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凤霞 | 读李木生老师《铭记孟母》一文,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邓凤霞 | 读李木生老师《铭记孟母》一文,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来源:本站    作者:邓凤霞    时间:2024-05-03      分享到:


五月,是繁花的时节,也是落英缤纷、落红遍地的季节。


五月之于我,是黑暗的、痛楚的、撕心裂肺的。


三年前的五月一日,重病的母亲,在医院日渐消瘦,她迫切想回家。


那时适逢疫情期间,医院不允许探视,眼看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却见不着自己的亲人,我们把她接回了家。


五月九日,母亲身体急剧恶化,又不得不再次把她送进医院。可是,这次只住了5天,母亲就走了。


就这样,我深爱的老母亲,在我的陪伴下,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她8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21年5月14日中午13时10分。


从此,我失去了至亲至爱的母亲,天地间少了一位宅心仁厚、贤良淑德、温良恭俭的至善之人。



前  言


今天是五一,我哪里也不想去,只想蜗居在家,静静地看看书。


第一,我不想给好不容易熬了一个小长假的年轻人,抢占公共资料,我想让他们随心所欲地享受假日的放松。第二,随着母亲祭日的一天天临近,我的情绪也愈发地低落。


随手翻开李木生老师的散文集《迎风之灯》。前面的几篇描写萧红、冰心、薛涛、李清照、苏三、文成公主的文章已阅读完毕,正好看到《铭记孟母》一篇。


不得不佩服李木生老师的笔触,他对人物的描写,有深邃悠长的远焦,有发乎于心、细腻入微的近景。有飞瀑的博大心胸,也有小溪的缠绵缱绻。


他诠释的母爱,直击人的灵魂,让我禁不住哽咽、泪奔!


下面就着李老师《铭记孟母》一文中的精彩句子,追忆我的母亲。



母爱既是孕育、诞生,还是抚养与教育


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她一生酷爱教师这个职业,她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下放到农村,由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


她和父亲一道,创办了村里的学校。从此,村里的孩子有了学上,有了书念。


在母亲下放的那个村庄,我们姊妹四人相继出生。


母亲每次怀孕,从来没有因为孕期身体不适请过假,一直工作到生产,才不得不休息。


在母亲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产假这个词,甚至做月子都是奢侈。


每次生产完,几天后,她就把孩子围在床上,给学生们上课去了,她心里放不下那些学生们。


母亲每天都在学校和家之间频频往返,因为她要利用课间时间,回家给孩子喂奶。


在我几个月大时,妈妈照例把我围在床上,她本以为那么小的孩子,是没有能力移动位置的。


没想到的是,我不但蹬开了襁褓、还顾涌到床边,并且滚下床去。床边不远处就是一个石灰坑,当妈妈被路过我家听到我刺耳哭声的邻居叫来后,吓出一身冷汗。妈妈再晚回来一会,我的小命就没了。


也许是教师职业的原因,妈妈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包括人格教育和学习成长教育。


在做人方面,妈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她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她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心地无私;

她诚实守信、循规蹈矩、安分守已。


母亲的这些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她对子女的教育近乎严苛,更谈不上溺爱。面对孩子的错误,从不姑息迁就,而是严惩不贷。


表面上看,母亲严厉有余,慈爱不足,实际上,母亲是心怀大爱、胸有大志之人。她深谙:溺爱出逆子、惯子如杀子的道理。



母爱是火盆,燃烧自己,温暖儿女


母亲是民办教师,没有工资,生产队里按最低劳动力标准核给母亲工分。我们一家六口人,基本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父亲是公办教师)维持生计。


可想而知,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拮据,吃不饱饭是常态。


我记得,家里每到吃饭的时候,妈妈经常说她不饿,不想吃饭。彼时,我们哪里能理解妈妈的心事?家里的粮食有限,她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孩子们吃饱饭。“不饿”只不过是妈妈善意的谎言罢了。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多么不懂事啊!竟然相信妈妈的“谎言”。


