁的老哥,见我气喘吁吁地上来,招呼我坐下。他对峄山了解颇多,他说在步道西侧有梁祝读书洞,是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地方。他知道峄山的来历,知道峄山的五华峰和海南的五指山是两只遥遥相对的手掌,知道泰山姥母和峄山圣母是手足姊妹,知道三皇五帝御驾来此,知道唐宗宋祖莅临拜谒,知道至圣先师来此讲学授业,还知道文人雅士赋诗作词,弘扬峄山人文风情。

不能久歇,继续前行。老者比我先行一步。他拄着手杖,女婿搀扶着缓慢前行。他的老伴是个劳作之人,体力尚好,与他的女儿走在前面,并嘱咐老人如果体力不支,就休息会再慢慢返回。

我脱掉身上厚重的棉衣,装进旅行包里。喝了口热气腾腾的茶水,身心舒爽,轻装前。不一会就追上了翁婿二人,看来老哥有些疲惫,他不时坐下来休息。年龄不饶人呐。我们打过招呼,又往前行。妻子找了两根带杈的木棍,我们人手一根拄着在山道上攀爬,轻松多了。

泰山行宫里供奉着泰山奶奶,香炉里香烟缭绕,紫气升腾。不多会就到了半山亭。顾名思义,从西门登山,至半山亭才登山一半。在亭中稍歇片刻,饮水观景,别有情趣。抬眼望,蓝天白云,树木深深,奇石林立,百态千姿,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曾经有一首赞美半山亭四时风光的诗文:“春盈桃红百鸟鸣,夏日消暑处处胜。秋露一滴人心醉,冬雪巧积离奇景。”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

半山亭往东南不远处有五巧石、鱼石、醉仙台,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平缓的步道旁有几只肥硕的散养公鸡在觅食,还不时忽闪下亮晶晶的红色羽翼。它们一点也不怕人,有时还引颈高歌。

由于初登峄山,对山上景点不甚了解,只能沿着登山道路逶迤前行,根据标识指引,举步前往,一览盛景。从半山亭到南天门,道路平缓,林木深深。沿途古树参天,盘根错节,奇石遍布,仪态万方。降任石犹如降大任于斯者负重前行。由于地冻天寒,游人稀少,没去妖精洞。径直沿石阶继续前行,到了一处仅能容一人侧身而过,两边峭壁兀立的窄径,这里称做赛潼关。我们等着对面游客穿径而过。后面上来一位年轻人,他敞开上衣拉链,躬身曲背,双手放到膝盖上,叉开双腿站在我们一侧喘着粗气,稍歇片刻后问我:叔叔,快到鳌字石了么?

我听到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转身答道:快了。又问:小伙子,您从东北来的?

小伙子回答:我是吉林长春的。

专门来峄山看鳌字?

嗯那。

我在东北呆了四年,有好多东北战友。小伙子说他来兖矿国宏化工出差,仰慕帝王将相、贤达圣人、文人墨客都曾登临拜谒的峄山,为了一睹“天下第一奇山”的风采,办完业务便匆匆而来。我问他登山的感觉,他说:好爽啊,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雄近在眼前。真的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感觉。。

后面跟上来一位游客,接口说道:你要是春夏或秋季来旅游,峄山的景色才叫美呢。他说要看花开你得春天来;要听泉、赏洞,最好到夏天来;要品尝峄山的山珍或鲜果就得到秋天来;要是你想看清峄山奇石的真实模样,那就等到十冬腊月,绿叶凋零,百草枯衰,没有了遮挡,你从西门上山,沿着阶梯古道,观赏立于山道两旁、亭台庙宇道观之间的嶙峋怪石。他说曾有一首赞美峄山四时景色的诗句:“春盈桃红百鸟鸣,夏日消暑处处胜。秋露一滴人心醉,冬雪巧积离奇景。”这位游客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高中学校的老师。

我有些惭愧,自己是邹城人,却对峄山知之甚少,竟然不如几百里路之外的异乡人了如指掌。这时我想起了苏轼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挤过赛潼关,跨上云砌桥,扶攀宕天梯,叩别袈裟石,仰观南天门,信步白云宫,径往五华峰。拐弯抹角,穿过松间小径,攀越石缝陡坡,一路走走停停,观赏着奇巧突兀的怪石,星罗棋布的庙宇宫殿,穿越历史,与神灵对话,和圣贤擦肩。在“鳌”字石下惊叹不已,感慨万端。

返回时在南天门前又与来时路上遇见的老人不期而遇。他虽有些气喘吁吁,眼神里却闪烁着光芒,脸上洒满了喜悦。他给我打招呼:犟了不中,岁数不饶人呢,兄弟比我小几岁,就是比我爬得快,要是早几年,我早就在山下的凉亭里喝大茶喽。

我真的好敬佩这位七十多岁的登山者。他说他每年都来爬山,有时从东路上山,到小鲁台坐一坐。

他说一年四季爬峄山,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春天有鸟语花香,夏天有蝉歌嘹亮,秋天有如火的红枫,还有瓜果飘香,冬天有长青松柏,皑皑白雪。

他还说从不同的方向爬峄山,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收获。从西路攀登,陡峭险峻,奇石突兀,林木深深;从东路攀登,洞穴幽深,曲径通幽。山上亭台楼阁、寺庙、道观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林之中,越发显得浑然天成,磅礴大气。

原来我还不知道游峄山有两条线路可走。

等二月二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峄山,沿着羊车故道,一帆风顺地曲径通幽,领略岱南奇观的灵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