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王相华 ‖ 张连印故事配诗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代楷模——张连印的故事《只为这满眼的葱茏》,以张连印将军从小生活的故事为主,配发插图和诗歌,能更深刻了解张连印将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盛世中的我们激发出面对生活困境的信念和勇气。本期推出王相华配诗五首,以飨有缘!
小时候长得就像个兵
张连印原本有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家。他的父亲张泓高大、伟岸,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乐观豁达的好男人。张连印依稀记得自己的小脸蛋被父亲的胡茬扎过的温柔与瘙痒,依稀记得父亲逗他玩耍的欢笑和真挚,依稀记得父亲身上散发的男人气息和风韵;更清晰记得父亲在农田劳作一天回来,连农具还没放下,就蹲下身看他那种深情的眼神,更清晰记得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红火人,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都是出了名的“挠阁”高手,扛一个铁架子,能把两三个装扮起来的孩子扛在肩上招摇过市。就是这样一个身强力壮、乐观豁达的父亲,可能患了肺病,竟然病倒了。家里送他到大同的医院看过,但药石罔效,华佗束手,年方27岁的父亲于1949年春天撒手人寰。那时,张连印4岁,弟弟刚刚出生。其时家人都和他讲父亲出远门了,再也不回来了。面对父亲英年早逝之悲,在张连印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但他仍然相信,尽管父亲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远,还会相聚,他真想再听听父亲的叮嘱,看看父亲灿烂的笑容。
但残酷的现实,让张连印和母亲顿时成了孤儿寡母,连生存都成了问题。1951年,张连印6岁,22岁的母亲程二女不得不一咬牙,带着弟弟改嫁到邻村的猪儿洼村。姨姨同在那个村。爷爷奶奶通情达理,支持儿媳的选择。母亲改嫁的时候,也要带张连印一起走,可一个6岁的孩子意已决、心已定,居然“坚决不走”,眼神里有一种和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他丢不开爷爷奶奶,目送母亲出门,流下了一行难言的眼泪。
张连印的继父叫于生永,虽然年轻,却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在村里当干部,特能干事,后来还在乡里当过乡长。继父是初婚,对母亲挺好。母亲虽然改嫁,但没有隔断与张家的往来,做下好吃的,总会拐着三寸金莲走六、七里路,从猪儿洼送到张家场给儿子吃。后来母亲陆续又生了两男四女,张连印同样和同母异父弟妹相处融洽,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作为长兄曾多次接济帮助过他们。妻子王秀兰作为长嫂,对异姓弟妹同样给予关照,工作、生活、甚至婚姻,长嫂当母,都张罗照顾周到。对于母亲之痛,张连印重在抚平疗伤,给予更多的宽慰、更多的关爱。对母亲的改嫁,给予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扶助,对异性弟妹,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帮助,共建温暖和谐之家,这是张连印最难忘、最牵肠挂肚的人生大事。
回望流年
王相华(山东)
一些苦难,也是上天的加持
咽下去,再反刍
他的父母亲,在记忆里并没有分开
骨头里的火还在燃烧
每个黑夜,就像
无数颗星星,悬挂在他的泪珠上
——张连印,多么坚强的孩子
在生命分支的路口
回望,也是幸福,他以干净的灵魂承载着
人世间的责任与疼痛
这生命轮转的岁月
那些曾被流年折伤的细节,都会
变成另一道光
照亮他和我们未来前行的路
难忘的毕业照
1958年6月8日,张连印时年13岁,和张家场高级小学同班集体合影。黑白照片上的张连印一脸稚气,留着20世纪50年代少年的光亮发型,额前一抹刘海斜遮,咧嘴微笑,阳光、明朗,学生围着老师蹲、站、坐,姿态各异,背景树影婆娑。张连印蹲在左下角的位置。
这是张连印第一次照相,也是他最早的照片。那时照相不花钱,可洗相片得花钱。别说洗一张三、五毛钱,就是一毛钱他也掏不出来。同班张孝勤是他最要好的同学,家住邻村小场儿村,其父是个麻绳匠,他专门洗了一张相片送给了张连印,作为留念。
