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火凤凰》评论」陈怀东 ‖ 丹漆应随梦,珠囊岂浪传

来源:本站    作者:陈怀东    时间:2025-05-15      分享到:


丹漆应随梦,珠囊岂浪传
——伴《火凤凰》心飞扬
文 / 陈怀东

各位前辈、老师:

下午好!

很开心能来参加这场文化盛宴。我文化底蕴薄弱,在此只浅谈一下我拜读完李老这部《火凤凰》的感悟。

先生用一颗炽热的心,在笔尖描绘出最美的图腾“一只银色的火凤凰,衔着旭日,在晴空里飞”,飞越山河万里,穿过时间的隧道,银凤凰变成了火凤凰,这只在烈焰中冲飞的神鸟,我没有听到她赴死的悲歌,锵锵而鸣的是她新生的宣言,每一道被灼伤的疤痕,都连接成,一片一片,耀着金光的新生的羽翼。

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汶川地震的第二年,这一年青海也发生了地震,(我记得李老年轻的时候,是在青海当的兵是吗?)我好像又被拉回去那个灰色的时空,我看到一个个汗流浃背的医护工作者,看到穿梭奔跑的物质运输人员,还有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志愿者们,以及这期间所有付出的人,他们无一不是在赴死,无一不是在涅槃,当苦难成为熔炉,卑微者亦可锻造出奇迹: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云端有冲飞的梦想,令人向往,但真正的重生始于尘埃。燃烧留下的灰烬不是令人遗憾的结束,而是新生的乐章。风起灰飞,下面埋藏着的是冲锋的号角!

我之前没有见到李老本人的时候,我不认为他是一位古稀老人,因为他的文字里,总是充满力量,让人心生美好,曾经有一次我问他,“李老,您有没有偶像”?他说“如果硬要说一个,只能是鲁迅”。我瞬间明白了,他的生命力源起于哪里,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国家,走到现在有太多的艰辛,时至今日,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前有鲁迅,后有鲁迅的追随者们,像李老这样的“视野无障,天下在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在。

李老书中有句话,我读时觉得最美:“曾经干瘪的细胞一颗颗饱满生动起来,好像秋空里的星星,五月末的麦粒。”这充盈着东方之美的浪漫,装点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图谱。曾经我的另外一位老师说过:江河如果断流,我们有什么脸面去见祖宗!文化如果断流,我们有什么脸面去见子孙!读过李老的作品,我相信且深信,中华文脉会断层来临时重生,我们的文化有传承更需崭新的创造。当然,这离不开在座各位的付出,借此机会向各位表达我的敬意,谢谢!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