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诗歌」龍睿 ‖ 赋运河组诗三首

来源:本站    作者:龍睿    时间:2025-03-10      分享到:


从诗学考古的视角,赋运河组诗三首:

作者龍睿


1.《长相思·运河春行》

古河清,今河清,柳线摇波晓雾轻。画桡碎玉声。

竹篙横,云篙横,漕影沉碑苔色青。鹭衔千载明。


解析:

双叠"清"字如时空镜面,折射运河古今不变的澄澈本质。"柳线摇波"暗用《考工记》"水地以悬"测平古法,将柔柳转化为测量时空曲率的天然悬绳。"漕影沉碑"四字凝缩运河考古学意象——2012年济宁出土元代漕运记事碑,青苔覆盖的碑文正如水底史书。白鹭衔起的不只是春光,更是《水经注》般的历史明证。


2.《早春观济宁古运河》

縠纹新展碧琉璃,百啭声中斗柄移。

买断春晴凭杖看,隋堤烟柳正垂丝。


解析:

"斗柄移"暗藏古代运河的天文智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漕船夜观北斗定位之法,此句将鸟鸣化作星移的听觉刻度。"买断春晴"化用南宋临安瓦舍市语,以商业契约喻自然馈赠,与运河商贸基因深度契合。末句"隋堤烟柳"实为运河活化石——现存济宁段古堤仍有隋代夯土层,柳根缠绕处皆是史册年轮。


3.《渔歌子·运河春望》

虹饮波光龙系船,闸官亭外橹声连。

篙痕篆,漕痕镌。认取青铜水底天。


解析:"虹饮"暗合《水经注》"长虹饮涧"的治水神话,将现代桥梁还原为神话意象。"篙痕篆"指竹篙在石岸留下的楔形文字般痕迹,与微山湖段明代闸墙现存篙痕形成互文。"水底天"三重解码:既指运河水映天空之景,又喻《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唐代济州水系,更暗藏"水底汉墓"考古发现——古运河下叠压着数朝文明遗址。


综述:三首诗共同构成"天文-水文-人文"的三维坐标系,期盼济宁运河成为测量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