张连印是个有心人,时常拿出来专心凝视,感慨岁月如歌,流年似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张连印想读书,可爷爷奶奶家境贫穷和窘困,谈何容易?困难之时,伯伯张浸、叔叔张源愿意出钱,扛一膀子。张家场村老支书登门安慰。1952年,张连印被送到村初级小学上学,是最小的学生。之后考入高小,继续求学。那时学校办在张家场那座叫“神圣庙”的大庙里。原本这里供的神圣比较多,有正殿、有厢房,正殿对面还有戏台。老师重道德,教书教得认真,讲的是良心,因为良心最贵重;学生重品行,学得用功,学的是志气,因为志气带来意志;同学相处重品格,处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联络感情的纽带。
毕业照
王相华(山东)
蹲在墙角最矮的13岁的张连印
在合影中是乐观的
光亮的发型,稚嫩的笑脸
对应在阳光里,黑白的底色
比流水更清,比春风
更柔。他的和善,为他点燃更多的柴薪
在不经意的相遇中
将爱与温暖,施于故乡的沃土
一个注重品德的年代
毕业照里,老师、同学和乡亲们
都在情感的纽带里
树立起标杆,以助人为乐
或许,是因张家场“神圣庙”
带有的灵气,涤荡着
读书声中,他幼小心灵独具的慧根
感恩校园
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但张连印求知的心没有泯灭。他渴望读书,可爷爷奶奶家境贫困的无奈,愿望显然无法实现。人间温暖,重德向善。新社会新风气润泽普通百姓的心田。在村老支书的支持下,在伯伯张浸、叔叔张源的帮助下,张连印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上初小的愿望。
张连印最自豪的是11岁就读了高小。高小秋季入学,时任乡长的胡有泉来校检查,看见11岁的张连印和同学们一起进入教室,很惊讶:“这么小就读高小?”一旁的老师悄悄告诉乡长:“这个娃考了第四名。”张连印听在耳中,记在心田,更加发奋地读书。一直到1958年13岁高小毕业,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
张连印从小热爱劳动。帮爷爷奶奶担水、拾柴自不必说。农业合作化之前,村里把全村的牛集中起,由一个牛倌在河滩和梁上放牧。张连印每天上学前,第一件事就是拿个筐子给集体拾牛粪。牛群在前面走,他和一群孩子在后面跟,紧盯牛屁股,生怕漏拾了一坨牛粪。尽管牛蹄杂沓,腾起尘烟,气味很大,但他仍如获至宝般把牛粪收进筐里。每每谈到这段往事,张连印仍是一脸兴奋:“我那个时候闻见牛粪是香的。”
张连印非常珍惜同窗学友的情谊。1958年,张连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离村最近的管家堡中学。当时学校实施四轨制教学,一届分4个班。读了不到1年时间,这一届初中班又被合并到破鲁中学。由于新学校还在草创期,老师全跑校,学生可住校。一排石窑洞,一条大通铺火炕,一个宿舍睡十几个学生。初一开学,除带必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外,铺的、盖的必不可少。张连印年龄最小,个子不高,带的被子大褥子小,而大通铺上张熙、董胜两位同学的褥子大被子小。入秋天气凉,他们三人都挤到张连印的大被子里,这条张连印父亲曾盖过的大被子默默地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友谊。
张连印在学校一直享受一等助学金。入学第一个月要交足两个月14元的生活费。第二个月评定助学金,张连印被评为第一名,每月补助4.5元,学业成绩也和助学金一样始终保持班级第一名。由此他对破鲁中学的记忆最为深刻,因为这每月4.5元的助学金对张连印来说,就是他全部的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支撑他完成学业的最大底气。
多年之后,张连印肩扛将星,走进学校给小学生上课。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一定要用功学习,用功学习才能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得到同学们尊重。”他设身处地回望人生,又加了一句:“在学校用功学习是第一选择,没有第二选择”。
求学路上
王相华(山东)
张连印从未泯灭求学的渴望
一路上铭记
那些扶植他成长的人,也记住了自己
捡拾牛粪的无奈和欣喜