每到过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有新衣服穿,妈妈就刻薄自己,她省吃俭用,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们。她倾其所有,也要争取给每个孩子做一件新衣服,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过个新年。


母亲是民办教师,生产队里分给了自留地。农忙时节,其他人家的孩子都会帮着父母去种地,我的母亲宁愿自己从早到晚长在地里,也不愿让我们搭把手,除非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


倒不是怕累着孩子,她是怕干农活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她把学习知识看得至关重要。


作为外地人,是会被本地土著欺负的,更何况我们家的家庭出身又不好。


为了和邻居们处好关系,母亲成为村里的免费裁缝。


她既要忙工作、照顾4个孩子,又要种地,还得免费给村民们做衣服。


母亲就利用夜间时间,批改完学生们的作业以后,给村民们搭功夫、搭布料、搭线圈,免费缝制衣服。


每天深夜,我都会被母亲蹬缝纫机的声音吵醒,有时母亲赶制衣服会通宵达旦。


母亲之所以拼命地讨好村民,为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不被歧视、相对平等的成长环境。


母亲的良苦用心,当时的我根本体会不到。



母爱是黑暗中的那盏灯,用燃烧着的心,照亮儿女前行的路


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母亲过问的。


哥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偏远的乡镇学校教书。


哥哥毫无怨言,任劳任怨,潜心钻研教学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后来,他被教育局调到了一所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任教。


来到这所学校,哥哥的教学成果依然突出,在八十年代后期,他所执教的课程,被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课件,在电视上播放,成为全市教育系统观摩学习的教学模板。


一时间,哥哥成为全市教育界的名人。


我嫂子在市中区工作,妈妈考虑到他们两地生活不方便,再加上哥哥教学能力很强,就想着把哥哥调进市中区的学校。


妈妈是一个自视清高的人,不愿意求人。但是,为了哥哥的生活和前途,她拉下脸找门路,其中经历了很多艰辛,总算把哥哥调到了市中区工作。


我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地参加工作,也是妈妈努力的结果。


我第一年高考落榜后选择了复读,父母想让我多积累一些考场经验,以便来年轻松自如地参加高考,就给我报名了市里的招工考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我多经经场,所以,给我报了一个招生名额少的单位(只招2名),练兵的同时,也想考验一下我的知识水平。


在父母的认知里,孩子是一定要考大学的。参加招工考试,只是想参与一下,考上了也不会去的。


谁知,我一下子考了个第一名,却没被我报考的单位录用。母亲知道后去劳动局咨询,劳动局工作人员搪塞母亲:你家孩子考了第一名,就分配她去全市最大的国营单位——国棉七厂吧。


母亲是个倔强的人,她怎么也不认这壶酒钱。既然孩子考了第一名,报考的单位招收两人,为什么被分去国棉七厂?


母亲就找关系打听,一打听才知道,我被别人顶替了。


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下,母亲和劳动局扛上了,让他们拿出不录用我的理由。


劳动局领导被母亲辩得理屈词穷,他们自觉理亏。我的招工就这样给掰了回来。


这一弄,母亲骑虎难下了。本来不打算让我参加工作的,结果不去都不行了。就这样,我被命运抛到了这家单位,这一干就是39年。


母亲在孩子们的事业上,能屈能伸,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在所不辞。



母爱不求报答,即便我们倾其一生,又怎能报答母爱的万一呢?


正如李木生老师在《铭记孟母》一文中所说,母亲的哪怕一个眼神所包含的爱,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


我深以为然。


母爱是伟大的,它不求报答,作为子女,母爱也报答不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多多陪伴母亲,承欢膝下,听听她的唠叨,体察她的心声。


但是,这些我都没能做到……


每每想起,母亲向我絮叨时我的不耐烦,母亲内心的想法我都不得而知,对母亲不够关切,没能早早地给她检查身体,以至于病入膏肓,我才乱了阵脚,我的心都如刀剜似的痛。


做儿女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至极。


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对母亲的关照方面,我有无尽的遗憾……


写于2024年5月1日 晚