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席清 | 《家乡的煎饼》

来源:本站    作者:席清    时间:2023-09-22      分享到:


窗外秋意渐浓,雨后的日照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不知道是季节的原因,总是不愿吃饭,每次吃饭吃的很少,饭量的减少,使我的肠胃变得异常难受。躺在宿舍的床上,我不由的想起了家乡的煎饼。家乡的煎饼勾起了我的食欲,使我垂涎欲滴。心想着如果现在能吃上家乡的煎饼,该有多好啊!

煎饼,是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山东为主,山东人离不开的自然是“煎饼卷大葱”。在我的家乡煎饼用方言叫做“nia ”,下地干活的人们走之前吃上两个“nia ”,干一上午活都不会饿。

记忆里母亲已经好几年没有在老家摊过煎饼了,每次想起小时候母亲在老家摊煎饼时,就有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在摊煎饼的前几天,母亲会把大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等一些五谷杂粮放在一个大的陶盆里提前泡好。泡好后拉到磨面机上将这些谷物打成面糊糊,回来就可以摊煎饼了。摊煎饼的工具较为简单,“鏊子”“竹坯”“刮板”“油擦”。首先要先把鏊子支起来,支鏊子是个技术活,把鏊子放在地上画一个圈,用红砖垒起个炉子,将鏊子放在上面,在用泥巴堵住缝隙,风干后即可摊煎饼。摊煎饼一般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烧鏊子,一个人摊煎饼,母亲摊煎饼,烧鏊子自然落在了祖母身上。母亲有时也会把姨母和邻居们叫来合伙摊,几个人围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你一句我一句的聊起家常。摊煎饼火候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烧糊,太小煎饼又粘牙,有时祖母把火烧的太旺,母亲在一旁就会说:“俺娘来,你看看,“nia ”都糊啦”。祖母和母亲总少不了几句拌嘴。我们小孩子就会在旁边闻着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刚出锅的煎饼又香又脆,咬上一口,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总听祖母讲起,以前穷,没什么东西,日子过得相当不易,庄稼人就是靠吃这黑面煎饼,黑面就是用地瓜干磨成的粉。一九六零年,全国大饥荒,连黑面煎饼都吃不上。村里学生出去上学,家里会炒上咸菜,背上黑面煎饼,这就是一个星期的饭食,以前供出个大学生就说是用煎饼供出来的。庄稼人如果馋了,就会在碗里倒上点油,放些葱末和盐,倒上开水,将煎饼泡在里面,又吃煎饼,又喝油水。祖母同我讲,她二十多岁时,在生产队里劳动,劳动顶一个男人,吃饭也能顶一个男人,一顿能吃五六个煎饼。

现如今,时代变了,以前吃煎饼是为了充饥,现在吃煎饼是为了健康,煎饼已经成为打牙祭的存在了。我在家时,经常到开发区买些煎饼,回家炒两个鸡蛋,买些齐家猪头肉,卷在煎饼里,肉的香味和煎饼的甘甜交杂在一起,咬上一口,心里美的滋滋冒油。

煎饼,是连通游子与家乡的桥梁,那鏊子是一片炽热的田野,牵动着游子归乡的梦。

(作者简介:穆通,笔名席清,山东泗水人,2020年毕业于泗水一中,现就读于山东外国语财会金融学院金融管理本科班,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