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李昌杰 ‖ 等待与分解(外一首)
等待与分解(外一首)
执拗地让太阳缠络住我已疲倦的经络
灼热着也痛苦着让神经的张扬收敛
我幸会于午时时刻还是子时对等的24小时
在等至于等什么我都莫名
我没有注重是否这样就可以
让太阳缩微那本身的火光
我没有在意让一个坚硬的思绪
去与柔媚的女子结合后会是什么样
我没有怀疑也总是庆祝每天的太阳
都在履行一份光葱葱的鲜艳艳的不息旅行
曾在火车上回视瞬间逝去的山峰
也曾在飞机上俯视颗粒状的楼宇
更曾在船舶上盯住雪浪花不放
更曾在岩石的笺注里
读出碑刻中流浪者的呻吟
在某一刻我向宇宙向星系
申领我的一份居住证明
表明也许从今后该退场吗
没有谁校正
也没有人发出回声
唉,我在无语等待
有什么分解
杂感(外一首)
茶色眼镜睥睨咖啡豆
可以冲服吗?
秋寒把蝉逼走的时刻
谁还记起柳七哥
膨大的物质尽情张扬
然而逼仄的灵魂不肯买帐
云聚云散的悲喜剧
儿童都会表演
楼下巴掌大的十块地儿
让老头老太太像发现了新大陆
分数变成霸主
孩子成为奴仆
点评———韩留柱(济宁运河控股集団)
《等待与分解》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破碎跳跃、兼具意象的凝重与思绪的流动性的现代主义特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1. 词语的陌生化与张力感
诗人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语言搭配,通过“陌生化”处理,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 动词的非常规使用:如开篇“缠络住我已疲倦的经络”。“缠络”一词,将“太阳”这一宏大光源变得具有藤蔓般的缠绕性、束缚感,甚至带有侵入性,生动地表达了那种既依赖(光与热)又备受煎熬(灼热与疲倦)的复杂感受。这种主谓搭配超出了日常经验,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超验的、充满内在张力的诗境。
* 矛盾修辞:“灼热着也痛苦着让神经的张扬收敛”中,“灼热/痛苦”与“收敛”形成矛盾。神经本应因刺激而“张扬”,却要强行“收敛”,精准地刻画了内心剧烈的冲突与压抑的状态。
2. 句法的破碎、延宕与绵延
诗歌的句子结构是其思维流动的直接体现,本诗的句法特点尤为突出。
* 破碎与跳跃:诗句常常突然开始,又突然转折。例如“我幸会于午时时刻还是子时对等的24小时 / 在等至于等什么我都莫名”。句子成分不全,思维从一个时间点(午时/子时)跳跃到抽象概念(对等的24小时),再跳到“等待”这一行为,最后归于“莫名”的情绪。这种句法模拟了意识流的不连贯性和瞬间性,真实地再现了迷茫的内心世界。
* 绵延的长句:在描述旅行经历时,诗人使用了排比式的长句:“曾在火车上…/也曾在飞机上…/更曾在船舶上…/更曾在岩石的笺注里…”。这些长句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列举了不同时空下的观察视角,形成了思绪的绵延感,仿佛在不断地搜寻、回溯,以拼凑出自我的轨迹。
3. 意象的凝练与多重质感
诗歌的语言高度意象化,且这些意象被锻造得极其凝练,并具有多重质感。
* 凝练与奇崛:“让太阳缩微那本身的火光”中的“缩微”一词,极具想象力。它既可能指削弱太阳的力量,也可能指将宏大的存在内化为个人微小的精神火种。“颗粒状的楼宇”是另一个典范,将俯瞰的都市景象高度提炼,既写实(从高空看楼宇如颗粒)又传递出疏离、渺小乃至异化的感受。
* 质感交织:诗歌融合了多种质感的意象。
* 灼热感:太阳、火光。
* 流动感:火车、飞机、船舶、雪浪花、旅行。
* 坚硬与古老感:岩石、碑刻。
* 虚空与抽象感:宇宙、星系、回声、无语。这些不同质感的意象交织碰撞,共同构成了诗歌丰富而朦胧的意蕴场域。
4. 节奏的内在性与沉思性
这首诗没有传统诗歌的韵律,其节奏完全跟随内在情绪的起伏,是一种沉思性的、自语式的节奏。
* 开头的急促:开头几句节奏紧张、压迫,与“执拗”、“缠络”、“疲倦”、“灼热”等词的情感色彩一致。
* 中段的铺陈与回旋:中间用排比句进行铺陈,节奏变得相对舒缓但带有一种回溯的沉重感。
* 结尾的悬停与开放:最后“唉,我在无语等待 / 有什么分解”,节奏放缓,归于“无语”的静止,但“等待”和“分解”又预示着未完成的状态,节奏在悬停中保持开放,余音袅袅,引人深思。
总而言之,《等待与分解》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内省化和现代主义的。它通过陌生化的词语搭配来创造张力,通过破碎跳跃的句法来模拟意识的真实流动,通过凝练而奇崛的意象来承载复杂的情思,并最终形成一种跟随思绪起伏的内在节奏。这种语言不是用于描述外部世界,而是用于剖白内部宇宙的“尖刀”与“显微镜”,它成功地將一种焦灼、迷茫、寻求分解与重生的现代性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且充满艺术感染力。
《杂感》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社会观察诗,它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诞与错位,用直白而犀利的语言,揭示了物质膨胀时代下的精神困境。
这首诗通过几个碎片化的场景,构建了一幅完整的批判图景:
从个人感知到集体迷失
诗的开篇“茶色眼镜睥睨咖啡豆/可以冲服吗?”就充满了错位感。眼镜本是观察世界的工具,却以“睥睨”的姿态对咖啡豆提出荒诞问题。这暗示现代人被各种“滤镜”扭曲了认知,连最基本的事物都变得陌生。
紧接着,“秋寒把蝉逼走的时刻/谁还记起柳七哥”将视角拉向文化层面。秋寒象征冷漠的时代氛围,蝉的消失代表自然与诗意的退去。而“柳七哥”(柳永)所代表的抒情传统被遗忘,揭示了古典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失落。
物质与精神的尖锐对立
“膨大的物质尽情张扬/然而逼仄的灵魂不肯买帐”是全诗的核心矛盾。诗人用“膨大”与“逼仄”的强烈对比,点出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瘠的悖论。物质主义虽看似胜利,却无法填补灵魂的空虚。
“云聚云散的悲喜剧/儿童都会表演”则进一步讽刺了现代人的虚伪。连孩童都学会了逢场作戏,将情感与真诚异化为表演,凸显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浅薄。
日常场景中的荒诞现实
最后两节将批判落到具体生活场景:“楼下巴掌大的十块地儿/让老头老太太像发现了新大陆”描绘了资源匮乏下的争抢,展现了生存焦虑对人性的异化。
而“分数变成霸主/孩子成为奴仆”则直击教育功利化的痛点,用极端比喻揭露了现代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整首诗以口语化的直白语言,通过错位的意象和夸张的对比,将个人感知、文化失落、物质悖论和社会异化串联起来。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冷静的嘲讽和深刻的洞察,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强烈的荒诞感与危机感,引发对现代生活本质的反思。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有特点,直白但又充满张力。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关键诗句解读,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如何用简单的词语制造出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柳艾 ‖ 秋雨
- 下一篇:下一篇: 「诗歌」情系山水 ‖ 忆汉月·秋思(欧阳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