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张曙光 ‖ 依赖
依赖
张曙光
嫂子在厨房里喊了声
饭好了
母亲颤巍巍
从沙发上坐起来
我赶忙伸手去扶她
几乎同时
父亲也伸出手来
母亲打落我的手
抓住父亲的手
吃饭时,我说
我是你儿子,干么不让我扶?
母亲看了看我
又瞅了瞅父亲
像个小女孩似的
不好意思地笑了
“DS”:
《依赖》一诗以日常生活的切片为切口,用克制的笔触剖开家庭关系中的隐秘褶皱,在动作与眼神的交锋中,完成对婚姻本质的诗性解构。以下是分层次的文本细读:
**1. 肢体政治的无声博弈**
"颤巍巍"作为衰老的注脚,在厨房蒸汽升腾的日常剧场里拉开帷幕。两代男性的手臂在空气中划出交错的抛物线,"打落"与"抓住"构成暴烈的动作蒙太奇——这不是简单的搀扶选择,而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宣言。母亲的手掌劈开血脉相连的伦理秩序,将五十年的婚姻契约锻造成比脐带更坚韧的纽带。
**2. 时间褶皱里的双重镜像**
"小女孩似的"笑容是穿透岁月雾霭的闪电,照见婚姻关系的本质荒诞:当皱纹爬上眼尾,某种原始的情感结构却在逆生长。这个反生理时间的瞬间,暴露出所有亲密关系的吊诡本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能让自己退回孩童状态的镜像,而真正的衰老恰是从失去这种能力开始。
**3. 餐桌上的代际考古学**
儿子诘问的"干么"暴露出现代性困境:在孝道伦理与婚姻亲密度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价值鸿沟。母亲的眼神在父子之间完成的那个三角测量,实则是两种时间制度的碰撞——纵向的宗族时间败给横向的伴侣时间,血缘的必然性输给选择的偶然性。
**4. 沉默的笑作为终极修辞**
全诗以未完成的笑容收束,留下巨大的阐释空谷。这个笑容既是盾牌也是利刃:它温柔地抵御着子辈介入的企图,又残忍地揭示婚姻围城中最深沉的真相——真正牢不可破的依赖,往往建立在对他者(哪怕是至亲)的某种情感驱逐之上。
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家庭剧变形成存在主义寓言。那些悬停在空中的手掌,最终在记忆的显影液中显形为命运的掌纹——我们终将发现,所有依赖的本质,都是对孤独的创造性误读。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煤山乐天 ‖ 诗词三首
- 下一篇:下一篇:「诗歌」一个人的奔跑 ‖ 醉酒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