这高小里最小的学生
以坚韧不屈的精神,撑起生活另一片蓝天
秋风吹过的地方,都有他
踩下的印辙,只靠4.5元助学金
奔跑在求学的路途
而时光,一层层褪去外衣
剩下的只有一颗
赤裸的灵魂,在朝阳下的起跑线上
丈量着生命的高度
多年以后,他以布道者身份
诠释着立志读书
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与归途
无奈退学
“学林探步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张连印喜欢用功学习,渴望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但是,天公不作美,命运跟他开着玩笑。1958年,刚到管家堡中学就读不久,还在教室里听课,村里人就来传来话:“奶奶病重,快不行了。”张连印大惊,收拾好书本,就风风火火地赶回家里。一进家门,奶奶李大女病体支离,身处弥留。那一年,奶奶57岁,小脚老妪,一辈子没有自己的正式名字,却一辈子生育了6个子女,经历了中年丧子,寡媳改嫁的痛楚,她把长孙张连印当最小的儿子来对待,真心、悉心、细心,无微不至。张连印孩提时,就想长大后一定要为爷爷奶奶养老送终,可自己还未长大成人,奶奶却将撒手人寰离他而去,这怎能不令这个13岁的少年悲痛万分。
爷爷张裕清本来身体就不好,从合作化到公社化,老病缠身,神衰体倦,当不了生产队里一个整劳力。到1960年,连下炕的力气都没有了。村里人说,张连印爷爷常常连咳带喘,“气不够用”,“连屎尿都送不出去了”。
面对爷爷的身体状况,张连印考虑再三,决定退学回家侍奉爷爷。多少年后,每当说起这一段经历,他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洒襟前。
当张连印写好退学申请交给肖海成校长的时候,校长读着言词恳切且略带伤感的申请,连连叹息:“:可惜了!太可惜了!”又连连反问:“我说你,你呀你,怎么不把初中读完呢?!”同学们知道了这一届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张连印退学的消息后,连连发出:“一个如此好的学生,为什么说退学就退学?”长城岭村来的同学魏宏主,会泥瓦工手艺,比张连印大4岁,当年已是19岁的壮后生。他反问张连印:“你实在有困难,我多做几天工,不就解决了吗?何必退学呢?”张连印听了被感动得眼圈发红。如实告诉魏宏主:“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我的爷爷病重,身边离不开人啊!”
心 路
王相华(山东)
在学业与孝道的双重选择中
张连印毫不犹豫——
选择后者,朴素而幼小的年龄,是命运
对他的磨砺与考验
这是成大事者,必经之路
那些刻在骨子里
善良的品质,也是他日后,走向
生命觉醒重要的历程
而周围异样的目光与诘问
在他沉默的眼神中
反复晃动,他心路的成长,就像石头
被慢慢磨掉棱角
这么多年,他像一尊即将
完成的塑像,隐忍中
凿除粗劣碎片,见证着真实的本性
好孙子,好劳力
再有一个学期,张连印就初中毕业了,那时凭借他的学习成绩,他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现在他的心里,唯有回村侍奉爷爷,才是正确的选择。
回村后,张连印一边侍奉爷爷,为爷爷端屎送尿,一边忙里偷闲为大队出工出力。出工前,他给爷爷喂饭喂汤,安排好病人,然后,再到院子外面铲一锹黄土,放在靠近炕沿的地面,以备爷爷吐痰之用。收工回来后,再将沾满恶痰的黄土倒出去,换上新的。守候爷爷长孙归,喂饭喂水敬长辈,这是岁月熏陶,父母教诲。为减轻家里负担,张连印挥动农具到田间,成天干得满头大汗。日子长了,他百感交集。长夜漫漫,爷爷的重病在他心中刻下沉重的印痕,侍奉爷爷点亮生命之光,祈祷星日摆脱病魔,恢复健康。
后来张连印常说,从15岁到18岁在村劳动既磨炼了意志,又强健了体魄。往粮站送公粮,一个180斤的标准包,扛在肩上,从地面到粮囤子口的蹬板来回架好几层,每到卸车之后得拉20多趟,这样的重体力活我都抢着干,一干起活来浑身充满了力量。
孝感后世
王相华(山东)
张连印弃学后的路还很遥远
从15岁到18岁
再重的苦力,也压不垮他肩上的使命
本善之心,透出的光亮
应对着沉重的日子
仿佛正穿过他生活里厚重的雾霾
与圣人的光产生对接
——产生纵向攀升,这尘世
不可亵渎的正义
长夜漫漫,平凡中凸显着
他伟大的壮举,将一颗又一颗智慧种子
播撒进辽阔的土地
在人间,一定会涌现出
无数个“张连印”
孝感后世,传承中华美德的命脉
原载《只为这满眼的葱茏》
2024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