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空旷的乡村
踏上故乡的土地,一种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多么希望能多遇见一些父老乡亲,尤其是想见到那些曾经一起摸过鱼,捉过虾,爬过树,摘过瓜的童年伙伴,追忆发生在身边的往事,回味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
在一条不长的街道上,竟然有七户人家常年是“铁将军”把守。一条条无拘无束的树枝,疯狂地从院内伸展到墙外,地面杂草丛生,覆盖了进出的通道,显然这些院子里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
一个曾经拥有近千人的大村子,先后没有遇到几个人,而且不是老年人就是孩子,不知道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农村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少夫妻都实行了一胎化,农村的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明显减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收入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毕竟人均耕地有限,农民大部分时间只好待在家里,无事可做。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剩余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里打工。尤其是一些青年人,更不愿意长年守侯着那“一亩三分地”,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出原野,奔向城市,寻求自己的生财之路。无奈之下,只能把孩子留给父母抚养,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
在村子中心大街上,侯三家的房子建的最好,特别是他家的院子门头各外显眼。
侯三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虽然有大号,但没有人叫。侯三自幼聪明,人称“猴精”。在上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由于当时取消了高考制度,他也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此与土坷垃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三的大学梦无望实现,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托亲戚求朋友,不声不响地把大儿子转到了县一中学习。他儿子还真争气,不仅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还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侯三的二儿子与其哥截然不同,放着大学不考,却偏偏要走经商之路。侯家老二脑子灵活,论起经商之事头头是道,在公司里业绩突出,没干几年就被总部派到南方某省,成为省级商务总代理了。
侯三的女儿学习虽然不如哥哥,但她聪明伶利,能说会道,处事精明。她嫁到了城关一家小有名气的个体经商户,婆家自从娶了这个聪明能干的儿媳妇,真是如虎添翼,财源滚滚,生意越做越红火。
每当提起自家的几个孩子,侯三就振奋起了精神。有一年过春节,他的俩个儿子同时回家过年。当他们把各自的汽车往大门外一停,侯三也感到脸上放光。侯三俩口子高兴地合不拢嘴,见人就夸孩子干的好,有出息,又是拿糖又是递烟,好不热情。
大年初一早晨,侯三带着俩个儿子跑遍了全村,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和老年人拜年,村民的赞美声,让侯三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满足。
侯三给儿子精心建造的两栋房子也住不着了。他俩口子也很少在家,不是去儿子家里就是去闺女那里,孩子们也都希望他们过去,除了能帮助料理家务,也想尽尽自己的孝心。但侯三俩口子到哪里都住不久,他们只想着轻闲,走马灯似的到处转转。
牛壮在村子里可是有名气的人。只要一提到牛壮的名字,人们立马就想到了“超生专业户”,他家的孩子不仅多,而且是清一色的女孩。
牛壮的名字是他爷爷起的,爷爷希望自己的孙子像牛一样强壮。从牛壮的爷爷算起到牛壮这一代,已经是三代男性单传了。为此,牛壮的压力很大,他决心一定要改变家族男性单传的现状。
但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对牛壮是个无情的打击,他的媳妇接二连三生起了闺女。起初给孩子起的名字带有菊、梅、香字,后来生的叫楠楠、招娣等。起什么名字都没有用,该生什么还生什么,就是不见“带把”的影子。
那些年计划生育抓的很紧,又是抓人,又是罚款,甚至还要株连亲属和邻居。不管政策有多严,处罚有多重,牛壮俩口子就像是王八吃称砣铁了心了,不生个男孩誓不摆休。
牛壮媳妇的那种打扮行头,如果拍个超生游击队的宣传片,保准不用化妆。只要见她肚子一大,人马上就无影无踪了。她东躲西藏,把孩子生下来先寄养在亲戚家,待风声过后再接回来。计划生育部门也拿她没有办法。人也抓不住,罚款更没有,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老鼠与猫作迷藏。
过了几年,牛壮把分散寄养在亲戚家的几孩子接了回来。这下可热闹了,一个大餐桌周围挤得满满的,碗筷的碰撞声,足以形成悦耳的交响曲。
牛壮给村民们说过,他媳妇曾经怀过一个男孩,因不小心小产了。村民们明白,这是牛壮想给自己找回点面子。
牛壮的孩子们长大了,苦日子总算熬过去了。因为牛壮的媳妇长得秀气,生养的闺女也个个漂亮,人称“七朵金花”。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牛家的孩子个个懂事,有的学业有成,考上了大学,有的嫁到了好人家。
现在牛壮夫妻一改过去焦头烂额的面貌。孩子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给他们提供了出行的条件,牛壮夫妻不是去北方居住就是去南方旅游,在村子里很少有人能见到他们。
牛壮无顾无忧,吃穿不愁,光好衣服都穿不过来,而且多是名牌,都是闺女给买的。一次牛壮穿着一双运动鞋显摆,他让大家猜猜价格,在场的人谁也没有猜准。牛壮告诉大家,这双运动鞋二千多元呢,是美国产的,叫新百伦。有一小青年接了他的话题说,真是牛屁。牛壮听了好不高兴!小青年解释说:”“不是说你牛屁,你穿的这双鞋叫牛屁牌运动鞋!”
徐六福今年七十有三,按照农村当地的习俗,应该是吃鲤鱼的年龄。徐六福只身一人,无妻无子,无依无靠。近年来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渐渐不能自理,是侄子把他送进了养老院。
其实徐六福并没有福,也没有亨过福。出生时家里贫穷,兄弟又多,什么好事都轮不到他。从小就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都是拾的哥哥们穿过的。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说他不是那块料,始终没有走进学堂。到了应该娶妻的年龄,偶尔有个上门提亲的,人家一打听就嫌他家里穷,兄弟多。光阴流逝,徐六福最终成了单身汉,只好一辈子“打光棍”。
徐六福年轻时凭借身强体壮,又是农业生产行家,他种植的农作物长势良好,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徐六福平时十分节俭,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添件新衣服。吃饭更是简单应付,填饱肚子就行。他有自己的打算,平时积攒点钱留着养老。
徐六福的人缘很好,谁家有事他都愿意去帮忙,反正自己有的是力气,为别人帮忙也属举手之劳,说不定人家还备有好菜好酒招待一番,免得自己再生火做饭。
由于年轻时出力过度,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没有规律,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步入老年后日渐显现,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
徐六福的状况绝不是个别现象,一些老年人的生活问题,特别是晚年的养老问题,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机制,这种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站在熟悉而充满感情的土地上,回忆着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再也看不到当年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热闹景象;再也看不到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家庭共享晚餐的快乐场面;再也找不到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胡琴魔王 ‖ 植树节感怀
- 下一篇:下一篇:「诗歌」张依晗 ‖ 无力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