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散文」王春 ‖ 来自鄹邑的一缕炊烟

来源:本站    作者:王春    时间:2025-10-10      分享到:



这故事的起点,不在庙堂,不在学宫,而在一位年轻母亲决绝的背影里。那时还没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只有一个名叫孔丘的三岁幼童,他牵着他母亲颜徵在的衣角,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迁徙。他们的身后,是故土鄹邑;前方,是鲁国的国都---曲阜。

我们无从知晓旅途的细节,只能想象那一路的风尘。一个丧夫的女子,在礼法森严的时代,其艰辛可想而知。但她眼中必定有光,那光,是对儿子未来的全部期许。她或许默默无语,只是用她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攥住儿子的小手。这最初的“迁”与“徙”,与其说是地理位置的移动,不如说是一次主动的文化选择。颜徵在,这位被历史笔墨轻轻带过的女性,以其惊人的远见,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景,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择邻”。她要将她的丘儿,带到礼乐文明的都市——鲁国国都曲阜,让他呼吸那里的空气,聆听那里的韶音。

于是,曲阜城闾巷的寻常烟火里,多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那所民居是豪华还是简陋呢?答案肯定是后者。但一定被颜徵在打理得洁净而有序。每日清晨,她为儿子整理衣冠,煮粥做饭。随着荏苒的光阴逐渐长大成人,送他出门游历、观礼、学习。黄昏,她倚门等待,听归来的儿子兴奋地讲述今日所见之礼器、所闻之乐章。她或许不能像后来的名师那般,为儿子解析《诗》《书》的微言大义,但她用全部的生命,为这棵幼苗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温暖的阳光。她让孔子在最为孤苦的童年,深切地体会到了何为“仁”,那是一种基于骨血亲情的、最原初的爱与安全感。这份来自生命源头的温暖,后来升华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成为一种普世的悲悯与关怀。孔子的“仁学”,最早的种子,或许正是在母亲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悄然萌发的,与袅袅炊烟不断交织升腾的写照。

年轻的孔子,就这样在曲阜这座“活着的周礼博物馆”里迅速成长。他“入太庙,每事问”,对周朝遗迹的所见所闻,一切礼乐典章充满了好奇。他演习礼仪,不仅学习其动作规制,更苦苦追索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旧有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混乱已然滋生。但孔子看到的,不是周礼的僵化形式,而是其中蕴含的、能够安顿个体心灵与整合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他对周礼的热爱,并非复古者的迂腐,而是一种伟大的“温故而知新”。他从古老的河流中,汲取了源头活水,意图浇灌当下的干涸土地。

这份清醒的文化自觉,最终催生了他那石破天惊的举动——首开私学,倡“有教无类”。当教育被贵族垄断,知识成为特权的象征时,孔子却将学问搬到了市井之间。他的学堂向一切渴望求知的心灵敞开,无论其出身是贫贱还是富贵。这是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在他那里,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是唤醒人内在的仁德,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依循其天性,找到自身的价值与位置。于是,我们看到了那幅令人神往的历史图景:三千弟子,济济一堂。这“三千”,并非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三千个鲜活的生命,三千种不同的天赋与禀性。

而孔子,这位旷古罕见的灵魂工程师,他最伟大的方法,便是“因材施教”。子路莽撞,便挫其锐气;冉有退缩,便鼓其勇气;颜回悟性高,便与之谈玄妙的仁德;樊迟想学稼穑,便告以仁礼义信为根本。他像一位高明的琴师,能听出每一根心弦独特的音色,并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拨动它,使之发出和谐而饱满的音韵。他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触动,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那七十二位“贤人”,便是七十二种人格成型的典范,他们如同七十二颗星辰,从孔子的思想星空中获得光芒,又各自照亮一片天地。

曾点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与五六好友、六七孩童,去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悠然归去。孔子听后,喟然长叹,表示自己与曾点的志向是相同的。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彻底打破了后世加诸孔子身上的刻板形象。他的最高理想,并非冰冷的礼法条规,而是这样一种充满诗意、自由与温情的生命状态。礼乐,不过是通向这人间乐园的路径。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周代礼乐,其内核正是这种对秩序之美、和谐之境的追求。

当我们追随着那缕从鄹邑升起的炊烟,望向曲阜的陋巷,再望向洙泗之畔的弦歌不辍,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波澜壮阔的精神长河的起源。颜徵在的一次迁徙,为中华文明护住了一粒最珍贵的火种;而这粒火种,在孔子手中,终成燎原之势,照亮了此后两千五百多年的漫漫长夜。衍生出宋代著名儒家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箴言。

阙里的那缕炊烟,早已散入历史的天空。杏坛的私学,也只有在史书里记载。但它所带来的温度,却从未真正冷却。它化作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诫,化作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坚守,化作了“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每当我们提及教育、提及礼义、提及一个人该如何有尊严地立于世间,我们便都在与那个从鄹邑走来的孩童,与那位在曲阜陋巷中辛勤抚孤的母亲,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那缕炊烟,袅袅不绝,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