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振江 | 回忆当年“备高考”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尚振江 | 回忆当年“备高考”

来源:本站    作者:尚振江    时间:2024-04-15      分享到:


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紧张的高考季,参加应届高考的莘莘学子们,经过了十几年坐冷板凳,冬去春来的寒窗之苦,和经过一番辛勤奋力的拼搏,如今又到了检验自己学习总成绩,和是否能够得到继续深造,踏入高等学府学习,改变自己前途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临近高考的学子们,都感觉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催促,而自觉地放弃了个人的种种爱好,收敛起了贪玩之心,每天来回奔波于“两点一线”的家庭、学校,及往返的路上,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投入到复习中,虑前顾后,压力重重,总怕学不好考不上。假如考不好,又仅怕受到父母们的不满指责,而且还会受到别人的冷言嘲笑,因此这个时候的考生们思想压力太大了。

我做为过来人,亲身经历过备考复习和高考,也体会过高考学子们的艰辛学习之苦。

我记得那是上个世纪,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经历了文革动乱的十年,我们的学习受到了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整个社会处于打砸抢混乱时期,老师被揪斗,学生们无法上课学习。学生自治,大班学生带小班学生,无休止的离校去学工、学农、学军,或者勤工俭学,在校办工厂干活,后来高中毕业了,发下的课本一点边角都不卷折,书里纸页全都是新的。

到后来毕业离开了学校,接着又作为知识青年,相应中央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所以学业又荒废了,真是肚子里空空如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一九七七年,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头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正确方针指示下,无数的有志青年,在肃清了张铁生、黄帅“读书无用论”影响之后,平心静气地安定了下来,又重新拣起了课本,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经过高考又走进了高等的学府,充实了知识,历练了自己,夯实了人生的基石,从而又踏入了社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中坚力量。

我就在这种大的浪潮冲击中,坚定信念,自觉加入到了高考复习中。

我记得那时的我,刚从农村进入工厂上班不久,厂里领导接到上级部门的指示,凡是愿意参加高考的有志青年,厂里坚决支持,并安排可准予请假不上班,并给予充足的复习时间。我记得大约集中复习了两个多月,我还从每月积攒的工资中,抽取近二十多元(那个时候作为学徒工的我,每月工资只有十八元,用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托人从北京给我捎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十几本自学复习高考书籍,还聘请了老师给予辅导。我记得那是个酷暑天,我躲在一个安静的井泵房小屋里,除了吃饭上厕所,成个月地不出门,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我还记得那个夏天夜里,我躲在井泵屋里看书,疾风暴雨把房顶上的瓦片掀掉,雨水倒灌渗漏了下来,把床上的被褥都淋湿了,凶猛的雨水从门缝里灌进来,把安在井泵房的床泡在水里,我还全然不顾,坚持学习。就这样,我和大家一样,坚持连续复习了几个月,狠下了功夫。但是由于我在学校没学多少东西,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又太狭窄,学到的知识太浅太有限,到高考时作为考生,虽然也拿着准考证,穿过了严格的公安警戒线,荣幸地进入了神圣的考场,但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当时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不后悔,毕竟我在人生征程上着实拼搏奋斗了一次,在当年恢复高考的年代,我是名荣幸的亲身参与者,是很有意义的。再说一九七七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整个国家和社会实施改革开放,恢复了划时代的高考制度,使无数个有志青年,通过参加高考,而改变了人生。我也是在那个年代,认准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坚持不间断地学习,克服了种种困难,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和学习知识。从而充实了自己,获得了满满的人生硕果,更使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没有悲观失望,而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名勇闯大浪中的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好好地历练了一把,从而把握了自己,找准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会就学,不耻下问,不断地学,不断地积累。直到今天,我人虽然退休,但还在老年大学坚持学习,不断地搞文学创作,写出了一篇篇令学校和社会称赞的文章,这些都是当年恢复高考带给我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高考激励我前进,高考终生永难忘。

——谨以这篇文章献给应考备考的莘莘学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