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杰 | 清明遐思话劳动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李昌杰 | 清明遐思话劳动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4-04-02      分享到:


清明即至,万物欣荣。踏青赏春,乐事多矣。同时这个节气惹人情思的则是对先人的怀念,祭祀上香,焚纸钱而祷告,沥酒入土,凝坟窀而叹惜。

人生不论長短都是在追思怀念中度着,当下之吾辈念着先人,若干年代后我们又成为子孙念着的先人,如此代代相传生生不已。

无论春秋四时怎么更替,不变的是我们心头的那份对逝去双亲的情愫眷念。

父母在家就在,亲情维系的支柱就在。父母不在了,支柱也就不存了。兄弟姐妹伯叔侄姑再多,总觉得怅然。有些话无以言诉,因为最懂我们的父母不在了。一投足一举首一张口惟有父母知道。我们血脉里直接传承着父母的基因呢!

影响我们最大的物质与精神的偶像无庸置疑的是父母。不论我们的出身地位职业怎样,第一便是父母的劳动品质的传承。

人一辈子过活首务便是通过劳动索取养生所需之衣食。劳动创造了人,因此劳动便是人间最光荣最骄傲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不劳而可获的好事,从人生最高意义上而言,不劳而获是非人族的所为。一个理性健全的人第一崇拜的便是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有了人的劳动世界便才能创造出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我们每个人便是劳动者,我们的人民便是劳动人民。

劳动两大部类一是劳力二是劳心,劳力者创造的是物质世界,劳心者创造的是精神世界,这两个方面并驾齐驱才有了美好的一切。任何割裂主义的绝对化是对劳动的玷污。三六九等的分别是对劳动的抹黑。如此说来,百工之劳作者庙堂之筹谋者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才对。

我们明了于此便有了敬畏心感恩心。对科学家行礼对环卫工人也行礼对戌边军人行礼对执掌教鞭的教师行礼都应该出自我们的内心。

有时就想,我每天将所思所感所见所闻诉诸于文字,每天将真善美的东西来讴歌也每天也把假恶丑的东西来鞭挞,并不计较个人之人微言轻,而总认为这是劳动。

而这种劳动的动力源泉来自于父母勤劳的榜样。特别是父亲的影响。

父亲去世于一九九九年腊月十八,终年六十九岁,母亲去世于二000年三月十六,终年六十六岁。虽然都未高寿但却苦难相伴,一天象样的好日子没过过。如今24年的思念中唯有他们劳作的情景时时浮现。父亲去世当天,他还给拖拉机装石硝,因血压升高脑溢血倒地未醒,料理完后事后父亲生前的辛劳便永远铭记心中。从懂事始便知道父亲忙碌。除了忙完生产队的活计外,每天早起背粪箕子满庄上拾粪,中午饭后便下坡割一背青草,麦天里在月光下领着我们下地剜麦渣。数九隆冬及阴雨天气便打秫箔,每天早晚把自家当院及大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邻居家常夸父亲勤快。我们家的大小扫帚条帚用的都比别人快。整个生产队期间的一二十年,我们一家全靠自留地里种的蔬莱吃菜。除了自家吃的外,母亲有时就赶集出售。父亲几乎三天两头往地里跑,伏天里几手隔一天就浇水。从十五岁我跟父亲学会了拧轱辘。学会了掏山药。深及一米的山药壕,长方形的小铲拿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探铲下去。丰收时山药豆一吃一冬,种的芥莱腌制当作咸莱,种的大疙瘩腌制一缸,一吃一年,一年年不断小菜。到了分开地单干了,父亲更是闲不住,为种地先是与人合伙搁驹子,父亲徒步去嘉祥会,来回近百里买来了小牛,精心饲养,我从此一有空就帮父亲铡草拌料。后来分家单过,父亲每年一到麦收就帮我扬场。后来冲街宅院保留一半,两间的土坯房伴我六七年,父亲说各方面打紧备料盖房吧。于是父亲带着我买石料买木料,新宅院栽的树后来都排上用场。父亲也同时为三弟筹备盖房,他在石料厂打工,有时抽出十块八块的给我买点灯油炭火。想到80年代初父亲为我盖的房院如今被冲掉,其艰辛化为泡影。当年为采土垫地工,父亲整个冬天一个人用地排车拉土。冬日的山地梯田土质坚硬,一镐下去如磕火石,父亲穿着单衣都冒汗,他伸脖蹬腿,一步一步艰难行走。我不能全力帮他,就凑下了课辅导完学生作业才去帮忙。而后父亲找了模板自家配料预制水泥砖,而后在自家地上采坯,82年春上盖房往地工上起坯,那年雨水勤,土坯最怯淋雨,一到下雨,全家老少齐上阵护坯。忙完人人累得直喘息。父亲总是说,庄稼人属鸡的,天天创腾着找食吃。人找活,不是活找人,干活干活不干怎么活?记着,咱是庄稼人,你就是教书也脱离不开是农民,你是庄稼人的儿子,一天别闲着,天天找活干,你活的踏实。还有要节俭,东西只要能用就不能扔。父亲一辈子过的是勤劳节俭的日子。

母亲也是如此。除了生病外没法干活,只要身体许可都是亲力亲为,我从6岁记事开始,母亲总是为一家老少的吃饭穿衣而忙碌。另外每年还要张罗喂猪养鸡,到了冬天母亲总是在煤油灯下纺棉,织布,一家人的单衣棉衣包括单鞋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困难岁月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吃的没烧的,每天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儿去打点,春天她领着我们下地挖野莱,我爬树捋槐叶,够槐花。夏天里则每天叫我去打猪草,去地瓜地里择些芋头叶儿烧汤喝,秋天里则带我们去拾秋,复收的就有芋头和黄豆角,有时从自留地里采下青莱叫我去集市上卖,到冬天母亲则挑着饭到石灰窑顶上去炖饭。

父母都没上过学校门,不识字,但他们都敬畏文化。我教书是他们的骄傲。他们常说我你教书就象咱庄稼人一样得天天找活干。他们生前从未因我看书写东西而强迫我干农活。而且他们说你看书写字也是劳动也是干活。你有那个喜好就好,别撂下。

我记住了他们的话,天天耕读不辍。一天不沾书边儿,一天不写下日记笔札就觉着缺失了什么!如今劳心之活天天偎在身边,我已逾花甲,时不够用,该写的还没写,该读的还没读,怎办?就尽力挤,还得用雷锋的钉子精神自警自惕自励。

劳动着,一生的清爽洁白。

劳动着,将尘世间的璞玉浑金一块块撞击敲打。因为生活中的尘垢太多,劳心者的我们,需要干的活儿太多了!

劳动着我用自己的心力和劳力!

劳动创造了自我包括思想情感,父母的深恩厚德正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中涵润,虽然他们人不在了但灵魂的寄旅已在我的心里扎根。

文化体现于哪些方面?文化是单纯的识文断字么?非也!更在于知行合一的劳动中!

文化人是一种雅称么?但你与劳动人民在一起,你是否也觉出一如鲁迅所说的要榨出心中的“小”来,你还雅么?

曾看到罗立中的《父亲》那如山褶皱的老农,苍劳的容,厚茧的手,应该是无尽沧桑级别的文化大师吧?

有时我想到高山旷原大川森林邃空,它们不正是日积月累的劳作造化而成的么?

清明时节思绪茫茫,故去的先辈们他们一生生地走了,他们留下的永恒在这清朗的春风里,在这蓝色的天宇里,被宇宙的因子保留了,如此甚好!

游笔于此,想到是至美至善的劳动有了轮回不息的人生,你我不都是至福的人么?

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