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龙 | 母亲的“藏宝图”
四十年前的苏北家乡农村,男女老少的穿鞋样式大致相同,大多都是手工制作,只有解放鞋是在供销社买的。
买回来后,每逢赶集上店,走亲戚、串朋友才舍得穿,穿脏了用水刷了又刷,破了再补,一直穿到破烂为止。
人工做的布鞋成了当时鞋的主流,春天有单鞋,夏天有侉头鞋,冬天有棉鞋。
做鞋要用到鞋样子,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大姑娘能根据每人脚的大小、胖瘦自已制作鞋样。
有的人干脆借用别人的鞋样,向外扩或向里缩,或者按原样,叫烙鞋样。
母亲总把家中每个人的单鞋、棉鞋分门别类地用书本夹好,随时取来能用,这个书本小孩子是不能乱动的,它放在母亲的针线筐里,它是家里的“百宝箱”,更是家中的“藏宝图”。
那个时候,我家的"藏宝图”是用父亲从学校里带来的一本《人民画报》来夹的。
我放学回来有时就会偷偷地翻看那些精美的照片,里面的鞋样子是不敢乱动的。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哪一页夹的鞋样是谁的,都是手到擒来,一丁点也不会出错,那每张鞋样上都布满了针眼,那是缝在鞋布上烙样子是留下的。
鞋样,还包括各式各样的鞋垫子,巧手的姑娘会在上面绣上各种花卉图案和吉祥文字。
特别是刚说妥对象的姑娘,给心上人绣的鸳鸯戏水,喜字福字,荷花、梅花等,栩栩如生,把那份浓浓的爱都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
小时候经常见母亲趁着晴天,用面制成浆糊,在案板上用旧布一层一层地糊袼禙。
袼禙是制鞋的必须用品,制好的袼禙在干之前是不允许小孩子去揭的,一揭就不平整了。
做一双鞋子要花费很多功夫,制作鞋底十分费事,一只鞋底有好几层袼禙叠合而成,每层还要用斜口布沿上边,合在一起才能捺鞋底。
捺鞋底,要细心耐心相柔合,每一针每一线要用心用力去拉,每捺一针还要把针在头皮上备一下,好像是利用头发上的脑油来润滑针尖,更容易穿透厚厚的鞋底。
捺鞋底一般是阴天下雨不能下地干活时,或者是煤油灯下一捺就是半夜。
还有松紧带条绒鞋,这种鞋适合春秋天穿。新做好的鞋刚一穿上,把脚挤得生疼,穿上几天,新性一过就正好合适了。
那时人们常说,谁给谁好给小鞋穿,说明有难为之意。
新鞋是在重要场合才去穿的,赶集上店,走亲戚,吃大席等,一般情况下不舍得去穿。
小时候,每到冬天来临时,母亲总是从书本里找出“藏宝图”,连夜加班赶制棉鞋,因为母亲常说,新鞋是新里新面新棉花,穿着温和,上学时不大动弹,容易冻脚。每次穿上新棉鞋,总要到同学家串串门,显摆一番。
人们有时穿扎气眼的棉鞋,用上鞋带子,穿着跟脚,天冷时穿厚袜子时,松开鞋带也容易穿。
另外,上了年纪的老人最爱穿的一道脸黑棉鞋,是传统的中式棉鞋。
年轻的女孩爱穿大红的绣花鞋,红火喜庆,穿着也好看。
鞋帮上绣上梅花,有含苞欲放的蓓蕾,有绽开怒放的花朵,配上碧绿的叶子在大红的鞋面上栩栩如生。
年轻妇女爱穿的侉头鞋,浅浅的鞋前脸,穿上袜子更能体现出美感,中间还有鞋绊,用鞋绊子一扣,跟脚又好看。
最好看的要数幼童的老虎鞋,王字当头,虎目圆睁,红黄胡须更显得虎虎生威。
小孩子穿上连脚蹬棉裤,再配上这虎头鞋,看上去可爱极了。
每当想起四十年前的“藏宝图”和母亲做的千层底棉鞋,都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热在脚上,暖在心头。
如今,人们穿鞋虽然喜欢去商场或网购,但其含意无法与母亲亲手做的布鞋相媲美。
母亲做的那一双双包含惦记和祝福的千层底布鞋,我们们穿着它,走过黑暗与泥泞;穿着它,走过坎坷和迷茫,同时也迎来了阳光和幸福,温暖和快乐。
老家农村四十年前家家户户“藏宝图”虽已远去,但母亲做的一双双布鞋却温暖我们一生。
- 上一篇:上一篇:张克龙 | “连环画”的回忆
- 下一篇:下一篇:张克龙 | 家乡野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