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 | 乞丐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董琳 | 乞丐

来源:本站    作者:董琳    时间:2024-04-18      分享到:


近期看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笔下的乞丐令人同情,直抵心灵。季羡林小时候在济南上小学时,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遇到一个乞丐,“是个老头,头发胡子全雪样的白,蓬蓬松松,像是深秋的芦花。”,“他双目失明,右手拿一根长竹竿,用来探路;左手拿一只破碗,当然是准备接受施舍的。他好像是无法找到施主的大门,没有法子,只有亮开嗓子,在长街上哀号。”。久而久之,他忽然对这个乞丐产生了一种同情之感,仿佛从老乞丐身上看到了祖父的影子;于是,他每天从家里拿到的用来买早点的几个小制钱,统统递到他的手里,算是了了一天的心事,虽然饿着肚子,也觉得莫大的安慰了。

 记得上中学时,我也遇到一个乞丐,当时在一个乡镇上,一条蜿蜒的公路从乡镇穿过,那天,母亲给我几角钱去打酱油,回来时发现公路上围着一群人,我好奇地走过去,见一位年约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坐在公路的中央,他面色黝黑,瘦骨嶙峋,穿一身黑布衣服,衣服整齐但显得邋遢;他双目失明,用来探路的木棍斜卧在身旁,失去神采的眼睛空洞地向上仰望着,扯着嗓子叫着:“谁给我钱,我就走!”。这时,公路上已经聚集了一群围观的群众,几辆汽车也被迫停在了路上。我悄悄拨开人群,迅速将手里剩下的几角钱塞到乞丐的手里,乞丐握住钱,手拿木根挪动身子离开,人群才悄然散去。

乞丐,是一个社会经济不发达时期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经济水平的低下而产生,也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的日益发达而消失。从季羡林先生关于乞丐的生动描述中,不难发现,他不但是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充满同情心和爱心善良的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故旧、亲友甚至乞丐都栩栩如生、亲切自然,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彰显出一代大师深刻的洞察力和充满人文情怀的一面。

 如今,乞讨现象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销声匿迹,但关于那个时代的丰富情感和人文记忆还依然鲜活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