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诗歌」李昌杰 ‖ 悯农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5-10-14      分享到:


(一)

淅沥秋雨日不見

玉米花生等腐烂

农人焦心空期待

哪有闲情颂歌赞


(二)

依旧倾泻叹无期

连月不开苦农泣

满坡写就稼穑艰

堪伤忧焚悲何极


(三)

往年丰收亦无喜

出产低贱价堪低

白水一瓶换几斤

农人血汗谁知悉



无声的悲歌:论《悯农三首》对现实主义诗风的当代传承

韩留柱


秋雨淅沥,玉米腐烂,农人焦心,价格低贱——李昌杰这组名为《悯农三首》的诗歌,以质朴而沉重的笔触,描绘了当代农业生活的艰辛图景。读罢掩卷,一种熟悉的忧思袭上心头,那是由来已久的悯农传统在当代的回响。这组诗作并非孤立的抒情,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土壤,尤其是对中唐以来讽喻诗精神的自觉继承与当代演绎。

中国诗歌史上,悯农主题源远流长。从《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哀叹,到汉乐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铺陈,农耕艰辛早已进入诗人视野。至中唐时期,随着社会矛盾加剧,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将悯农诗推向高潮。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其《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刻画,《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悖论描写,皆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奠定了讽喻诗的基本范式: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公,语言通俗犀利,情感深沉真挚。

《悯农三首》首先在思想内容上深刻继承了这一传统。诗歌将镜头对准最普通的农业生产场景:“淅沥秋雨日不见”勾勒出连绵阴雨的恶劣天气,“玉米花生等腐烂”直击农产品滞销腐烂的残酷现实。这种对具体农事活动的密切关注,与白居易“麦收上场绢在轴”的写实一脉相承。更为深刻的是,诗作不仅停留在天灾的描绘,更触及了“往年丰收亦无喜,出产低贱价堪低”这一更为深层的市场机制问题。当“白水一瓶换几斤”的价值倒挂成为常态,诗歌的批判锋芒便直指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揭示了“谷贱伤农”这一千年顽疾在当下的延续。这种对经济根源的触及,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同情,具备了社会分析的深度,与白居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对货币问题的思考异曲同工。

组诗的情感力量,集中体现在对农人心理的深刻体察上。“农人焦心空期待”、“连月不开苦农泣”、“堪伤忧焚悲何极”,这些诗句反复渲染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焦虑。诗人并非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试图进入农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焦心”与“忧焚”。这种“感同身受”的写作姿态,正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是白居易“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自省意识的延续。诗题“悯农”之“悯”,不仅是怜悯,更是深切的悲悯与关怀,体现了诗人与劳动者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立场。

在艺术表达上,《悯农三首》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经典手法。诗歌开篇即以“淅沥秋雨”的听觉印象和“日不见”的视觉压抑,营造出阴郁沉闷的氛围。这种以景起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描写中已有典范。诗中“玉米花生”等当代作物意象的运用,既体现了时代特色,又延续了乐府诗善于摄取日常物象的传统。而“白水一瓶换几斤”的强烈对比,更是继承了新乐府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尖锐比照艺术,通过极简的数字和常见物品,将抽象的价值悖论转化为可感的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近乎口语化的倾诉:“哪有闲情颂歌赞”、“农人血汗谁知悉”,这些诗句摒弃了辞藻的雕琢,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痛楚与诘问。这种语言风格,正是元白新乐府“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主张的实践。诗人有意选择一种贴近农人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本身成为农人心声的代言,而非文人的隔岸观火。在结构上,三首诗层层递进:从眼前秋雨成灾的焦虑,到对长期阴雨无奈的悲叹,最后升华为对农业困境结构性不公的诘问,形成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的深化过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严谨与深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悯农三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当代性。诗中所反映的,已非传统农业社会单纯的“苛政猛于虎”或赋税沉重,而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在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双重挤压下的生存困境。“出产低贱价堪低”背后,是全球化粮价波动、资本下乡、中间商盘剥等复杂的经济现实。而“白水一瓶换几斤”的鲜明对比,更暗含了对商品社会价值倒错、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深刻批判。这种对当代三农问题核心矛盾的把握,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是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或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直白揭露相比,《悯农三首》的批判相对内敛,更多是一种“无声的悲歌”。诗中“哪有闲情颂歌赞”的无奈,或许也暗含了对当下某些文艺创作脱离现实、歌功颂德风气的不满,这种自我指涉的批判性,赋予了诗歌另一层深意。

纵观中国诗歌史,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再到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秦中吟”,现实主义精神始终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诗歌的长河。它要求诗人直面现实,关怀民生,勇于批判。《悯农三首》正是这一伟大传统在当下的回响。在城市化高速推进、农业人口持续流失的今天,这组诗作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盛世下的隐忧,提醒我们关注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的命运。

真正的现实主义诗歌,从来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饱含温度的关怀;不是绝望的叹息,而是源于责任的呐喊。《悯农三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民的困境,更在于它延续了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担当精神。在物质丰富甚至过剩的时代,它让我们重新思考食物的来源、劳动的价值和社会的正义。当秋雨依旧淅沥,玉米依旧腐烂,农人依旧焦心之时,这样的诗歌便如同一盏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无声者被听见,让无助者得慰藉。而这,正是现实主义诗风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